协力管理咨询(深圳) 有限公司是一家为亚洲各地跨国企业及外商投资者提供会计、审计、税务、资讯科技、人力管理等领域的专业咨询公司,旨在帮助并引导企业顺利建立、维护及发展在亚洲地区的相关业务,客户在亚洲的办公室覆盖香港、中国内地、印度、越南、印尼及新加坡等“一带一路”国家及地区。
客户原先通过普通的互联网以及IPSec VPN运行内部的应用资料,在协力管理部署微软大型ERP系统后,共用式的互联网难以支撑系统的正常运行,同时公司对资料的安全性需求也更加迫切。
香港电讯为协力管理制订了企业虚拟专网、互联网服务的综合解决方案,提供优质、稳定、快速的网路服务,并实现访问其他地区的高速互联。
香港电讯为协力管理在大中华区的核心办公室设立专网,实现各点互联互通,各分支的频宽完全独享,同时结合服务品质保证(QoS) 及流量控制技术(CoS),保障客户关键的ERP系统传输资料的高私密性与稳定性。
客户同时在内地办公室使用香港电讯的Premium Internet互联网服务,解决公司员工在大中华区办公室访问其他地区时,网路连接不畅的问题。同时,载入其他区域网站、传输线上文档的速度都有两倍以上的提升,受到员工的一致好评。通过香港电讯的一站式解决方案,客户位于北京的办公室与其他分支机构之间的数据传输时延,从120毫秒缩短至40毫秒,而与以往大于10%的丢包率比较*,新方案可达致近乎零的数据丢包。
在香港电讯的支援下,协力管理的业务正在快速扩展,透过其全面的外商直接投资咨询服务,助力国际企业把握“一带一路”市场机遇。
*注:以上所有测试结果的数据由协力管理提供。
中国飞机租赁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中飞租赁)成立于香港,专门为全球各地航空公司提供飞机租赁、购后租回、结构融资,以及机队规划、机队升级、飞机循环再制造等增值服务。中飞租赁现时是全中国规模最大的独立飞机租赁公司,亦是亚洲首家大型飞机循环再制造基地的运营者,以机队及订单量资产总值计,集团已跻身成为全球十大飞机租赁商之一。近年飞机租赁业发展蓬勃,中飞租赁的全球业务正不断扩张。
中飞租赁于香港联交所上市,集团业务分两大范畴,中飞租赁主要从事新飞机租赁,而成员公司国际飞机再循环有限公司(ARI)则专营老旧飞机、航材拆解及循环再造等服务。两者透过独特的业务模式,联手为客户提供覆盖飞机整个生命周期的一站式解决方案。中飞租赁是亚洲首家飞机全产业链解决方案供应商,目前拥有及管理的机队规模已达130架飞机,预计2023年将扩大至超过300架。
过去30年来,愈来愈多航空公司为增强营运效率和灵活性而减少购入飞机,改以租赁飞机方式营运,飞机租赁业亦随之急速发展。近年的低息环境以及航空交通需求不断增长,亦令业界的整体发展前景更为乐观。在这大趋势下,中飞租赁于2014年推出「全球化策略」,锐意拓展业务至全球各地。在短短两年间,集团的客户网大幅扩张,涵盖亚太、东南亚、欧洲、中东、美国等地,不少客户均是国家航空公司或当地市场的龙头企业。
集团首先于中国东北的哈尔滨拓展业务。哈尔滨是“一带一路”中「龙江丝路带」的枢纽,以海陆两路连接欧亚地区、太平洋及波罗的海等地。2014年,中飞租赁与哈尔滨市政府签订协议,合作成立中国飞机拆解基地。该项目是全中国首个且最大型的飞机拆解基地,设有旧机物料循环再造系统,能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服务。
同年,中飞租赁首次与海外航空公司合作,与印度航空达成租赁五架全新A320飞机的协议,并于2015年2月印度外长斯瓦拉吉访华时交付首架A320。
随着「空中丝路」迅速发展,中飞租赁的业务亦扩展至更多“一带一路”国家。2016年,中飞租赁向土耳其具领先地位的的廉航公司飞马航空交付两架A320飞机,另向越南首家廉航捷星太平洋航空交付四架A320飞机。翌年,中飞租赁继续向全球各地客户提供飞机租赁服务,包括“一带一路”最大市场之一的俄罗斯。
航空业是“一带一路”发展的重要一环。截至2016年12月,中国已与120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双边空运协议。中飞租赁首席执行官潘浩文表示,集团管理层对“一带一路”带来的庞大发展机遇非常重视。
「中国市场对国内及国际航空运输服务的需求正在迅速增长,当中包括航空金融服务。很多“一带一路”国家都是新兴经济体,航空业并不发达。集团对自身的增长潜力很有信心,因为我们既是业界的先行者,亦是业内少数向全球客户提供飞机全生命周期一站式解决方案兼增值服务的供应商。」潘浩文说。
然而,中飞租赁在业务不断扩张之余,亦面对不少挑战。现今不少跨境产业均面对多重营运风险,当中包括政治、信贷和互联互通等风险,飞机租赁行业亦不例外。潘浩文指出,中飞租赁凭借其具丰富国际融资经验的团队,以及完善的风险管理系统,在「走出去」扩展业务时能有效管理风险。
潘浩文表示,中飞租赁作为香港企业,在迈向国际时得以善用香港的优势,包括自由开放的经济体系、成熟的银行和金融业、普通法体系,以及香港作为“一带一路”机遇促进者的角色。此外,香港特区政府去年推出新政策,向合资格的本地飞机租赁公司提供税务宽减优惠,令香港在成为国际飞机租赁中心的路上迈进一大步。以上种种优势,为中飞租赁业务扩展制造了理想条件,在「空中丝路」的发展过程中继续扮演积极角色。
哈萨克斯坦斯坦近年经济发展蓬勃,但十多年前却较少香港人认识。香港商人艾秉礼早在2007年已洞悉先机,首次到访哈萨克斯坦斯坦已察觉到该国充满增长潜力。
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混血的艾秉礼出生于香港。当年他以香港证券业协会主席及证券行主席的身份,参加由香港政府组织的哈萨克斯坦斯坦访问团,鼓励当地企业到香港上市。虽然那是他首次踏足哈萨克斯坦斯坦,但他并不感到陌生,因为该国的风土人情勾起他在澳洲留学的回忆。「哈萨克斯坦斯坦地大物博,当地人热情友善,文化多元,这些都跟澳洲很相似,令我喜出望外。」
哈萨克斯坦斯坦对艾秉礼的吸引之处,还在于其庞大的增长潜力。哈萨克斯坦斯坦拥有丰富天然资源,并且是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当中经济最发达的中亚国家。在艾秉礼初访该国几个月后,当地一位商人便主动联络他,洽谈从中国内地进口电视机机顶盒的合作。
「那位商人的公司本来从乌克兰和其他前苏联加盟共和国采购机顶盒,每个机顶盒成本40至50美元,但深圳制造商却能做到30美元,所以他想改从中国直接入口。当时中哈贸易来往不算频繁,加上有语言隔阂,所以中国企业一般会要求哈萨克斯坦斯坦买家在出货前付清所有款项。」艾秉礼说。
「那个合作项目对我来说很简单,我只需要到中国内地与制造商交涉,并协助安排运货事宜,同时确保付款前后一切顺利。香港一直是出入口贸易港,我们在处理这类交易方面具有优势。」
艾秉礼与该名商人展开合作后,其他商机便接踵而来。不久另一家当地公司亦找他协助进口中国农用化学品到哈萨克斯坦斯坦。艾秉礼也开始涉足当地金融交易,如证券买卖及企业并购。2012年是他在哈萨克斯坦斯坦的事业转折点。当年意大利银行UniCredit有意出售哈萨克斯坦斯坦五大银行之一ATF银行的股份,其时艾秉礼正在替一家哈萨克斯坦斯坦公司处理一宗并购交易,顺理成章协助该公司收购ATF。经哈萨克斯坦斯坦国家银行正式批准后,该项收购项目正式于2013年初完成,艾秉礼成为ATF的首席执行官,一直至今。
对于有意在哈萨克斯坦斯坦投资的香港公司,艾秉礼提出两个成功要素:其一是要有耐性,其二是在当地找到可靠的合作伙伴。他说:「哈萨克斯坦斯坦商机处处,但要把握这些机会,需要的是时间。」
2013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哈萨克斯坦斯坦,期间于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说,并首次提出构建与「海上丝绸之路」合称“一带一路”的「丝绸之路经济带」。
