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的未来发展与香港的机遇

2022基金会

许多本地和外国公司对大湾区甚感兴趣,并正在当地寻找商机。大湾区将会是中国市场改革的重要试验场和领头羊。许多项目将会首先于大湾区推出,然后再推广至全国各地。这亦表示,企业可以在大湾区观察中国未来的发展路向,并推行试点项目和计划,以便在将来推广至全国各地;企业可就国内及国外业务在大湾区寻找领先的中国合作伙伴;亦可把商业模式推行全国前先于区内进行测试;也可参与诸如「一带一路」、中国制造 2025、互联网+、「走出去」及数字丝路等国家规划项目。以上各点均指出,企业如要把握中国未来发展带来的机遇,就必须先于大湾区立足。

香港贸发局指出,大湾区已被纳入包括第十三个五年计划在内的中国国家战略,而香港发展将受惠于大湾区所创造的新机遇。 在 2018 年 5 月的一份报告中,香港美国商会及益普索商业谘询公司称 230 名调查受访者中有七成认为在大湾区经营业务可增加收入,而超过一半受访者已在大湾区设有办事处。就进军大湾区而言,三个最主要的原因是希望「走入拥有约 6,700 万人的消费市场」、「从香港与大湾区的密切联系取得利益」以及「利用大湾区作为进入中国内地其他地区/开发新出口市场的跳板」。

华南美国商会 2018 年的调查发现,广州是最受会员欢迎的投资城市,其次是深圳、上海及北京。这是自 2003 年年度研究开始以来,广州和深圳首次位列前两位。在回应调查的 215 间公司中,超过一半的公司选择华南,主要是因为华南市场增长具潜力,而大部分受访公司亦相信增长将持续下去。超过八成受访者认为华南地区的营商环境属「好」或「非常好」。

在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及香港澳洲商会进行的访谈中,商界领袖均表示大湾区建设对香港是重大的契机。香港不但可受惠其中,更可参与创建具环球竞争力的商业地域。 澳洲会计师公会亦就 2018 年的一份成员调查作出了报告。在 351 个受访者中,接近一半打算在未来五年将业务或事业范畴扩展至大湾区。 此外,在 2017 年 11 月进行的香港会计师公会访问中,业界领袖透露「大湾区有潜力在国家层面开创新局面」,并表示部分大型会计师行在管理资源方面已经「从华南地区的视角」出发,以便更好地协调香港及广东的业务运作。

2017 年 9 月,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和香港总商会访问了 614 名大湾区各地的企业管理层人员,并得出大湾区将会担任中国内地经济增长重要引擎的结论。九成的受访者表示,大湾区应该会对中国经济产生积极影响,而香港作为大湾区的一部分,更可受惠其中。 于 2018 年,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香港总商会和滙丰银行公布了另一项同类调查的结果。在逾 700 名受访者中,有 77%预期大湾区未来三年的经济发展将超越中国其他地区,而 57%的受访者亦表示他们的公司已有一套针对大湾区的战略计划。

洞悉机遇

大湾区建设为香港整体、香港市民和香港企业所带来的机遇可分成五大类:由相关经济和政策因素所带动的地区经济规模和增长、区内城市更紧密的互联互通、经济进一步向香港企业开放、区内以人为本的政策及发展项目,以及香港在「一国两制」框架下的独特地位。

经济规模和增长带来的机遇

大湾区拥有约七千万人口,本地生产总值超过 1.5 万亿美元。按照目前的人口和经济增长估算,预计踏入 2030 年,大湾区人口将达最少八千万,本地生产总值亦会攀升至 3.5 万亿美元或以上,只落后于全球四个国家。这意味着届时的大湾区市场不但规模更大,而且将会面目一新。

其消费市场将会改头换面,除了变得更加繁荣富裕外,亦会累积更长期稳定的消费人口。届时,消费品市场将会扩阔升级,大湾区亦会迎来中高档消费服务市场和加倍庞大的公共服务及设施市场。

