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核能發電項目助解巴基斯坦能源短缺問題
中國及巴基斯坦合作發展多個能源項目,不但令後者的電力供應大大提升,也讓中國成為重要的核技術出口國。
中國及巴基斯坦上月就一項直流輸電工程簽訂協議,正式開展「一帶一路」倡議下其中一個政治上較為敏感的項目。根據協議,雙方將興建一條全長878公里的輸電線路,連接巴基斯坦第二大城市拉合爾及東南部城市默蒂亞里。近年,中巴兩國攜手發展中巴經濟走廊,借助這個大型基建重建及能源計劃,協助巴基斯坦改善當地物流設施貧乏、電力供應嚴重不足的迫切問題。其中,多個以內地資金興建的發電設施現已投入運作,而默蒂亞里正是這些項目的樞紐。
兩國合作的能源項目雖然引起一些環保顧慮,也有看法質疑中方的慷慨撥款實質上是一種經濟殖民手段,但巴基斯坦社會普遍對發展計劃表示歡迎,不過鄰國印度卻對這些合作頗為不快。巴印兩國長期交惡,雖然兩者同樣於1947年才脫離英國獨立,但雙方早在殖民時期便心存芥蒂、爭拗不斷。
現時,巴基斯坦與印度仍有多項領土爭議,而印度也是少數對「一帶一路」倡議持抗拒態度的主要經濟體之一。印度認為,中國不但透過「一帶一路」倡議籠絡巴基斯坦、尼泊爾等南亞國家,伺機滲入其影響範圍,更無視印度與巴基斯坦多年來的核武競賽,協助巴國發展核能源,挑戰印方底線。
巴基斯坦的核能產業近年迅速發展,不過這次輸電線路工程卻與此無關,新線路傳送的電力實際上由中方在該國西部投資的數個燃煤發電設施提供。然而,這不代表中國無意協助巴基斯坦發展核能發電。事實上,中巴兩國目前的經貿合作也大多圍繞各種傳統及核能發電項目,配合巴基斯坦政府解決長年電力短缺問題的決心。
在短短5年前的2013年,巴基斯坦的電力需求達到15,000兆瓦,但全國總發電量卻只有11,000兆瓦。巴國政府認為,電力供求的差距只會越來越大,因此銳意加快發展核能發電項目,而中方除是重要資金來源外,也充當技術顧問及總承建商的角色。雙方期望透過合作,讓巴基斯坦全國總發電量於2050年前達到40,000兆瓦。
巴基斯坦是全球少數擁有核能發電設施的國家之一。事實上,早在1971年,即中國首度協助巴基斯坦發展核能前20多年,多倫多的GE Canada便於卡拉奇興建該國首座核能發電設施KANUPP-1,並一直營運至1976年,才因巴基斯坦拒絕簽署《核不擴散條約》而撤出當地。該公司離開後,KANUPP-1仍一直供電至2002年。經過4年的升級工程後,該設施目前已再度運作,但發電量卻較以往低。
中國於1993年8月開始參與巴基斯坦的核能計劃。當時,兩國在巴基斯坦人口最多的旁遮普省合作發展恰希瑪核電站(Chashma Nuclear Power Complex),也標誌著中國首度向外國提供核能技術。恰希瑪核電站最初共設4台發電機組,兩台發電量為300兆瓦,另外兩台則為340兆瓦,現時均連接巴基斯坦全國電網。
2013年,中國及巴基斯坦同意在恰希瑪核電廠裝設第5台機組,現時預計於2020年投入運作。除此之外,兩國也於同年開始於KANUPP-1附近興建KANUPP-2及KANUPP-3核能發電設施,預計於2021年落成,屆時兩座設施將配備頂尖技術,發電量突破1,000兆瓦。上述項目得到國際原子能機構支持,由內地著名核能發電公司中國廣核集團、中國核工業集團及國家原子能機構共同發展,估計造價達100億美元,當中至少65億美元由中國核工業集團透過多筆低息貸款承擔。
KANUPP-2及KANUPP-3核能發電設施將會採用內地研發的第三代華龍一號反應堆。該型號是中國近年推動核能技術「走出去」的重要皇牌,現有1組於英國進行驗收測試,另一組日後則會成為阿根廷第五座核能設施的核心部分,相關工程已訂於2020年展開。另一邊廂,恰希瑪核電站不但有助巴基斯坦應對電力供應不足的問題,讓該國在「一帶一路」倡議的實踐中擔當更大角色,更是中國在發展安全、高效核能設施方面的一大成功例子,對塑造核能強國的形象發揮重要作用。
特約記者 Geoff de Freitas 拉合爾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