对于“一带一路”倡议,艾秉礼一直深感雀跃。他指:「中亚在“一带一路”占最大份额,而哈萨克斯坦斯坦正是幅员最广阔的中亚国家,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享有许多优势。」
哈萨克斯坦斯坦政府数据显示,中哈两国已计划合作发展超过50个投资项目,投资总额达270亿美元,当中涉及化学、采矿、基建、能源和农业等范畴。
艾秉礼表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一直为中国金融业扮演着中间人的角色,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将获益匪浅。「在“一带一路”倡议下,香港是哈萨克斯坦斯坦企业以及投资当地外资公司的理想集资地。我们可以利用自身的专业金融知识,帮助哈萨克斯坦斯坦企业进行可行性研究,并以较低成本集资。」艾秉礼亦指出:「香港不单拥有联通优势,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我们亦可协助哈萨克斯坦斯坦构建资本和债务市场。」
艾秉礼表示,哈萨克斯坦斯坦政府已定下战略目标,透过私有化国有企业以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2018年2月,艾秉礼获委任为哈萨克斯坦斯国家福利基金Samruk Kazyna行政总裁及董事会主席。Samruk Kazyna是哈萨克斯坦斯坦各大型国有企业的控股公司,艾秉礼现正为其旗下四家国企的私有化计划担任顾问;当私有化程序完成后,该四家公司将会在隶属于阿斯塔纳国际金融中心 (AIFC) 的阿斯塔纳国际交易所 (AIX) 上市。
2018年7月正式开幕的AIFC是哈萨克斯坦斯坦的金融自由特区,旨在促进经济对外开放、吸引外商到哈萨克斯坦斯坦投资,并把阿斯塔纳塑造成中亚金融枢纽。AIFC按英国普通法制度运作,并实行税收优惠制度,方便外商在哈萨克斯坦斯坦投资。艾秉礼指出,AIFC鼓励哈萨克斯坦斯坦企业加入这个金融自由特区,在AIFC推出债务证券和产权证券,未来中亚各国企业也会选择在AIFC上市,而香港可在有关企业私有化的过程发挥所长。
「香港以往在协助内地国有企业私有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拥有丰富经验和专业知识,可以复制过去的成功经验,协助哈萨克斯坦斯坦国有企业私有化。」艾秉礼说。
「如果有哈萨克斯坦斯坦公司打算同时在香港交易所和阿斯塔纳国际交易所上市,那么香港金融服务公司就有必要在AIFC开设业务,就香港交易所的上市条例提供顾问服务。另外,若有哈萨克斯坦斯坦公司要利用香港的平台到中国内地集资,本港的金融服务公司亦可提供有关税务等咨询服务。」
艾秉礼表示,香港政府、香港金融发展局及香港交易所应积极向外推广香港的优势,并协助香港金融服务公司「走出去」,往哈萨克斯坦斯坦发展。
总部位于上海的再鼎医药从事高科技生物制药,致力研制创新药物,其专业团队在创新药物研发方面拥有丰富经验,与顶尖跨国公司及研发机构就较为成熟的候选临床药物共同进行研究,建立全面的产品线。对再鼎医药的日常业务而言,国际数据传输及网络效能非常重要。
香港电讯为不少世界500强企业提供资讯及通讯科技解决方案,其项目团队具备丰富经验,曾服务众多知名医药企业。香港电讯按照再鼎医药的需求,制订多协定标签交换虚拟私人网络(MPLS VPN)解决方案。香港电讯的资深顾问服务团队充分掌握项目需要,逐一解决项目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例如在很短时间内协调资源,工程等部门,令项目得以早于预定时间完成。
香港电讯为再鼎医药提供的MPLS VPN解决方案,大大改善其网络效能,令员工更容易获得外地网站的资讯,数据传输更快速,稳定,安全。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发展逐步落实,再鼎医药将继续借助香港电讯的网络及专业技术,进一步拓展全球业务,发掘更多商机。
除在港口、道路、桥梁等基建项目上合作外, “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亦同意协调医学研究和防疫工作,体现“一带一路”加强国际合作、促进民心相通的理念。
2017年6月发表的“亚洲病毒性肝炎调查报告”,正是香港参与推动“一带一路”合作的实例之一。是次调查由香港中文大学公共卫生及基层医疗学院全球卫生中心进行,并获致力倡仪肝炎政策的独立非牟利多学科组织“亚太扑灭病毒性肝炎联盟”(CEVHAP)支持,为2012年起首次大规模进行的同类调查。
这项调查主要目的是在2030年扑灭病毒性肝炎的目标下,评估亚洲各地政府的相关系统及预防工作。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及前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皆同意,从“一带一路”伙伴国开始,在经济发展中加入对全球卫生的关注。此调查涵盖多个国家及地区,包括中国内地、香港、台湾、日本、澳洲、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缅甸、泰国、越南、孟加拉及巴基斯坦。全球有数以百万计的人受病毒性肝炎感染,当中大部分患者集中于亚太地区。病毒性肝炎被不少人称为“隐形杀手”,估计每年导致全球超过一百万人死亡。
FleishmanHillard(香港)高级客户经理冯海容表示,该国际策略传讯公司多年来参与肝炎政策的倡议工作,已准备好再次提供协助。FleishmanHillard过往曾与多家公营机构合作,包括支援CEVHAP的传讯工作。在上述调查中,FleishmanHillard与中大全球卫生中心及CEVHAP紧密合作以提供企业传讯服务,并协助编制最终调查报告。
冯海容指出:“香港是亚太地区的关键成员,作为一家扎根香港的媒介公司,我们希望出一分力,令肝炎未来绝迹于亚太地区。”香港有多个与卫生相关的著名研究机构,亦是全球公认的公共卫生及肝脏病学知识枢纽(肝脏病学是研究肝脏、胆囊和胰腺的医学分支)。冯海容表示:“换言之,我们已具备一支符合国际标准的研究团队。”冯同时指出,香港是亚太地区的传媒枢纽,有逾50间具规模的国际传媒机构运作,新闻网络覆盖全球。“香港既有高质素的研究伙伴,亦可接触相关传媒,是协调地区性调查的理想地方。”
亚洲联合基建控股有限公司(AAIH)最近取得在菲律宾兴建主要供水基础设施的合同,主席彭一庭表示,公司凭借在香港积累的经验、全面的建筑及技术知识,为探索“一带一路”机遇奠定了基石。
亚洲联合基建控股曾经参与香港多个大型综合工程项目,包括中环湾仔绕道工程、港铁广深港高速铁路(香港段),以及跑马地地下蓄洪计划。集团在建筑领域上拥有十分丰富的经验,能够进一步拓展业务到“一带一路”的国家。
彭一庭表示:「菲律宾是我们探索区内其他与“一带一路”有关建设机会的起点。我们透过此项目开展菲律宾业务,并寻找相关伙伴。透过技术转移,当地伙伴可加快发展,并考虑在港上市,为亚洲联合基建带来项目与投资收益。」他认为,建设项目与“一带一路”计划相互联系,为香港建筑业带来更多机会,让业界得以善用其来之不易的声誉,为其他地区管理和建设世界级基础设施项目。他说:「随着越来越多“一带一路”项目公布,我们应该寻求输出香港一流的建筑品牌,处理工程的优秀能力,以及应对复杂项目的技能到其他地区。」
集团联同两家独立第三方公司与马尼拉水务公司(Manila Water Company, Inc.)订立合约,于菲律宾设计及建造 Novaliches-Balara Aqueduct 4输水隧道,作价约54亿菲律宾披索(约合8亿港元),预期2021年完成,项目将改善马尼拉大都会地区人口最多的奎松市Novaliches及Balara之间地段的长期供水服务。集团曾与其中一家独立第三方公司在沙中线项目中合作兴建启德与钻石山港铁站之间的隧道。
除Novaliches-Balara Aqueduct 4项目外,亚洲联合基建控股亦正在探索与马来西亚、菲律宾和越南的工程公司合作。彭一庭说:「除了项目管理,我们也正在寻找有利建筑供应链的建材和设备采购合作的方案。」他表示与当地利益持分者建立联系,引入一流的建设项目管理方法,就是体现“一带一路”精神,促进合作、互相学习、互惠互利的一个最佳例子。
