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航运集群:迎接挑战
香港贸发局经贸研究 | 2016年02月24日
香港航运集群:迎接挑战
全球航运业陷入困境
受需求疲软和运力过剩等因素影响,全球航运业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便一蹶不振。2015年,受印度和部分东南亚国家GDP增长强劲带动,液化石油气运量出现上升,实属罕见;不过,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及商品价格下跌等,却抵消了这项暂时性的利好因素,继续为航运业前景投上阴影,大部分船型的船东均认为2016年业界发展鲜有亮点。
据报道,尽管贸易前景并不明朗,不少船东近几个月仍继续下单订购大型船舶,显然是要改善规模经济,以降低边际营运成本。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2015年10月发布的最新一期《海运回顾》(Review of Maritime Transport),2012年至2014年期间,以载重吨计,全球船队的增长率已超出全球GDP和海运贸易的增长率。如下图所示,在上述期间,全球经济及海运贸易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4%和3.8%,而全球船队扩张幅度则高达4.5%。
Clarksons Research 数据显示,2015年全球船队规模高达18亿载重吨,同比增幅达3%,相当于全球GDP的预测增幅,并稍稍领先同年海运贸易量的2%增幅。单就货柜船而言,估计2015年新增货运力达160万个标准货柜(TEU),但同期闲置货运力据称超过100万TEU。在市场供求失衡的情况下,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于2016年1月跌至历史新低(317),较2008年的峰值暴跌95%。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是业内一个重要指数,旨在追踪运载金属和谷物等干散货船舶的每日盈利水平。
波罗的海国际航运公会(BIMCO)警告,鉴于全球贸易增长疲弱,加上新兴市场 (包括中国这个世界「工厂」及全球最大的出口国)经济放缓,航运业须做好准备,迎接充满挑战的2016年。目前市场需求疲软,运费料将持续受压,若要情况改善,业界必须进一步在供应方面作出调整及深化市场整固,特别是在货运力部署、新造订单及旧船报废等管理上更加小心筹划,以缓解失衡情况。
全球经济低迷无阻香港航运集群持续发展
外围环境不如人意,香港航运业唯一令人鼓舞的发展动向或许是过往几年业界表现相对较好,尽管运费水平急转直下,但业界仍能发挥强大的抗逆能力。根据2015年11月公布的最新数据,香港跨境水上运输业[1]机构单位数目于2010年至2014年期间由456家增至496家,增幅达8.8%,同期业务收益增至1,083亿港元,较2010年增长1.5%。
香港航运业由跨境水上运输机构组成,于2014年业内收益录得增长,远较追踪船舶运费的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表现(下跌超过70%)强劲。此外,香港多家上市航运公司当年的股价表现十分亮丽[2],也是业界表现理想的明证。香港航运公司得以创造佳绩,可以归功于多项要素。其中,2014年亚洲各国经济表现优于欧美国家,以致区内货运需求较为强劲,而区外货运则相对淡静。
自2008年爆发金融危机以来,全球航运业多年来一直进行调整,但至今仍受不少问题困扰;此外,眼下中国经济步履蹒跚,令全球经济放缓情况加剧,而船舶货运能力过剩问题依然挥之不去,种种因素均为业界带来新挑战。虽然航运业短期前景欠缺亮点,但长期前景依然乐观,预计到2030年海运贸易量将翻一番,然而,中期来说,业界要进行整固和调整,依然举步维艰。
香港:充满活力的海运服务中心
香港航运业的表现无疑与各类海运服务(例如航运保险、财务、经纪和法律服务)的表现息息相关。香港海运服务业各个领域的表现仅能从寥寥数项官方统计数据中窥见一二,其中业务收益数据尤其不足[3]。例如,香港承保船舶保险的公司便无官方的业务收益统计资料。不过,2015年9月公布的官方数据显示,2013年至2014年期间,在香港获授权承保船舶保险的公司数目新增2家,总数达86家。更重要的是,2014年船舶保险毛保费上升18%至23.6亿港元,2015年首6个月按年增表6%。
经济下滑导致地区竞争越发激烈,挑战日渐增多,香港作为国际海运中心必须加强自身实力,积极应对。香港之所以能够成为亚洲领先的国际海运中心,很大程度上有赖本地丰富的海运历史以及数量庞大的船东和营运者。香港自1970年代开始成为地区重要港口,多年来逐步发展为全方位国际海运中心,除了传统港口和航运业务之外,还提供各种各类高增值海运服务,包括船舶管理、船只经纪、海运保险、财务及法律服务。