工业市场亦会随着大湾区企业垂直整合彻底改变。企业透过整合创造更高价值,采纳更多来自区内的生产投入和设备,而工商业支援服务的应用亦会更趋成熟,为大湾区带来多元地区经济,当中涵盖轻工业至重工业、高科技至低科技产业、工商业支援服务、消费者服务、公共服务、最终组装、零部件、生产投入、机器、设备及支援服务等。不但区内四大中心城市(香港、澳门、广州和深圳)会迎来经济增长,大湾区的发展正迅速蔓延至昔日所谓的外围城市,令这些城市逐渐成为具吸引力的市场和生产基地。

除了自然形成的经济发展外,部分行业亦会得到中央政府、省政府及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发展规划纲要》列出一系列政府应重点支持的行业,当中包括多个高科技行业、先进制造业、商业服务行业、教育及医疗服务、物流及休闲产业等。如果依照内地同类政策文件的实施方式,政策措施将包括对上列行业简化审批程序,并为其提供土地和基础建设资源、研发资金、教育及培训资金、优惠融资等。许多专注于这些领域、于大湾区珠三角城市营运的香港企业将有资格在珠三角获得各种援助。《发展规划纲要》亦明确指出要支持香港成为国际航运中心、商业及专业服务中心、金融贸易中心、航空枢纽、物流运输中心、法律及争议解决服务中心、区域创新成果转化中心及知识产权贸易中心,以上种种措施均为香港带来机遇。

更紧密互联互通带来的机遇

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速铁路、莲塘/香园围口岸及新增的珠江跨境口岸正式开通,再加上广东交通网络更加完善,将为香港带来巨变。大湾区内城市更紧密互联互通协助香港服务供应商进军更广阔的市场,同时为有意在区内设立供应链的香港制造及贸易企业提供加倍丰富的选择,并有利他们在区内销售商品。此外,香港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能够管理更多元化的企业活动,例如总部营运、研发、市场营销及销售、生产、售后服务及覆盖范围更广泛的物流服务等。

大湾区内城市更紧密互联互通为香港居民大大增加在港居住而赴广东就业或上学,或是居住广东而在港就业或上学的选择。香港人亦可享用大湾区所有文化及休闲资源,受惠于前所未有的丰富资源。现在,香港居民可以一觉醒来就到深圳吃早餐,然后分别到广州和珠海进食午膳和晚膳,再到澳门看场表演,最后才回香港休息,整个行程只需一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香港人,尤其年轻一代,会充分善用这些资源。

《发展规划纲要》要求贯彻完成早前展开的基建项目,包括深中通道、深茂铁路、大湾区至泛珠三角区域其他省区的交通网络,以及大湾区内多项项目,务求把大湾区主要城市之间的交通时间缩短至一小时或以下。届时,区内城市将会达致交通网络、物流和经济一体化。另外,《发展规划纲要》亦要求大幅简化跨境条例及程序,以加强区内流动性。文件特别提到要进一步加强香港与区内其他城市互联互通,并简化中港两地之间的往来和跨境程序。

经济进一步开放带来的机遇

在 CEPA 框架、广东自贸区和多个粤港澳服务行业合作示范区的基础上,经济开放已为香港的企业和居民带来了重大裨益。《发展规划纲要》表示锐意建设更多有利香港企业的开放窗口,而且珠三角九个城市应建构符合先进国际投资及贸易惯例的体系和规范条例,亦要求珠三角城市根据有关 CEPA 协定进一步深化和落实港澳服务行业自由化。另外,内地和港澳亦应紧密合作,携手发展一系列专业服务,为香港专才带来更丰富的机遇。大湾区亦应加强在争议解决、提升投资便利化和贸易自由化(尤其针对港澳企业)的水平,扩大专业资格互认机制的范围,并推动跨境便利执业。文件亦鼓励香港组织单位在内地进行研发等创新活动,内地资助的研究项目及活动开放供香港组织单位和港人参与,并呼吁善用香港作为跳板,将大湾区建设项目推向国际并应用在商业层面。