俊和建筑控股有限公司行政总裁李家粦表示,今次的马尼拉项目值得大家注意,这是首次在马尼拉大都会范围以隧道钻挖机(TBM)建造的隧道。该条输水隧道共7公里长,直径近4米阔。使用隧道钻挖机取代钻井和爆破方法,需要专门的规划和操作流程。李家粦说:「我们的项目管理团队曾经面对香港隧道工程的挑战,并将运用他们的技术和经验来处理菲律宾的隧道工程。」在掘进工作开始之前,我们目前正在进行土工检测工作,以评估土壤和地下水条件。
亚洲联合基建控股的行政总裁助理杨家贤表示,通过与菲律宾承建商合作和聘用当地的劳工,集团可以引进最先进的施工技术,帮助他们加快提升技能。他表示:「菲律宾的建筑业虽然未及香港成熟,但他们充满热诚,亦很有决心作出改善。」菲律宾政府视目前为「基础设施的黄金时代」,启动了一项大型公共开支项目,重点建设总值约1,670亿美元的新建公路、桥梁、铁路和机场。杨家贤说:「作为一家在项目管理和建设方面拥有丰富经验的公司,亚洲联合基建控股期待与合适的合作伙伴分享我们的专业知识。」
文莱正面对国际油价低企以及国内天然气和石油储量锐减的困局。中国企业投资150亿美元在文莱建设炼油化工一体化项目,对重振文莱经济应可发挥重要作用。
据报道,全长2.7公里,连接文莱首都斯里巴加湾(Bandar Seri Begawan)与大摩拉岛(Pulau Muara Besar)的大桥已于上月底建成,标志着该国首个「一带一路」项目顺利完工。这座大桥只是上述炼油化工一体化项目的一部分,日后,大摩拉岛将发展成为区内一个主要的炼油石化中心。
这个炼油化工一体化项目投资额达150亿美元,预计完成后可提供多达1万个就业机会,有助文莱经济摆脱多年来依赖原油和天然气出口的状况。大桥工程由中国港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负责,该公司总部设于北京,是大型土木工程集团中国交通建设的附属公司。厂区由总部设在杭州的浙江恒逸集团负责建设,该集团是中国最大的纺织原材料供应商之一。根据恒逸与文莱政府达成的协议,前者将斥资34亿美元建设厂区,并在明年底投产后负责日常营运。
另一家专营石化系统的中国公司兰州兰石重型装备,承建该炼油化工项目的主要生产装置,包括年产150万吨的芳烃装置和年产220万吨的加氢裂化装置。
该炼油化工项目是中国企业在境外投资建造的最大型私营设施,也是迄今为止文莱最大规模的外商投资项目。设施建成后,每天可处理16万桶原油,并为恒逸提供生产对苯二甲酸的原料。对苯二甲酸是生产聚酯所需的中间材料。预期该设施日后也能生产足够水平的燃料,使文莱能与区内占主导地位的石油中心新加坡竞争。
恒逸石化为该项目融资,于今年3月成为第一家发行「一带一路」公司债券的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成功筹集7,900万美元。「一带一路」公司债券是中国证监会最新批准的金融工具。显然,该公司需要更多资金来推进项目。
今年初,该公司宣布将进行大摩拉岛项目二期开发,投资约120亿美元,炼油能力将增加到每天28万桶,并兴建年产150万吨乙烯和200万吨对二甲苯(PX)的装置。
该项目规模甚大,对文莱经济相当重要。文莱的人均收入在东盟地区排第二位,仅次于新加坡,但近年油价低企,令文莱经济显著收缩,失业率上升。文莱经济连续4年下跌,去年才略为回升,估计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1%,但仍远低于许多东盟国家。
长期以来,石油和天然气是文莱的经济命脉,预料储量将在20年内耗尽,是另一大问题。有鉴于此,不少国际石化公司已取消在该国进一步投资的计划。
大摩拉岛项目有助文莱从日渐萎缩的油气储量中尽量获取利润,以及培育具备相关能力和专业知识的人员,为在更广泛区域陆续开发的油气田提供服务。
然而,有些金融机构似乎不愿继续花费时间以观察文莱能否重振经济。例如,花旗银行(Citibank)在文莱营业41年后,于2014年关闭当地分行,撤出该国。一年后,汇丰银行也步花旗后尘,结束文莱业务。2016年,中国银行却逆水行舟,在文莱开设首家分行。鉴于最近的事态发展,以及对该国经济前景的最新预测,中银当年的举措绝非轻率决定。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近公布的《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经济展望》,文莱经济可望在2019年增长8%,其后几年保持平均5%的增速。该报告指出,大摩拉岛项目即将完成,是该国恢复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
文莱正致力重振经济,参与「一带一路」倡议显然符合其利益,中国与这个贸易伙伴也可以互惠互利。早在2014年,两国已承诺共同打造文莱—广西经济走廊,发展双边贸易,特别是在清真产品、旅游和航运等方面。近年,文莱—广西经济走廊已纳入为「一带一路」倡议项目。
文莱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重要性,还在于该国位于东盟东部增长区(BIMP-EAGA,覆盖文莱、印尼、马来西亚及菲律宾)中心的优势。随着该地区日渐繁荣,「一带一路」倡议应有助文莱重新担起贸易中心的传统角色,有利中国实现促进国际贸易的愿望。
谈到政治现实,中国与文莱均声称拥有南通礁(Louisa Reef)的主权。南通礁全长370公里,是南海其中一个备受争议的区域。如今两国加强经贸合作,或有助双方日后共同开发南通礁的潜在经济利益,令这个区域不再是双方关系趋于紧张的根源。
特约记者 Marilyn Balcita 斯里巴加湾报道
编辑推荐
热门文章
来源:新华财金社
能源合作是"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重要领域,核电作为一种清洁的新型能源,在未来的世界能源结构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从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PEST)这四类影响因素入手,结合SWOT(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工具对中国核电走出去进行了全面和深入地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核电走出去的基本方略:共建"一带一路",加大融资支持,积极推动核电全产业走出去;研究区情行情,防范投资风险,努力开拓新兴核电市场;抢抓战略机遇,提升出口能力,促进出口核电与当地民生专案的融合发展;借鉴国际经验,整合国内资源,深化国际核电市场的多重合作。
由于核电产业自身的特殊性以及其他多种原因,与快速发展的核电产业实践和走出去的迫切需要相比,目前核电走出去的理论研究显得相对薄弱,从核产业的特殊性出发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和论证显得不足,这种困境显然与核电在全球能源结构中不断上升以及"一带一路"能源合作的大趋势不相适应,也难以对核电走出去的实践提供有效指导。针对上述问题,对中国核电走出去的优势、挑战、机会和威胁进行全面分析,提出中国核电走出去的原则、思路、阶段和推动模式,以期为中国核电提升全球的核心竞争力提供理论支援,从而为"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核电走出去提供决策依据。
一、中国核电走出去的意义
核电是重要的高科技产业,目前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生产能力已达到相当规模,具备了包括技术、设备、运行服务等在内的全产业链走向世界市场的能力。核电走出去是我国从核电大国向核电强国的转变、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重要推动力,不仅可以使核电产业本身获得更大发展,同时可以带动上下游诸多产业的发展和外贸结构的合理化。