下文将探讨有利香港进一步发展的长期基本因素。香港凭藉这些优势,将可把握全球业界整固、地区经济一体化、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加强国际合作以及国家经济再平衡策略等发展,开拓当中涌现的全新机会。
经济重心及海运大国地位由西方向东方转移
过去10年左右, 经济重心明显由西方转向东方,而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这一趋势更为强烈。在这数年间,中国已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国和贸易国。尽管中国2015年GDP跌至6.9%,创25年新低,但按实质GDP计算,中国去年的经济规模较2008年扩大75%,不容忽视。眼下,全球其他经济体的增长表现参差,部分国家的复苏步伐领先别国,但多国仍在力争上游,以免再次陷入衰退,有鉴于此,中国等主要发展中国家要保持高速增长势头,真是谈何容易。
全球船队所有权统计数据显示,亚洲国家在国际海运界快速扩张,尽管全球经济持续疲弱,相信这一趋势仍将继续。2014年,拥有最多船队的前十大国家中有半数是亚洲国家,占全球船舶总吨位的36%。相比之下,前四大欧洲国家占比则为29%。
回顾2008年,欧洲国家堪称海上霸主,在拥有最多船队的前十大国家中占半数席位,按载重吨计占全球船队总数的35%。另外的31%由4个亚洲地区控制。载重吨增长方面,2008年至2014年期间,全球平均增长57%,亚洲地区却超越此数。在拥有最多船队的亚洲地区中,新加坡增长最为强劲,高达198%,之后分别是香港(123%)、韩国(72%)和中国内地(70%)。船舶吨位注册方面,香港于2014年全球排名第四,占全球总吨位的8.6%。
扩大地区机遇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市场普遍认为世界贸易增长步伐约是全球GDP的两倍。过去几年,这种贸易与GDP的相对关系似已分崩离析,全球贸易增长步伐放缓,现仅略高于全球GDP增长,而两者均受到全球船队增长萎缩的负面影响。然而,亚洲多国试图进一步促进地区经济一体化,将为区内贸易提供额外增长动力。根据亚洲地区一体化中心(Asia Regional Integration Centre)的数据,亚洲区内贸易占2014年地区贸易总额的55.6%[4],较1990年的45.5%为高,尤其是考虑到东盟经济共同体于2015年12月成立等因素,未来所占比重料将进一步扩大。
东盟经济共同体拥有超过6亿人口,将发展为一个单一市场和生产基地,商品、服务和投资可以自由流动,而资本和技术也有较大的流动自由。在次区域层面,东盟经济共同体将促进东盟区内贸易,令其占贸易总量的比重由2014年的25%增至2020年的30%。另一方面,2016年2月4日正式签署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TPP)协议,汇聚12个环太平洋国家[5],组成全球最大的自由贸易区,有利亚洲的区外贸易。世界银行数据显示,TPP国家经济占全球GDP的36%,占全球贸易额的25%,协议签订后料将推动TPP成员国贸易额于2030年前增长11个百分点。
上述种种发展动向,加上亚洲船东数量进一步增长,长远来说料将促进贸易流量,更有助缓解货运船只供求失衡的问题,同时亦可鼓励海运服务供应商在区内集聚。英国劳氏船级社(Lloyd’s Register)预测,尽管短期营商环境艰难,惟世界海运贸易量预计将由2014年的98亿吨增至2030年的200亿吨。连通远东区内各国、大洋洲和远东地区、远东地区与拉美地区、远东地区与中东地区等各条贸易航线,将大幅推动贸易增长,凸显亚洲航运业的巨大潜力。
香港发挥国际海运中心优势:迎接挑战、把握机遇
鉴于全球贸易增速仅略高于全球GDP 增速,货物运输和岸上物流的竞争只会越演越烈。如上文所述,大型船舶和货柜船的新造订单仍然纷至沓来,反映船东希望在全球经济转弱的大环境下改善规模经济。除了应对货运码头、货物运输以及相关物流活动所带来的挑战外,市场日益认为香港需要进一步加强本身作为亚洲海运服务中心的吸引力。
香港基本因素强劲 伦敦成功经验可供借鉴
毫无疑问,众多海外海运公司在香港经营业务的主要原因,是香港地理位置优越、物流网络完善、海运相关服务供应汇聚。以金融业为例,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拥有全球最活跃的资本市场之一,同时也是世界最大的离岸人民币市场。香港拥有相关的专业人士和网络联系,可为航运业提供融资和各项金融服务,得以成为亚洲的海运业金融中心。
