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核能发电项目助解巴基斯坦能源短缺问题
中国及巴基斯坦合作发展多个能源项目,不但令后者的电力供应大大提升,也让中国成为重要的核技术出口国。
中国及巴基斯坦上月就一项直流输电工程签订协议,正式开展「一带一路」倡议下其中一个政治上较为敏感的项目。根据协议,双方将兴建一条全长878公里的输电线路,连接巴基斯坦第二大城市拉合尔及东南部城市默蒂亚里。近年,中巴两国携手发展中巴经济走廊,借助这个大型基建重建及能源计划,协助巴基斯坦改善当地物流设施贫乏、电力供应严重不足的迫切问题。其中,多个以内地资金兴建的发电设施现已投入运作,而默蒂亚里正是这些项目的枢纽。
两国合作的能源项目虽然引起一些环保顾虑,也有看法质疑中方的慷慨拨款实质上是一种经济殖民手段,但巴基斯坦社会普遍对发展计划表示欢迎,不过邻国印度却对这些合作颇为不快。巴印两国长期交恶,虽然两者同样于1947年才脱离英国独立,但双方早在殖民时期便心存芥蒂、争拗不断。
现时,巴基斯坦与印度仍有多项领土争议,而印度也是少数对「一带一路」倡议持抗拒态度的主要经济体之一。印度认为,中国不但透过「一带一路」倡议笼络巴基斯坦、尼泊尔等南亚国家,伺机渗入其影响范围,更无视印度与巴基斯坦多年来的核武竞赛,协助巴国发展核能源,挑战印方底线。
巴基斯坦的核能产业近年迅速发展,不过这次输电线路工程却与此无关,新线路传送的电力实际上由中方在该国西部投资的数个燃煤发电设施提供。然而,这不代表中国无意协助巴基斯坦发展核能发电。事实上,中巴两国目前的经贸合作也大多围绕各种传统及核能发电项目,配合巴基斯坦政府解决长年电力短缺问题的决心。
在短短5年前的2013年,巴基斯坦的电力需求达到15,000兆瓦,但全国总发电量却只有11,000兆瓦。巴国政府认为,电力供求的差距只会越来越大,因此锐意加快发展核能发电项目,而中方除是重要资金来源外,也充当技术顾问及总承建商的角色。双方期望透过合作,让巴基斯坦全国总发电量于2050年前达到40,000兆瓦。
巴基斯坦是全球少数拥有核能发电设施的国家之一。事实上,早在1971年,即中国首度协助巴基斯坦发展核能前20多年,多伦多的GE Canada便于卡拉奇兴建该国首座核能发电设施KANUPP-1,并一直运营至1976年,才因巴基斯坦拒绝签署《核不扩散条约》而撤出当地。该公司离开后,KANUPP-1仍一直供电至2002年。经过4年的升级工程后,该设施目前已再度运作,但发电量却较以往低。
中国于1993年8月开始参与巴基斯坦的核能计划。当时,两国在巴基斯坦人口最多的旁遮普省合作发展恰希玛核电站(Chashma Nuclear Power Complex),也标志着中国首度向外国提供核能技术。恰希玛核电站最初共设4台发电机组,两台发电量为300兆瓦,另外两台则为340兆瓦,现时均连接巴基斯坦全国电网。
2013年,中国及巴基斯坦同意在恰希玛核电厂装设第5台机组,现时预计于2020年投入运作。除此之外,两国也于同年开始于KANUPP-1附近兴建KANUPP-2及KANUPP-3核能发电设施,预计于2021年落成,届时两座设施将配备顶尖技术,发电量突破1,000兆瓦。上述项目得到国际原子能机构支持,由内地著名核能发电公司中国广核集团、中国核工业集团及国家原子能机构共同发展,估计造价达100亿美元,当中至少65亿美元由中国核工业集团透过多笔低息贷款承担。
KANUPP-2及KANUPP-3核能发电设施将会采用内地研发的第三代华龙一号反应堆。该型号是中国近年推动核能技术「走出去」的重要皇牌,现有1组于英国进行验收测试,另一组日后则会成为阿根廷第五座核能设施的核心部分,相关工程已定于2020年展开。另一边厢,恰希玛核电站不但有助巴基斯坦应对电力供应不足的问题,让该国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实践中担当更大角色,更是中国在发展安全、高效核能设施方面的一大成功例子,对塑造核能强国的形象发挥重要作用。
特约记者 Geoff de Freitas 拉合尔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