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实施包括核电在内的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有助于深化对外关系,尤其是加强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扩大中国在高科技产业领域的国际影响力。我国立足自身的技术和经济优势,推进国际核电合作,将会助力进口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仅可以保障其能源需求,带动与核电相关的上下游产业获得发展,而且能够在基础设施、就业、居民生活品质等方面改善当地民生,促进社会进步。核电作为低碳清洁的能源,可以提高合作物件国绿色能源的比例,促进其能源结构的合理化,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发挥积极的用。因此,中国核电走出去,不仅对我国具有重大的经济和外交意义,而且对国际也有助于国际核电市场更公平的竞争,为核电的需求国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同时,核电份额的提供,也为应对全球变暖提供新的契机。
二、中国核电走出去的SWOT-PEST分析
SWOT-PEST模型是一般战略分析的重要工具。SWOT通过分析研究物件内部因素的优势(Strength)和劣势(Weakness)以及外部因素的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进行识别研究物件的内部特征;PEST分析法是战略谘询顾问用来帮助企业检阅其外部宏观环境(指影响一切行业和企业的各种宏观力量)的一种方法。对宏观环境因素作分析,不同行业和企业根据自身特点和经营需要,分析的具体内容会有差异,但一般都应对政治(Political)、经济(Economic)、社会(Social)和技术(Technological)这四大类影响企业的主要外部环境因素进行分析(见表1)。
(一) 优势分析
1.中国核电走出去支持政策的趋向明显
正因为核电走出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我国在相关的规划、档中都有关于鼓励、支持和指导核电走出去的政策。核电已经成为继高铁之后我国产业"走出去"的新品牌专案,核电外交正逐渐成为我国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的新亮点。
我国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和指导核电走出去的政策档。《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指出:"深入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采用境外投资、工程承包、技术合作、装备出口等方式,开展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推动装备、技术、标准、服务走出去"。《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的若干意见》(国发〔2015〕9号)规定:大力拓展产业投资。推动我国优势产业产能走出国门,促进中外产能合作,拓展发展空间。鼓励较高技术水准的核电等行业企业到"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投资。国家能源局《关于印发建立服务核电企业科学发展协调工作机制方案的通知》(国能综核电[2013]460号)提出,未来应提升核电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强对核电出口的组织和领导,按照"统一思想,集中目标,整合资源,形成合力"的原则,支援企业以工程建设、设备制造、技术支援和国家银行贷款等多元化方式参与国际专案竞争,不断提高我国核电整体水准和国际竞争力。2015年3月,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在"贸易畅通"指出:"加大金属矿产等传统能源资源勘探开发合作,积极推动核电等清洁、可再生能源合作,推进能源资源就地就近加工转化合作,形成能源资源合作上下游一体化产业链。加强能源资源深加工技术、装备与工程服务合作。促进沿线国家加强在新能源等新兴产业领域的深入合作,推动建立创业投资合作机制。"这些政策档,为中国核电走出去指明了方向,也已形成了核电走出去的强大政策支持体系。
2. 我国具有核电站批量化建设能力和走出去的初步业绩
我国核电建设已有三十年的历史,国内核安全记录良好。而核安全是发展核电的基本底线,也是核电走出去的基本前提。截至2014年12月31日,中国大陆核电机组运行已达177堆年,核电份额达2.39%。迄今为止,中国未发生过国际核事件分级2级及以上的运行事件,中国核设施周边环境辐射水准处于正常范围,核安全风险总体受控。中国现有运行核电机组30台,在建核电机组26台,共56台,如果按计划开工,2016年机组数会超过法国的59台,成为世界第二。到2020年,中国核电机组数量将达到90余台,装机容量将超过法国,仅次于美国,成为世界第二核电大国。
与此同时,我国核电走出去也有一定的业绩基础。自1991年以来,我国已向巴基斯坦出口了6台核电机组,巴基斯坦是我国核电出口最多的国家。2013年,出口巴基斯坦的两台百万千瓦核电机组开工建设,实现了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走出国门零的突破,使我国成为国际上第4个能独立出口三代核电技术的国家。"华龙一号"已经在巴基斯坦、阿根廷、肯雅落地,中国核电“走出去”最具现实性的"华龙一号"于2015年5月在中国国内开工,8月在巴基斯坦开工,目前进展顺利,争取2020年实现商业运行。"华龙一号"示范工程的建设,在国际上将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力。我国也与罗马尼亚达成合作开发切尔纳沃德核电站3、4号机组意向。我国与阿根廷、苏丹、南非、埃及、肯雅等国家的核电合作意向谈判也已取得积极进展[4]。2016年1月,中国与沙特签订了《沙特高温气冷堆专案合作谅解备忘录》,标志着中国第四代核电技术高温气冷堆专案实现"走出去"的重大突破。此外,已与阿联酋迪拜、南非等国家和地区签订了高温气冷堆专案合作谅解备忘录。虽几经波折,2016年9月,中广核以参股三分之一的比例,与法国电力集团合作角逐的英国欣克利角C核电项目,仍获得拥有成熟完善核电评审和准入标准的英国政府批准,中法双方后续还将共同推进塞兹维尔C和布拉德韦尔B两大核电项目,而布拉德韦尔B专案拟采用中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这意味着中国核电企业首次进入发达国家市场,给中国核电企业实现从"拼船出海"到"造船出海"增添了信心。英国核电项目的进展,将对中国核电开拓国际市场产生良好的示范效应,增强新兴市场国家对"华龙一号"技术的信心。我国核电在国际市场上取得的初步业绩,为中国核电扩大出口树立了品牌,奠定了基础,也将为中国核电继续开拓国际市场创造了良好开端。
3.我国拥有自主智慧财产权的核电技术且性价比高
