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的未來發展與香港的機遇

2022基金會

許多本地和外國公司對大灣區甚感興趣,並正在當地尋找商機。大灣區將會是中國市場改革的重要試驗場和領頭羊。許多項目將會首先於大灣區推出,然後再推廣至全國各地。這亦表示,企業可以在大灣區觀察中國未來的發展路向,並推行試點項目和計劃,以便在將來推廣至全國各地;企業可就國內及國外業務在大灣區尋找領先的中國合作夥伴;亦可把商業模式推行全國前先於區內進行測試;也可參與諸如「一帶一路」、中國製造 2025、互聯網+、「走出去」及數字絲路等國家規劃項目。以上各點均指出,企業如要把握中國未來發展帶來的機遇,就必須先於大灣區立足。

香港貿發局指出,大灣區已被納入包括第十三個五年計劃在内的中國國家戰略,而香港發展將受惠於大灣區所創造的新機遇。 在 2018 年 5 月的一份報告中,香港美國商會及益普索商業諮詢公司稱 230 名調查受訪者中有七成認為在大灣區經營業務可增加收入,而超過一半受訪者已在大灣區設有辦事處。就進軍大灣區而言,三個最主要的原因是希望「走入擁有約 6,700 萬人的消費市場」、「從香港與大灣區的密切聯繫取得利益」以及「利用大灣區作為進入中國內地其他地區/開發新出口市場的跳板」。

華南美國商會 2018 年的調查發現,廣州是最受會員歡迎的投資城市,其次是深圳、上海及北京。這是自 2003 年年度研究開始以來,廣州和深圳首次位列前兩位。在回應調查的 215 間公司中,超過一半的公司選擇華南,主要是因為華南市場增長具潛力,而大部分受訪公司亦相信增長將持續下去。超過八成受訪者認為華南地區的營商環境屬「好」或「非常好」。

在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及香港澳洲商會進行的訪談中,商界領袖均表示大灣區建設對香港是重大的契機。香港不但可受惠其中,更可參與創建具環球競爭力的商業地域。 澳洲會計師公會亦就 2018 年的一份成員調查作出了報告。在 351 個受訪者中,接近一半打算在未來五年將業務或事業範疇擴展至大灣區。 此外,在 2017 年 11 月進行的香港會計師公會訪問中,業界領袖透露「大灣區有潛力在國家層面開創新局面」,並表示部分大型會計師行在管理資源方面已經「從華南地區的視角」出發,以便更好地協調香港及廣東的業務運作。

2017 年 9 月,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和香港總商會訪問了 614 名大灣區各地的企業管理層人員,並得出大灣區將會擔任中國內地經濟增長重要引擎的結論。九成的受訪者表示,大灣區應該會對中國經濟產生積極影響,而香港作為大灣區的一部分,更可受惠其中。 於 2018 年,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香港總商會和滙豐銀行公布了另一項同類調查的結果。在逾 700 名受訪者中,有 77%預期大灣區未來三年的經濟發展將超越中國其他地區,而 57%的受訪者亦表示他們的公司已有一套針對大灣區的戰略計劃。

洞悉機遇

大灣區建設為香港整體、香港市民和香港企業所帶來的機遇可分成五大類:由相關經濟和政策因素所帶動的地區經濟規模和增長、區內城市更緊密的互聯互通、經濟進一步向香港企業開放、區內以人為本的政策及發展項目,以及香港在「一國兩制」框架下的獨特地位。

經濟規模和增長帶來的機遇

大灣區擁有約七千萬人口,本地生產總值超過 1.5 萬億美元。按照目前的人口和經濟增長估算,預計踏入 2030 年,大灣區人口將達最少八千萬,本地生產總值亦會攀升至 3.5 萬億美元或以上,只落後於全球四個國家。這意味著屆時的大灣區市場不但規模更大,而且將會面目一新。

其消費市場將會改頭換面,除了變得更加繁榮富裕外,亦會累積更長期穩定的消費人口。屆時,消費品市場將會擴闊升級,大灣區亦會迎來中高檔消費服務市場和加倍龐大的公共服務及設施市場。