《发展规划纲要》为前海、南沙、横琴等合作或发展区的进一步改革开放提供了具体发展蓝图。以前海为例,文件指出要在高端服务方面跟香港建立更广泛的连结,促进前海联合交易中心跟香港交易所的商品交易合作,发展贸易合作及全球化平台,并加强与香港合作处理法律事务(包括跟「一带一路」建设和知识产权保护有关的争议解决)。至于南沙则应在创新发展、金融服务及物流上与港澳合作。《发展规划纲要》亦表示,横琴应扩阔与澳门之间的合作,并进一步对香港开放。纲要列举多个香港与深圳、东莞、佛山、江门等城市的合作例子,并表明支持,亦建议支
持珠三角九个城市各自与港澳共建合作区,未来或会大幅扩阔香港在多个珠三角城市可享的机遇。

《发展规划纲要》亦明确指出要进一步对港澳企业和市民开放一系列领域,包括投资、贸易、多项金融服务、运输、物流、教育、医疗衞生、会计、法律服务、仲裁、社会服务、文化创意产业、管理谘询、检验检测认证、建筑工程及旅游业。这些措施均可为香港、香港人和香港企业带来重大机遇。

大湾区以人为本政策及发展带来的机遇

大湾区内以人为本的政策及发展亦为香港缔造了许多机遇,当中不少政策项目收录于《发展规划纲要》之中。过去十多年来,区内各地政府一直并肩合作,共同回应环境议题。《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大湾区应落实主要环境保护、修复及治理项目,更严格地执行环境规范条例,加倍关注环境保护,实施积极纾缓空气、土地及水质污染的计划,并推广清洁低碳的绿色环境。

《发展规划纲要》亦指出应促进教育、文化、旅游和社会保障领域的进步和合作,以期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在教育方面,大湾区应支持粤港澳高校合作办学,鼓励设立交流计划和学分互认机制,引进世界一流的大学,鼓励并协助港澳学生在广东就读学校,透过各地合作发展职业教育,并鼓励中小学合作交流。文件指出珠三角应借鉴港澳的经验,建设人才高地。

在文化方面,《发展规划纲要》提到应设立保护文化遗址的跨境计划,举办文化遗产展览及展演活动,并支持弘扬岭南文化。大湾区内各地亦应共同推动文化发展,设立项目推广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西九文化区戏曲中心,以及香港一众创意人才和活动,例如国际影视展、香港书展和设计营商周等。在旅游方面,纲要提到要支持香港成为国际旅游枢纽及国际邮轮港,并让香港加入「一程多站」旅游项目和推广。

在就业创业方面,《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纲要特别提出大湾区应便利港澳居民(尤其是年轻人)北上定居就业,并在前海、南沙、横琴建立港澳居民就业创业试验区。纲要不但表示将会把合资格的香港创业家和中小企业纳入内地创业补贴扶持范围,还列出了当地多个港澳青年创新创业支援计划。在《发展规划纲要》出台后,官方更加宣布选择在内地就业的港人将可享税务优惠。

在医疗衞生方面,《发展规划纲要》表示大湾区应支持港澳医疗衞生服务提供者进驻珠三角,加强与港澳中医中心之间的紧密合作,同时鼓励港澳专才到珠三角参与学术交流和短期执业,并指出应加强跨境会诊和转诊服务。纲要亦提出,大湾区应研究为于广东工作和生活的港澳居民提供跟内地居民同等的教育、医疗服务、养老、住屋和交通待遇。这项措施一旦落实执行,相信便能大幅消除令香港居民对在珠三角就业和生活却步的一大忧虑。与此同时,《发展规划纲要》亦鼓励港澳投资者在珠三角设立养老服务组织及其他社会服务机构。