经过二十多年的积累和创新,我国的核电技术不断走向成熟,且已具备出口的技术实力。我国在核电研究开发、工程设计、设备制造、工程建设、运营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人员培训、资金和人力资源等方面具有相对优势,这些是我国核电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基础。我国核电的研发能力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准,先后掌握了30万、60万、100万千瓦第二代反应堆技术,实现了核电自主设计、自主制造、自主建设、自主运营。目前已研发出了具有完整自主智慧财产权的第三代核电机型的自主品牌"华龙一号",通过了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安全审查,示范工程已在福建福清开工建设。在研发能力方面,我国建立了世界上为数不多、相对完整的系列关键技术研究试验装置。针对国际上提出的第四代核电技术概念,我国相关科研单位对推荐的6种堆型都展开了不同深度的研究,部分成果已经走在世界前列,全球首台高温气冷堆示范电站已在山东荣成开工建设。
中国核电走出去也具有性价比高的经济竞争力。从国际范围来看,由于有强大的装备制造能力作支撑,中国核电建设的成本较低、性价比较高,与国际同等安全型号相比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以中国三代核电自主品牌CAP1400为例,根据示范工程测算,其含税电价低于0.4元/千瓦时,比标杆电价低,标准化和批量化之后,CAP1400的市场竞争力会更强。
(二) 劣势分析
1.国内资源整合的合力不够
目前,我国核电出口的企业主体呈现中核、中广核和国核"三强并立"的局面,在核电走出去的过程中,不同程度存在着资源整合不够、合力不强甚至恶性竞争的现象。中国核电走出去,必须形成一个拳头,集中多种优势,这样才能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市场的需求。由于引进技术来源不同,我国三代核电技术呈现中核、中广核和国核技三足鼎立的格局。国核在AP1000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形成有自主智慧财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CAP1400。中广核和中核分别对自身现有的二代核电技术进行改进,开发出符合三代安全标准的核电技术ACPR1000和ACP1000。与日本、韩国核电技术装备"走出去"主推一种技术不同,我国三条技术路线同时并存且相互竞争的局面,导致我国核电对外推销技术时缺乏说服力。2014年,在政府的主导下中核与中广核联合开发"华龙一号",国内三代核电技术"走出去"的竞争路线由三条变为"华龙一号"和国核技的CAP1400这两条技术路线,实际上技术路线相互竞争的局面并未得到根本改变。
2. 核电公众接受性的挑战
公众接受是核电持续稳定发展的基本条件。在核电发展初期,更多考虑的是技术性和经济性因素,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公众的意识对核电政策的作用也将越来越强。核能的利用一直存在着公众疑惑等挑战,一些国家就是因为公众的反对而放弃利用核电。公众的"核态度"如同经济性和安全性一样,已成为核电持续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陈润羊,2015)。国外核电发展的实践表明,公众接受性对核电发展有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之分。一方面,由于公众接受性的变化或者降低,使一些核能发展计画被迫搁置,如美国的尤卡山高放废物处置库就因公众的强烈反对而迟迟不能按计划实施,瑞典和德国因公众的抗议而不得不实行"弃核"政策等。另一方面,公众接受性还可能间接地影响核电的安全目标和管理。如三里岛事故后,为了恢复公众对核电的信任,美国核管会提高了核安全标准,加强了建设和运行阶段的监查。日本福岛核事故后,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反核高潮,同时也促进了对核安全标准的提升。这些严峻的事实表明,中国核电出口,不得不面对国际社会和进口国民众对核电接受程度的考验,需要做好应对这方面各种风险和复杂局面的准备。
3.出口运营经验的不足
尽管我国核电走出去已经取得了初步业绩,但我国毕竟是国际核电市场的后来者,无论是与美国、俄罗斯、法国等传统的核电出口强国相比,还是与日本、韩国等国际核电市场的新秀相比,目前我国在核电技术推广、对外行销、国际化的经贸和法律等综合人才、国家合作等能力方面都还有不小的差距。目前,我国仅与巴基斯坦等几个国家有实质性的合作,核电出口的市场范围和所占的市场份额小,出口运营经验不足,核电技术本身的创新能力还不够强。这些劣势影响和制约了我国核电的对外出口,是核电走出去急需应对的挑战。
(三) 机会分析
1.“一带一路”建设的机遇
"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为中国核电走出去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现在世界上有核能、正在发展核能和需要发展核能的国家有70多个,其中处于"一带一路"的就有40多个。预计到2030年,"一带一路"相关地区的核电机组将会达到近100台。有预测表明:如果能抓住"一带一路"地区20%的核电市场机遇,将能产生3万亿元人民币的产值。在"一带一路"及其所能辐射的广大地区,中国依靠经济规模巨大、经济增长速度和产业升级较快、产业体系相对齐全、对世界经济影响能力较强等优势,必将使包括核电在内的强优势出口产业较快增强国际竞争力。如果中国核电能充分发挥完整核工业体系的优势,那么将带动核燃料、核能装备制造、核电运行服务、核设施退役治理及核技术应用等全产业链"走出去",形成规模更加巨大的输出型核电产业体系。
2. 国际核电市场的空间广阔
据世界核协会(WNA)的研究报告,全球核电在2030年甚至以后都将始终保持增长态势。低情景下,到2030年核电将会保持8%的增长率,装机规模将达到373吉瓦至401吉瓦;高情景下,装机将可能达到700吉瓦,增长率升至88%。同时WNA所完成的供应链报告显示,到2030年,全球计画新建的核电总采购额将达到1.2万亿美元。国际原子能机构的预计同样印证了核电国际市场的巨大机遇:未来10年,除中国外,全球将新建60~70台100万千瓦级核电机组,海外核电市场空间将达1万亿元。另据统计,全球目前有约70座在建核反应炉,预计到2030年,拥有在运核电厂的国家数量将从目前的30个增至35个,核能发电量将比当前水准翻一番。全球核电市场在经历日本福岛核事故后出现了加速回暖的趋势,这无疑为中国核电提供了海外大显身手的机会。对于拥有先进的第三代成熟核电技术和第四代研发、试验技术的中国核电来说,有坚实的基础和条件利用好这种机会,成为世界核电强国。
3. 气候变化对清洁能源的需要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最新评估报告表明,1880-2012年,全球海陆表面平均温度呈线性上升趋势,升高了0.85℃;2003-2012年平均温度比1850-1900年平均温度上升了0.78℃。全球变暖已经成为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2015年底的巴黎气候大会达成协定,将本世纪末全球温度升幅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积极回应,并作出了减排承诺。这对于有助于减排的核电产业来说,是个良好的发展机遇。美国国家能源部官员表示,要实现目标,必须要把核电的总量提高到现在的3倍。
