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机场:竞争与合作在一线之间

作者:Simon Haven, 欧睿国际高级分析师

愈益拥挤的空域

在2018年,大湾区五个主要机场的过境记录总数达2.1亿人次。各机场在半径相距尽80公里的范围内,于该年已有超过140万架飞机起降。

亚太地区国家的出境旅次预计在未来五年内增长40%,因应如此惊人的成长,这些机场各有其扩张计划。香港国际机场(下称“香港机场”)负荷已接近满载状态,将开发第三条跑道,计划于2025年完成。

深圳宝安国际机场(下称“深圳机场”)亦于2019年4月宣布计划建造第三条跑道,使其能够在2030年前每年应付8000万乘客流量(相较2018年乘客流量增加60%)。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下称“广州机场”)新建的第二航站楼已开始运作,并期望于2025年,年旅客吞吐量可以达到1亿人次,相较2018年增加54%。

有鉴于此,大湾区内机场间的协调将成为有效管理航空交通增长的关键。然而,是否所有利益相关者都能划清竞争与合作之间的界限?

资料来源: 欧睿国际, 机场数据资料

资料来源: 基于机场统计数据及目标的线性增长图

临近的地理位置转化为激烈竞争

虽然五个机场的地理位置接近,但并非所有机场都拥有相同的定位。广州﹑深圳和香港机场都冀望成为该区域的交通枢纽中心,而澳门和珠海机场的业务和航线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地区,规模较小,不似前三者致力成为枢纽中心的雄心。

但是基于相近的地理位置,五个机场于某程度上仍相互争夺同一批客流量。因此,过去几年竞争持续加剧,每个机场亦采取措施吸引客流量。 2019年5月1日,广州机场和深圳机场实施国外人士144小时过境免签证政策。另一方面,香港机场管理局的目标是于2025年前将大湾区内的远程(市区)预办登机设施数量增加一倍,以吸引更多中国大陆游客。

虽然过去这三个机场主要服务的市场不同(例如,深圳机场专注于中国城市间的航线,而香港机场更倾向于服务国际航线),但这最近亦开始发生变化。在过去一年半的时间里,深圳机场开通了近20条新的国际航线,其中目的地包括布鲁塞尔﹑罗马﹑迪拜和约翰内斯堡等。同样,广州机场于2018年6月宣布计划在未来三年内开通超过30条通往欧美地区的新国际航线。

潜在合作可带来协同效应

尽管竞争日趋激烈,机场也需要开始寻找合作机会。此地区空中交通量的增加,使航空交通管理效率降低和复杂化。

首先,重复的路线会导致乘客负荷及燃料低效率。目前每天共有71趟从香港﹑广州﹑深圳或澳门出发前往曼谷的航班。

其次,随着空中飞机数量的不断增加,航空交通管理也会变得更加复杂,导致航班延误的风险上升。面对此风险,其中一个成功的合作案例是珠海机场与香港机场管理局自2006年起,共同管理营运的合作。

利用复合运输以连接各个机场亦是一种互惠且可增强各机场连通性的方法。2019年4月,连接深圳机场和珠海机场的新渡轮航线就是此类合作的先例。

港珠澳大桥,以及连接香港﹑深圳和广州的广深港高速铁路,则是另一个基于连通性,将大湾区转变为交互连接的大型枢纽,而非区域互相竞争的的其他例子。

统一的登记系统,好比说旅客只需要利用一个QR码就能穿梭大湾区内的城市,是目前机场正在探索的另一种方式,使旅程更便利。

良性竞争以及更紧密的合作是大湾区发展关键

为了蓬勃发展,该地区需要促进各机场之间的良性竞争与创新,同时亦要加强机场之间的合作和连通性。伦敦是一个值得参考的城市 ,伦敦有六座机场分布在半径50公里的区域内,于2018年累计达1.8亿乘客流量。

 

资料来源: 英国民用航空管理局, 2018 年旅客吞吐量

要成功协调这些机场的关键之一是分配每个机场其特定的功能及定位。例如,希思罗机场为欧洲最繁忙的机场,是全球越洋转机航班的主要机场和交通枢纽。另一方面,盖特威克机场主打欧洲内的点对点航班,而斯坦斯特德机场主要停靠廉价航空的航班,位于市中心的伦敦城市机场则是主要服务商务旅客。

虽然大湾区与伦敦不尽相同,特别是考虑到大湾区独特的地域性质,但两者在交通量和机场密集度的相似度,使伦敦成为一个有趣的研究案例。

大湾区从伦敦这个案例中可以仿效的部分是为每个机场设定明确的目的。例如,其中一个机场可以扮演大湾区“入口”的角色,而其他机场则可以担任联系地区机场的角色。

规模较小的机场可以将重心放于较特定的利基市场,例如公务机和包机服务。随着未来航空交通流量增加,所有相关角色之间的合作将是确保整个地区繁荣发展的关键。然而,政府当局仍需确保机场间的良性竞争不受约束,持续创新,提供消费者更多且划算的航班选择。

 

如需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访问https://blog.euromonitor.com/category/travel-and-tourism/ 或立即联络info-hongkong@Euromonito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