工業市場亦會隨著大灣區企業垂直整合徹底改變。企業透過整合創造更高價值,採納更多來自區內的生產投入和設備,而工商業支援服務的應用亦會更趨成熟,為大灣區帶來多元地區經濟,當中涵蓋輕工業至重工業、高科技至低科技產業、工商業支援服務、消費者服務、公共服務、最終組裝、零部件、生產投入、機器、設備及支援服務等。不但區內四大中心城市(香港、澳門、廣州和深圳)會迎來經濟增長,大灣區的發展正迅速蔓延至昔日所謂的外圍城市,令這些城市逐漸成為具吸引力的市場和生產基地。

除了自然形成的經濟發展外,部分行業亦會得到中央政府、省政府及市政府的大力支持。《發展規劃綱要》列出一系列政府應重點支持的行業,當中包括多個高科技行業、先進製造業、商業服務行業、教育及醫療服務、物流及休閒產業等。如果依照內地同類政策文件的實施方式,政策措施將包括對上列行業簡化審批程序,並為其提供土地和基礎建設資源、研發資金、教育及培訓資金、優惠融資等。許多專注於這些領域、於大灣區珠三角城市營運的香港企業將有資格在珠三角獲得各種援助。《發展規劃綱要》亦明確指出要支持香港成為國際航運中心、商業及專業服務中心、金融貿易中心、航空樞紐、物流運輸中心、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中心、區域創新成果轉化中心及知識產權貿易中心,以上種種措施均為香港帶來機遇。

更緊密互聯互通帶來的機遇

港珠澳大橋、廣深港高速鐵路、蓮塘/香園圍口岸及新增的珠江跨境口岸正式開通,再加上廣東交通網絡更加完善,將為香港帶來巨變。大灣區內城市更緊密互聯互通協助香港服務供應商進軍更廣闊的市場,同時為有意在區內設立供應鏈的香港製造及貿易企業提供加倍豐富的選擇,並有利他們在區內銷售商品。此外,香港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能夠管理更多元化的企業活動,例如總部營運、研發、市場營銷及銷售、生產、售後服務及覆蓋範圍更廣泛的物流服務等。

大灣區內城市更緊密互聯互通為香港居民大大增加在港居住而赴廣東就業或上學,或是居住廣東而在港就業或上學的選擇。香港人亦可享用大灣區所有文化及休閒資源,受惠於前所未有的豐富資源。現在,香港居民可以一覺醒來就到深圳吃早餐,然後分別到廣州和珠海進食午膳和晚膳,再到澳門看場表演,最後才回香港休息,整個行程只需一日。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香港人,尤其年輕一代,會充分善用這些資源。

《發展規劃綱要》要求貫徹完成早前展開的基建項目,包括深中通道、深茂鐵路、大灣區至泛珠三角區域其他省區的交通網絡,以及大灣區內多項項目,務求把大灣區主要城市之間的交通時間縮短至一小時或以下。屆時,區內城市將會達致交通網絡、物流和經濟一體化。另外,《發展規劃綱要》亦要求大幅簡化跨境條例及程序,以加強區內流動性。文件特別提到要進一步加強香港與區內其他城市互聯互通,並簡化中港兩地之間的往來和跨境程序。

經濟進一步開放帶來的機遇

在 CEPA 框架、廣東自貿區和多個粵港澳服務行業合作示範區的基礎上,經濟開放已為香港的企業和居民帶來了重大裨益。《發展規劃綱要》表示銳意建設更多有利香港企業的開放窗口,而且珠三角九個城市應建構符合先進國際投資及貿易慣例的體系和規範條例,亦要求珠三角城市根據有關 CEPA 協定進一步深化和落實港澳服務行業自由化。另外,內地和港澳亦應緊密合作,攜手發展一系列專業服務,為香港專才帶來更豐富的機遇。大灣區亦應加強在爭議解決、提升投資便利化和貿易自由化(尤其針對港澳企業)的水平,擴大專業資格互認機制的範圍,並推動跨境便利執業。文件亦鼓勵香港組織單位在內地進行研發等創新活動,內地資助的研究項目及活動開放供香港組織單位和港人參與,並呼籲善用香港作為跳板,將大灣區建設項目推向國際並應用在商業層面。