在全球能源危机和环境恶化的严峻形势下,核能作为一种清洁、高效、优质的现代能源,在世界能源结构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由于核能利用具有清洁、经济、稳定等多方面的优势,过去100 多年间,人类的能源利用总量在不断增长的同时,能源结构也在不断变化,其中核能具有不断上升的趋势。无论是从解决能源需求,确保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和不断提高居民生活水准方面看,还是从遏止环境恶化趋势、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应对全球变暖方面来说,核能在世界能源结构中都占据重要地位。这就必然形成全球核电市场持续扩大、核电建设步伐加快、拥有优势核电产业的国家将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的基本趋势,为中国核电走出去提供不断增强的外部推动力和越来越多的项目机会。
(四) 威胁分析
1. 面临多重风险的复杂性
由于"核"的特殊性,核电走出去不仅仅涉及技术和经济问题,更多的是涉及到安全性和政治性问题,相比其他产品和服务的出口显得更为复杂。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核电厂招评标导则档内容,海外承建核电项目主要面临如下主要风险:政治和政策风险、国别风险、融资风险、监管和许可风险、法律法规风险、信誉风险、电力市场风险、核事件风险、核责任风险、劳工/材料风险、环境风险、技术风险、完工风险、运营风险、售电风险等。
因此,核电"走出去"是一项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军事等多方面的高度复杂的系统工程,突显其复杂性。核能项目与普通的能源项目不完全相同,二者既有一定的共性,也有"核"与"非核"的特殊属性。核能专案与普通能源专案都需要面对"走出去"过程中共同性的经济、社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常常因为地区、国别、民族、文化等方面的差异,而必须使用不同的方式和策略。核元素具有放射性等特殊自然属性,这使得核能的开发利用蕴含着巨大的核事故风险,由此决定了核能走出去须遵守更为严格的管控规则,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等国际核能组织的监督约束。军用核技术与民用核技术具有一定的相通性,尤其是核动力、铀浓缩等军民两用技术包含着核扩散的风险,是国际上敏感的政治、军事话题,这决定了核能"走出去"是有限制的普惠性能源项目。核电全产业链"走出去"涉及领域广泛、技术复杂、单位众多、时间漫长,其复杂性是其他产业难以相比的。应对这些复杂性、风险性难题,无疑将显着增大核电建设的成本,但更重要的则是需要提高核产业的整体素质,具备支援核产业走出去的配套性经济、社会、文化等综合条件。
2. 国际核电市场激烈的竞争
目前国际上核电市场主要由具备完整的大型核电技术输出能力的国家掌握,这些国家主要是具备百万千瓦级别市场竞争力的美、法、俄、加、日、韩等国。从核电技术方面来看,全球核电技术呈现日本、美国和法国等三国为主导的局面,即日本东芝——美国西屋(提供AP1000技术)、日本三菱——法国阿海珐(提供EPR和APWR技术)、日本日立-美国GE(提供ABWR和ESBWR技术)。此外,全球三代核电技术还包括韩国的OPR1000和APR1400技术,俄罗斯的AES-92和AES-2006技术。在核电装备制造领域,知名企业主要包括斗山重工、东芝、三菱、日立、阿海珐、恩萨、安萨尔多等。在国际核电项目招标中,我国核电企业不可避免要面临来自欧、美、日、韩等核电大国的激烈竞争,"走出去"面对的困难较大。
3. 反核运动的影响
总体而言,国际上存在拥核派和反核派两种声音,他们各自相互辩论并争取舆论和公众的认可。客观地看,理性的反核派有助于核电建设向更安全的目标迈进。然而,国际上也存在部分激烈的核电抗争者,并发起一系列的反核运动,以实现他们心中的所谓“无核家园”。尽管反核运动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但这种运动会影响到核电的发展,当然,也会影响核电的合作和出口。
反核运动是一个反对核能应用的社会运动,参加者多为环保主义者或专业人士,他们在当地、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组织运动。较大的此种组织有国际防止核战争医生组织、核裁军运动、地球之友、绿色和平等。反核运动最初的目的是促成核裁军,但现在,运动的重点已转向了反对核能应用。在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之后的很多年里,核能在大多数国家都没有被提上议事日程,反核运动似乎取得了胜利。因此部分反核组织已经解散。但是,在20世纪初,由于核能工业的公共关系,核反应炉设计的改进和对气候变化的担心,核电重新回到了一些国家能源政策的讨论中。2011年,日本福岛第一核电厂事故又使核电站的复兴减缓,并且使全世界对核能的热情下降,使部分国家不得不进入观望状态。因此,在2011年6月,澳大利亚、奥地利、丹麦、希腊、冰岛、义大利、列支敦士登、卢森堡、马尔他、葡萄牙、以色列、马来西亚、新西兰和挪威等国仍然拒绝核能的使用。同时,德国和瑞士决定逐渐放弃核能发电。
三、中国核电走出去的基本方略
通过中国核电走出去的SWOT-PEST分析,可以从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等方面,识别出核电走出去存在的内部优势和劣势、外部机会和威胁,进而提出中国核电走出去的四种方略。S-O战略:依靠内部优势,利用外部机会。S-T方略:利用内部优势,规避外部威胁。W-O方略:利用外部机会,弥补内部劣势。W-T方略:减少内部劣势,规避外部威胁。具体见表2。上述中国核电走出去的四种方略,可分别详述如下。
(一) 共建"一带一路",加大融资支持,推动核电全产业走出去
能源合作是"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主要内容,中国核电已经在"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如巴基斯坦等有了成功的合作专案。由于核电是技术密集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大部分"一带一路"相关国家为发展中国家,尽管对发展核电有巨大需求,但往往难以承担数额庞大的核电前期投资。为了加快中国核电走出去的步伐,一方面需要依托丝路基金、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融资支持,另一方面,国内银行也须加大对核电走出去企业的金融扶持力度,进而解决核电走出去资金缺乏的后顾之忧,并形成中国核电走出去的比较优势之一。
现代核产业一般被看成是围绕核技术的利用,涵盖核矿藏的勘探、开发和核原料的生产、加工,核能发电和供热,核废料处置和处理,以及科研开发、工程设计、设备制造、测试认证、运行服务及人才培养等诸多领域的产业体系,其体系构成如图1所示。从中可看出,核电产业是核产业的核心组成部分,但非动力的核技术应用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新兴产业领域。核电作为现代核产业的核心构成部分,是动力核技术应用最广泛的领域。核电产业包括核燃料回圈、与核电站有关的科研设计、装备制造、工程建设、设备采购、调试运营、维修退役以及与核电企业相连的电网等产业群。核电的关联产业是指与核电的设备制造、技术研发、工程设计、运行维护、教育培训、建设安装及核技术应用等领域相关的产业。将众多的分支行业、关联行业维系成一定的产业体系的主要纽带就是产业链,其实质乃是不同产业或行业之间既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的供给-需求关系。核产业链同样也是一种供需关系,是核产业各分支行业和关联行业之间因分工协作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物质、技术、服务的需求-供给关系链(陈润羊,2013)。