香港政府曾多次指出,香港应利用现有货运码头业务,以巩固海运服务集群,并发展高增值海运服务。尤其重视仿效伦敦的成功经验,专注发展高增值案头服务,推动香港航运业长远持续增长和发展。
就伦敦而言, 实体货运工作早已迁至英国其他地区。然而,受惠于当地丰富的海运历史和熟练劳工供应,伦敦依然是全球最重要的海运服务中心,从事船舶经纪、保险、财务和仲裁服务的企业云集,令人欣羡。例如,在伦敦办理的海运保险占全球海运保险额的四分之一左右,此外,据称英国企业负责订立全球30%至40%的干散货船舶租赁合约。
香港政府在2016年《施政报告》中重申,将提升香港作为亚洲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并宣布多项相关措施,其中现有航运发展局及港口发展局将合并成为香港海运港口局,为发展高增值航运服务业全方位推动人力培训、市场推广宣传及研究发展事宜,并协助政府制定策略和政策,提升香港的国际航运中心地位。
除了拥有自由港优势外,香港亦采取措施改善税制。截至2015年12月,香港已与40个主要贸易伙伴签署涉及航运收入的避免双重课税协定,现正积极接洽其余贸易伙伴,订立类似协定。
人力资本投资方面,香港政府于2014年推出总额1亿港元的海运及空运人才培训基金,支持多项人才培训和奬励计划。该项基金将为年轻人或在职从业人员提供支持,以便参加相关培训和修读专业课程,藉此在中长期内提高航运业的整体竞争力和专业实力。
中国内地与香港新近签署的《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将进一步提升香港的营商环境。根据CEPA,两地自2016年6月起基本实现服务贸易自由化,为香港航运业全面进入内地市场大开方便之门。
「一带一路」商机
面对市场转差和业务整固持续等局面,香港必须积极寻找商机。香港作为中国最国际化的城市,未来数年必将大大受益于「一带一路」的宏图大计。「一带一路」概念最初由习近平主席于2013年提出,主要包括「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目的在于通过促进亚、非、欧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合作,增进各大洲之间的互联互通。「一带一路」料将联通60多个国家共计44亿人民,各地经济总量约为22万亿美元。
2015年,「一带一路」的发展蓝图已有大致框架。中国拟建的「一带一路」相关基建投资额为1,600亿美元,沿线国家投资总额料将高达9,000亿美元。这一鸿图大计将为香港企业和服务供应商创造巨大商机。随着全球经济重心继续东移,香港凭藉自身优越的地理位置、国际网络和「一国两制」下的体制优势,有望成为推动中国航运企业进入亚洲和欧洲市场的「超级联系人」。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通过南海和印度洋联通中国和欧洲大陆,将催生新的市场需求,支持航运业的长期业务增长。与此同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际航运服务商若在香港设立地区办事处,将可获得重大优势,藉此打入中国内地市场。事实上,中国现已成为重要的航运中心 和全球最大的造船国。此外,香港是全球第四大航运注册地,中国内地的航运公司若在香港设立办事处或扩大业务,必可获取更大裨益。
在之后的几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船舶经纪、船只管理、海上保险、船舶财务和海事法等各类航运服务领域在香港的发展动向。
[1] 根据《2014年运输、仓库及速递服务业的业务表现及营运特色的主要统计数字》,以下机构归入跨境水上运输业:船务代理及管理人、海外船公司驻港办事处、作客运服务的远洋轮船船东、作货运服务的远洋轮船船东、远洋客轮营运者、远洋货轮营运者、往来香港与珠江三角洲港口的客轮船东及营运者,以及往来香港与珠江三角洲港口的货轮船东及营运者。跨境水上运输业被视为香港航运业的粗略指标,用以对机构单位数目进行统计比较。然而,跨境水上运输业并不包括船只经纪、保险公司、财务公司、验船师和船级社。
[2] 例如,2014年东方海外及中远集团的股价分别上升19%及8%。
[3] 根据2015年9月的《香港航运业统计摘要》,航运业所指的行业包括:船务代理及经理、远洋轮船船东、远洋轮船营运者以及船只经纪。以下商业活动的统计数字并不包括在内:船坞、艇厂、船舶测量、海事保险、海事法律服务、船舶财务以及船级社。
[4] 亚洲开发银行发布的《2015年亚洲经济一体化报告》
[5] TPP组织12个成员国包括:澳洲、加拿大、日本、马来西亚、墨西哥、秘鲁、美国、越南、智利、文莱、新加坡和新西兰
资料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