《發展規劃綱要》為前海、南沙、橫琴等合作或發展區的進一步改革開放提供了具體發展藍圖。以前海為例,文件指出要在高端服務方面跟香港建立更廣泛的連結,促進前海聯合交易中心跟香港交易所的商品交易合作,發展貿易合作及全球化平台,並加強與香港合作處理法律事務(包括跟「一帶一路」建設和知識產權保護有關的爭議解決)。至於南沙則應在創新發展、金融服務及物流上與港澳合作。《發展規劃綱要》亦表示,橫琴應擴闊與澳門之間的合作,並進一步對香港開放。綱要列舉多個香港與深圳、東莞、佛山、江門等城市的合作例子,並表明支持,亦建議支
持珠三角九個城市各自與港澳共建合作區,未來或會大幅擴闊香港在多個珠三角城市可享的機遇。

《發展規劃綱要》亦明確指出要進一步對港澳企業和市民開放一系列領域,包括投資、貿易、多項金融服務、運輸、物流、教育、醫療衞生、會計、法律服務、仲裁、社會服務、文化創意產業、管理諮詢、檢驗檢測認證、建築工程及旅遊業。這些措施均可為香港、香港人和香港企業帶來重大機遇。

大灣區以人為本政策及發展帶來的機遇

大灣區內以人為本的政策及發展亦為香港締造了許多機遇,當中不少政策項目收錄於《發展規劃綱要》之中。過去十多年來,區內各地政府一直並肩合作,共同回應環境議題。《發展規劃綱要》指出,大灣區應落實主要環境保護、修復及治理項目,更嚴格地執行環境規範條例,加倍關注環境保護,實施積極紓緩空氣、土地及水質污染的計劃,並推廣清潔低碳的綠色環境。

《發展規劃綱要》亦指出應促進教育、文化、旅遊和社會保障領域的進步和合作,以期打造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在教育方面,大灣區應支持粵港澳高校合作辦學,鼓勵設立交流計劃和學分互認機制,引進世界一流的大學,鼓勵並協助港澳學生在廣東就讀學校,透過各地合作發展職業教育,並鼓勵中小學合作交流。文件指出珠三角應借鑒港澳的經驗,建設人才高地。

在文化方面,《發展規劃綱要》提到應設立保護文化遺址的跨境計劃,舉辦文化遺產展覽及展演活動,並支持弘揚嶺南文化。大灣區內各地亦應共同推動文化發展,設立項目推廣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西九文化區戲曲中心,以及香港一眾創意人才和活動,例如國際影視展、香港書展和設計營商周等。在旅遊方面,綱要提到要支持香港成為國際旅遊樞紐及國際郵輪港,並讓香港加入「一程多站」旅遊項目和推廣。

在就業創業方面,《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指出,綱要特別提出大灣區應便利港澳居民(尤其是年輕人)北上定居就業,並在前海、南沙、橫琴建立港澳居民就業創業試驗區。綱要不但表示將會把合資格的香港創業家和中小企業納入內地創業補貼扶持範圍,還列出了當地多個港澳青年創新創業支援計劃。在《發展規劃綱要》出台後,官方更加宣布選擇在內地就業的港人將可享稅務優惠。

在醫療衞生方面,《發展規劃綱要》表示大灣區應支持港澳醫療衞生服務提供者進駐珠三角,加強與港澳中醫中心之間的緊密合作,同時鼓勵港澳專才到珠三角參與學術交流和短期執業,並指出應加強跨境會診和轉診服務。綱要亦提出,大灣區應研究為於廣東工作和生活的港澳居民提供跟內地居民同等的教育、醫療服務、養老、住屋和交通待遇。這項措施一旦落實執行,相信便能大幅消除令香港居民對在珠三角就業和生活卻步的一大憂慮。與此同時,《發展規劃綱要》亦鼓勵港澳投資者在珠三角設立養老服務組織及其他社會服務機構。