中国核电走出去,就要发挥整体实力,推进包括核电的设备制造、技术研发、工程设计、运行维护、教育培训、建设安装等领域的全产业链的走出去,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出口核电站的安全,增强中国核电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中国核电品牌的影响力。
(二) 研究区情行情,防范投资风险,努力开拓新兴核电市场
目前,中国核电走出去面临的压力是巨大的,在国外市场往往只是充当"小伙伴"的角色,离核电强国的目标还很远。中国核电想要成功走向世界需要认真对待以下挑战:技术问题、经验缺乏、市场形势、竞争激烈和政治考量。核电专案具有成本高、建造周期长等特点,在核燃料回圈、核废物管理、防扩散、跨境运输、核损害、安全监管等领域存在特殊风险,必需严格遵守核安全、安保、保障监督、核责任等国际条约有关规定。在海外承建核电专案,由于地区的自然和经济社会条件以及国别、民族、文化、宗教、政治等因素的影响,所遇到的各种风险、不确定性、困难和挑战远比国内要多。因此,中国核电走出去,就要深入研究出口目标国的区情国情,深入了解当地的政治制度、经济体制、能源政策、历史文化,宗教传统等诸多情况,构建包括政治风险、经济风险和金融风险在内的海外投资国家风险评估体系,对核电出口的潜在目标国进行全面细致的风险评价,并实施相应的应对策略。
为避免与美、俄、法等核电巨头形成过度竞争,中国核电走出去要实施错位竞争的策略。因为核电走出去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还涉及更为复杂的国际政治格局,因此,在出口区域导向上,先期以"一带一路"相关及其辐射区域为重点,逐步开拓新兴的国际核电市场。"一带一路"贯穿亚欧非大陆,东面是活跃的东亚经济圈,西面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其间是广袤的潜力巨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核电出口的目标市场战略选择还是应以发展中国家为主,兼顾发达国家,具体来说就是要不断开拓和巩固以阿根廷为重点的南美市场,以阿尔及利亚为重点的非洲市场和以巴基斯坦为重点的亚洲市场。为了有效配合核电出口,必须加快推进与合作国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五通"建设,促进形成"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互容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三) 抢抓战略机遇,提升出口能力,促进核电民生项目的融合
在经历2011年日本福岛核事故之后,当前全球核电的回暖趋势明显,国家原子能机构和世界核学会的预测清楚地表明,未来国际核电市场需求旺盛、前景明朗。中国核电走出去要注重依托国家整体实力,通过加强双边、多变关系,抢抓难得的国际战略机遇,提高中国核电的核心竞争力。需要打造一支以国内为主的设备供应商团队,形成一支经验丰富的工程建设专案管理团队,拥有一个精通商务、法律的专业班子。中国核电出口的战略推进和战术跟进要配套,产品的安全性和经济性要合理均衡,先进性和成熟性要有效统一,努力提升核电走出的设备配套供货能力、工程建设管理能力、技术服务能力和技术转让能力。
化解当地公众对发展核电的疑虑,争取当地民众对中国核电的认可,无疑是核电走出去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这就需要在实施中国核电走出去的过程中,考虑如何兼顾当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能源需要与创造就业、政府支持与民众感受、长远发展与当前利益等一系列关系的问题。借鉴和汲取国内水电开发、工程建设、基础设施等产业先行走出去的经验和教训,核电走出去应与目标国亟需的基础设施建设、民生改善等项目进行有机契合,从建设医院、学校、道路等民众能感受到实实在在利益的专案着手,努力投身于目标国的经济发展进程和民生改善进程,只有这样,才能为核电等能源合作创造良好的社会支持条件。
(四) 借鉴国际经验,整合国内资源,深化国际核电市场的多重合作
作为核电出口的后发国家,我国核电走出去需要认真研究美、法、俄和韩、日等国丰富的出口经验,避免走弯路。核能产业走出去能否上升为国家战略,既需要国家的支援和定位,也需要核工业内部持续深化改革,进而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并努力提升综合实力。在此方面,俄罗斯有很好的经验值得借鉴:明确的对外出口战略,专业化一条龙出口模式,国内自主有序开发、国外积极拓展,制胜的创新理念和专业队伍强力支持。美、法、日等国家核电出口的以下经验也值得重视:核电出口离不开国家的全力支援,自主品牌是实施核电海外开发的核心竞争力,满足市场需求是核电"走出去"成功实施的关键,注重培育自身的竞争优势。
从世界核电出口的类型看:一是以美国和俄罗斯为主代表的原创出口型;二是以法国、韩国为主代表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出口型;对我国而言,总体上也属于后者,但我国凭藉强大的制造能力和学习创新能力,并已从引进消化吸收阶段走向再创新出口阶段。在核电出口的推动模式上,俄罗斯是"强政府+大业主"模式:其投标主体为Rosatom公司,设备和燃料供应商配套,可提供投融资和建设及运行等全套服务,承担相关风险,竞争优势在于政府推动和"大业主"式服务,一般不技术转让,当地语系化设备配套积极性有限;美国是"小业主+大市场"模式:反应堆供应商牵头作为投标主体,AE公司+设备供应商+燃料供应商组团,竞争优势在于技术先进并可转让,一般不投资以规避投资风险,政府介入少;法国是后来居上的"大业主"模式:法国是以EDF和AREVA组合为投标轴心,形成设备、燃料、投融资、建设和运行等全套服务,并承担相关风险,以满足不同业主的不同需要,竞争优势在于政府推动和"大业主"式服务和部分设备当地语系化生产,一般不技术转让,设备配套积极性有限。
对于中国而言,就要实施"强政府+三国企+目标市场"模式:通过政府的强力推动,中核集团、中广核集团和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公司三大国企联手,针对潜在的目标市场,进行整体性地竞标、争取和谈判等相关工作,推进中国核电的走出去。统一思想、集中目标、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实施分步走策略,先从装备技术出口开始到最终实现核电全产业链的出口。以技术为牵引,型号为驱动,通过掌握并形成具有自主智慧财产权的核心技术,推动包括推进包括设备制造、技术研发、工程设计、运行维护、教育培训、建设安装等领域的核电全产业链的走出去。在具体策略上,根据出口国核电专案的特点,既要与其他核电出口大国进行有限度合作,借船出海,并发挥各自的优势;也要进一步整合国内资源,避免恶性竞争和互相压价,增强中国核电走出去的整体竞争力,在国际核电市场上形成中国核电的强大品牌。
总之,能源合作是"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重要领域,核电作为一种清洁的新型能源,在未来的世界能源结构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已经具备自主智慧财产权的我国核电"走出去",不但可以优化我国的贸易结构,也将为全球应对气候变暖做出积极贡献。"一带一路"相关及其辐射区域是我国核电走出去的重点目标市场,中国核电走出去要以技术为牵引,型号为驱动,核电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提升为关键,核电全产业链走出去为导向,核电企业要以工程建设、设备制造、技术支援和金融服务等多元化方式参与国际核电专案竞争,不断提高我国核电的整体水准和国际竞争力。