以上这些措施将有助完善大湾区的生活环境,大幅增加香港居民可在珠三角获得的服务和机遇。

「一国两制」框架带来的机遇

中央政府和大湾区内各地方政府致力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在这个框架下,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和澳门在世贸组织的个别成员地位保持不变。内地高级官员过去曾多番表示「一国两制」方针为大湾区一大优势,为国家带来莫大裨益。《发展规划纲要》亦以此方针为依归:

「一国两制」,依法办事。把坚持「一国」原则和尊重「两制」差异有机结合起来,坚守「一国」之本,善用「两制」之利。把维护中央的全面管治权和保障特别行政区的高度自治权有机结合起来,尊崇法治,严格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把国家所需和港澳所长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市场化机制的作用,促进粤港澳优势互补,实现共同发展。

事实上,《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大湾区应进一步推进「一国两制」方针。香港属于大湾区的「中心城市」之一,应透过自身优势和区内连结加强发展。纲要亦以大篇幅探讨透过基础建设、各地合作和进一步开放,简化广东(或内地)与港澳之间的互动交流。进一步开放措施主要旨在向港澳企业和居民开放内地更多领域,当中包括贸易、投资、服务、研发计划、就业机会、社会服务及商业支援计划等。与此同时,措施亦保留并强调了香港的市场主导及开放型经济定位、法治制度、先进营商环境、国际联系网络、雄厚实力和独特体制,突显出香港自身及其经济的特色,以及其与广东和内地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

《发展规划纲要》措施的结果是重申对「一国两制」的承诺,并支持香港进一步发挥其现有的角色,肩负新任务,并扩展与区内其他城市的合作。纲要肯定并支持香港的主要商业行业,简化香港与区内各地互联互通,并刻划了香港企业和市民在内地可迎来的重大新机遇,个中核心信息就是香港将在「一国两制」框架下拥有更多新机遇。

审视大湾区为香港带来的机遇

大湾区为香港整体、香港市民和香港企业缔造了庞大机遇,这一点毋庸置疑。

大湾区的经济规模和增长,结合内地支持政策、经济进一步开放、更紧密互联互通、更全面的以人为本政策和香港在「一国两制」框架下的地位,为香港企业带来黄金机遇,让企业拓展其传统角色(在管理、专业服务、金融服务、贸易、物流和国际市场营销及销售方面),并发展新角色(作为一个交流枢纽,让来自国际的构思、数据及资讯和新型金融服务在此流通)。在以上种种契机的配合下,香港能够在传统产业(包括组装制造、商业及金融服务、贸易及物流等)和新型产业(包括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新型医疗卫生服务,以及珠三角的高科技产业、新型重工业和服务行业),以及传统地区(香港、澳门、深圳、东莞、广州及佛山)和新兴地区(珠海、惠州、中山、江门及肇庆),发挥种种新旧角色。事实上,香港眼前最庞大的经济机遇,正正就是在大湾区内拓展其角色、行业覆盖及地理影响力。对香港人而言,大湾区的经济规模和增长,结合内地支持政策、经济进一步开放、更紧密互联互通及更全面的以人为本政策,让他们有机会改善就业和民生前景、居住环境、就业出路和生活选择、文化休闲生活及整体福祉。

香港人进一步参与大湾区与否,决定权掌握在他们手里。机会是为愿意把握的人准备的,绝不会强加在不愿意的人身上。不过,大湾区建设确实为许多香港人开拓了新出路,更首次让香港看到一个真正背靠「本地市场」和「腹地」的前景,减轻土地短缺、人口稠密、成本过高和小型特色经济缺乏就业营商机会等造成的掣肘。香港的前景跟大湾区命脉相连,各地之间的紧密互动有望令大湾区晋升为国际舞台上一个「超级地区」。从多方面来看,这种互动只不过刚刚开始。

 

请按此阅览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