以上這些措施將有助完善大灣區的生活環境,大幅增加香港居民可在珠三角獲得的服務和機遇。

「一國兩制」框架帶來的機遇

中央政府和大灣區內各地方政府致力貫徹「一國兩制」方針。在這個框架下,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和澳門在世貿組織的個別成員地位保持不變。內地高級官員過去曾多番表示「一國兩制」方針為大灣區一大優勢,為國家帶來莫大裨益。《發展規劃綱要》亦以此方針為依歸:

「一國兩制」,依法辦事。把堅持「一國」原則和尊重「兩制」差異有機結合起來,堅守「一國」之本,善用「兩制」之利。把維護中央的全面管治權和保障特別行政區的高度自治權有機結合起來,尊崇法治,嚴格依照憲法和基本法辦事。把國家所需和港澳所長有機結合起來,充分發揮市場化機制的作用,促進粵港澳優勢互補,實現共同發展。

事實上,《發展規劃綱要》提出大灣區應進一步推進「一國兩制」方針。香港屬於大灣區的「中心城市」之一,應透過自身優勢和區內連結加強發展。綱要亦以大篇幅探討透過基礎建設、各地合作和進一步開放,簡化廣東(或內地)與港澳之間的互動交流。進一步開放措施主要旨在向港澳企業和居民開放內地更多領域,當中包括貿易、投資、服務、研發計劃、就業機會、社會服務及商業支援計劃等。與此同時,措施亦保留並強調了香港的市場主導及開放型經濟定位、法治制度、先進營商環境、國際聯繫網絡、雄厚實力和獨特體制,突顯出香港自身及其經濟的特色,以及其與廣東和內地之間相輔相成的關係。

《發展規劃綱要》措施的結果是重申對「一國兩制」的承諾,並支持香港進一步發揮其現有的角色,肩負新任務,並擴展與區內其他城市的合作。綱要肯定並支持香港的主要商業行業,簡化香港與區內各地互聯互通,並刻劃了香港企業和市民在内地可迎來的重大新機遇,箇中核心信息就是香港將在「一國兩制」框架下擁有更多新機遇。

審視大灣區為香港帶來的機遇

大灣區為香港整體、香港市民和香港企業締造了龐大機遇,這一點毋庸置疑。

大灣區的經濟規模和增長,結合內地支持政策、經濟進一步開放、更緊密互聯互通、更全面的以人為本政策和香港在「一國兩制」框架下的地位,為香港企業帶來黃金機遇,讓企業拓展其傳統角色(在管理、專業服務、金融服務、貿易、物流和國際市場營銷及銷售方面),並發展新角色(作為一個交流樞紐,讓來自國際的構思、數據及資訊和新型金融服務在此流通)。在以上種種契機的配合下,香港能夠在傳統產業(包括組裝製造、商業及金融服務、貿易及物流等)和新型產業(包括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新型醫療衛生服務,以及珠三角的高科技產業、新型重工業和服務行業),以及傳統地區(香港、澳門、深圳、東莞、廣州及佛山)和新興地區(珠海、惠州、中山、江門及肇慶),發揮種種新舊角色。事實上,香港眼前最龐大的經濟機遇,正正就是在大灣區內拓展其角色、行業覆蓋及地理影響力。對香港人而言,大灣區的經濟規模和增長,結合內地支持政策、經濟進一步開放、更緊密互聯互通及更全面的以人為本政策,讓他們有機會改善就業和民生前景、居住環境、就業出路和生活選擇、文化休閒生活及整體福祉。

香港人進一步參與大灣區與否,決定權掌握在他們手裡。機會是為願意把握的人準備的,絕不會強加在不願意的人身上。不過,大灣區建設確實為許多香港人開拓了新出路,更首次讓香港看到一個真正背靠「本地市場」和「腹地」的前景,減輕土地短缺、人口稠密、成本過高和小型特色經濟缺乏就業營商機會等造成的掣肘。香港的前景跟大灣區命脈相連,各地之間的緊密互動有望令大灣區晉升為國際舞台上一個「超級地區」。從多方面來看,這種互動只不過剛剛開始。

 

請按此閱覽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