(陈润羊 兰州财经大学丝绸之路经济研究院副教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区域经济学博士研究生)
原文链接
编辑推荐
热门文章
中国及巴基斯坦合作发展多个能源项目,不但令后者的电力供应大大提升,也让中国成为重要的核技术出口国。
中国及巴基斯坦上月就一项直流输电工程签订协议,正式开展「一带一路」倡议下其中一个政治上较为敏感的项目。根据协议,双方将兴建一条全长878公里的输电线路,连接巴基斯坦第二大城市拉合尔及东南部城市默蒂亚里。近年,中巴两国携手发展中巴经济走廊,借助这个大型基建重建及能源计划,协助巴基斯坦改善当地物流设施贫乏、电力供应严重不足的迫切问题。其中,多个以内地资金兴建的发电设施现已投入运作,而默蒂亚里正是这些项目的枢纽。
两国合作的能源项目虽然引起一些环保顾虑,也有看法质疑中方的慷慨拨款实质上是一种经济殖民手段,但巴基斯坦社会普遍对发展计划表示欢迎,不过邻国印度却对这些合作颇为不快。巴印两国长期交恶,虽然两者同样于1947年才脱离英国独立,但双方早在殖民时期便心存芥蒂、争拗不断。
现时,巴基斯坦与印度仍有多项领土争议,而印度也是少数对「一带一路」倡议持抗拒态度的主要经济体之一。印度认为,中国不但透过「一带一路」倡议笼络巴基斯坦、尼泊尔等南亚国家,伺机渗入其影响范围,更无视印度与巴基斯坦多年来的核武竞赛,协助巴国发展核能源,挑战印方底线。
巴基斯坦的核能产业近年迅速发展,不过这次输电线路工程却与此无关,新线路传送的电力实际上由中方在该国西部投资的数个燃煤发电设施提供。然而,这不代表中国无意协助巴基斯坦发展核能发电。事实上,中巴两国目前的经贸合作也大多围绕各种传统及核能发电项目,配合巴基斯坦政府解决长年电力短缺问题的决心。
在短短5年前的2013年,巴基斯坦的电力需求达到15,000兆瓦,但全国总发电量却只有11,000兆瓦。巴国政府认为,电力供求的差距只会越来越大,因此锐意加快发展核能发电项目,而中方除是重要资金来源外,也充当技术顾问及总承建商的角色。双方期望透过合作,让巴基斯坦全国总发电量于2050年前达到40,000兆瓦。
巴基斯坦是全球少数拥有核能发电设施的国家之一。事实上,早在1971年,即中国首度协助巴基斯坦发展核能前20多年,多伦多的GE Canada便于卡拉奇兴建该国首座核能发电设施KANUPP-1,并一直运营至1976年,才因巴基斯坦拒绝签署《核不扩散条约》而撤出当地。该公司离开后,KANUPP-1仍一直供电至2002年。经过4年的升级工程后,该设施目前已再度运作,但发电量却较以往低。
中国于1993年8月开始参与巴基斯坦的核能计划。当时,两国在巴基斯坦人口最多的旁遮普省合作发展恰希玛核电站(Chashma Nuclear Power Complex),也标志着中国首度向外国提供核能技术。恰希玛核电站最初共设4台发电机组,两台发电量为300兆瓦,另外两台则为340兆瓦,现时均连接巴基斯坦全国电网。
2013年,中国及巴基斯坦同意在恰希玛核电厂装设第5台机组,现时预计于2020年投入运作。除此之外,两国也于同年开始于KANUPP-1附近兴建KANUPP-2及KANUPP-3核能发电设施,预计于2021年落成,届时两座设施将配备顶尖技术,发电量突破1,000兆瓦。上述项目得到国际原子能机构支持,由内地著名核能发电公司中国广核集团、中国核工业集团及国家原子能机构共同发展,估计造价达100亿美元,当中至少65亿美元由中国核工业集团透过多笔低息贷款承担。
KANUPP-2及KANUPP-3核能发电设施将会采用内地研发的第三代华龙一号反应堆。该型号是中国近年推动核能技术「走出去」的重要皇牌,现有1组于英国进行验收测试,另一组日后则会成为阿根廷第五座核能设施的核心部分,相关工程已定于2020年展开。另一边厢,恰希玛核电站不但有助巴基斯坦应对电力供应不足的问题,让该国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实践中担当更大角色,更是中国在发展安全、高效核能设施方面的一大成功例子,对塑造核能强国的形象发挥重要作用。
特约记者 Geoff de Freitas 拉合尔报道
编辑推荐
热门文章
尼泊尔外长到访北京,中尼双方同意优先推动运输与水力发电项目,并呼吁印度积极参与。
中国与尼泊尔最近进行了高层会谈,成果甚丰,为两国在「一带一路」倡议下规划已久的合作项目注入新活力。尼泊尔是个内陆国,至今经济发展仍然非常落后,有机会成为「一带一路」框架下最大的受益国之一。「一带一路」倡议由中国提出,是个远大的国际基建发展及贸易促进计划,然而近年由于政治、物流及合同等种种因素,某些方面进展受阻。
今年4月,尼泊尔外长贾瓦利(Pradeep Kumar Gyawali)到访北京,与中国外长王毅会谈,双方就两国合作向前发展的策略达成共识。未来数月,双方的「一带一路」合作项目有望加快推进,其中酝酿已久的中尼印铁路更可能是优先项目。这条铁路连接中尼边境的吉隆(Kerung)、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以及尼泊尔与印度边境的蓝毗尼(Lumbini)。
尼泊尔有2,400万人口,北邻中国,南接印度,位处两大经济体之间。凭着这个地利,尼泊尔大有潜力吸引中国在当地投资发展基建。这一点对尼泊尔特别重要,因为目前该国的道路、铁路和航空资源严重不足,即使处于便利位置,适合作为贸易中转地,也无法处理庞大的货运量。
讽刺的是,尼泊尔的地理优势却也成为汲取中国投资的绊脚石。尼泊尔向来十分依赖印度提供的经济及国防支援,但是印度对涉及「一带一路」的事务大多抱持抗拒态度。因此,尼泊尔长期在政治和经济上采用边缘政策,尽量争取外来投资,却又不会对「一带一路」作出毫无保留的承诺,以免令印度疏远。尼泊尔外长这次访问北京,中尼双方都呼吁印度积极参与「一带一路」项目,共同塑造尼泊尔的发展前景,事情的进展可能会有所加快。
去年,尼泊尔投资促进委员会批准了一项由中国投资、价值1.28亿美元的Super Sanjen发展项目,在尼泊尔北部的三井(Sanjen)兴建发电量达78兆瓦的水电站。此举可说是中尼两国重新承诺合作的征兆。根据协议,项目的牵头承建商中国港湾建设将拥有水电站的92%股权。
除了改善运输基础设施外,解决尼泊尔的能源危机也被确定为优先事项。上月,尼泊尔政府公布了中期能源策略,令这问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中期能源策略的目标之一,是到2021年年底,国内发电量可达到3,000兆瓦,较目前水平增长300%。事实上,尼泊尔政府有更大的雄心壮志,目标是到2030年,发电量要提高至15,000兆瓦,其中10,000兆瓦用于满足国内需求,余下电力售予中国国家电网。
尼泊尔夹在中印两大国之间,如果没有其中一国或是两国的帮助,实在不太可能实现其产能目标。中国固然可以协助这个山区王国实现其水电开发计划,不过之前曾有能源项目在起步时出现状况,最广为人知的是发电量1,200兆瓦的布达甘达基水力发电站项目(Budhi Gandaki Hydropower Project),尼泊尔政府曾与主要承建商中国葛洲坝集团(总部设于武汉)签署谅解备忘录,其后却单方面取消协议。
贾瓦利北京之行十分成功,为尼泊尔新任总理奥利正式国事访问中国奠定了基础,也让一些被搁置的水力发电项目或得以重见天日和重新启动。奥利的亲中倾向较为明显,可能会重新委任原先与这些项目有关的多家中国承建商。
尼泊尔与中国关系日益紧密,印度会有何反应,尚待观察。印度政府应已注意到,中国目前在尼泊尔的投资总额达83亿美元,是印度投资额的4倍有多。对中国来说,政治和外交上的挑战,也许比已经签署承建的土木工程项目要棘手多了。
特约记者 Geoff de Freitas 加德满都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