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vs.「印太倡議」

世界華商組織聯盟《華商世界》

繼美中兩國貿易戰的持續發燒,美國總統特朗普提出「印太倡議」以抗衡中國推行5年的「一帶一路」經濟倡議。此舉也揭開了太平洋兩岸國力競賽的序幕,各國如何維持與美、中的互動,各有各的盤算。

美國總統特朗普退出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後,就致力推動新的「印太」戰略,以強化對成長迅速的印度洋和太平洋地區的承諾。去年11月的亞洲行,特朗普提出「印太戰略」,要與日本、印度、澳洲等民主國家共同衛護太平洋與印度洋的自由與穩定。把亞太加上印度洋,成為跨越兩洋的民主國家安全合作,有抗衡「一帶一路」之意,此外,也是基於國安體系對中國定位的改變而定的策略。

美國認為,中國的「一帶一路」,是以中國主導的「開發銀行」,對高風險地區的鐵路、公路、水壩、發電廠、港口等基礎建設提供融資,藉此輸出過剩產品與設備,並由國企包攬工程,增加中國影響力。「一帶」的陸路經過中亞、中東極度不穩定地區,美國並不在意;印太戰略重點在牽制由廣州經南海、印度洋到非洲以至威尼斯的海線「一路」。中國規劃在這一路投資興建港口、碼頭當備用轉運基地,以防止麻六甲海峽被封鎖。

美國將投入4.13億美元打造「印太倡議」

美國國務卿蓬佩奧(Michael Pompeo)在7月底指出,特朗普政府初期將投入1億1300萬美元打造「印太倡議」,聚焦三大領域,包括數位經濟、能源及基礎設施,這是展現美國對區域的承諾。蓬佩奧表示,「自由與開放」的印太戰略在貿易上是追求真正以市場為主導的公平競爭。接著,美國國務卿蓬佩奧8月初宣布,美國將投資3 億美元,為美國與印太國家的安全合作挹注新的資金。這是美方對印太戰略下的印太經濟的近一步「加碼」。儘管蓬佩奧未點名中國,外界多將美國的「印太倡議」與中國的「一帶一路」相比。

2030中國超越美國

金融海嘯之後,中國大陸對於全球經濟成長率的貢獻不僅遠高於美國,且從2012年以來都大於美國、歐盟、與日本的總和。

經濟實力的快速增長讓中國大陸在2010年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然後,逐步拉開領先日本的差距,縮短和美國的距離。世界銀行曾經在2013年出版一份名為《中國2030》的研究報告,假設的情境就是中國大陸在 2030年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這份報告同時向中國大陸官方提出了達成目標的興革建議,這些建議有許多被納入了「十三五規畫」中。

美國對於中國大陸趕超的可能顯然是忌憚的,所以,從歐巴馬時代的「重返亞洲」與「亞太再平衡」,到如今特朗普的貿易戰和「印太戰略」,都是鎖定了中國大陸作為戰略競爭對手,想要阻撓中國成長壯大。

103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簽署118份「一帶一路」合作協定

美國國務卿蓬佩奧高調宣布設立「印太戰略」基金,被認為是針對大陸的「一帶一路」倡議,中國大陸商務部同一天公布的最新數據也顯示,今年上半年,中國企業對「一帶一路」沿線55個國家直接投資76.8億美元,僅占同期大陸對外直接投資總額12.3%,較去年同期下降15%,主要投向新加坡、寮國、馬來西亞、越南、巴基斯坦、印尼、泰國和柬埔寨等國家。今年上半年,中國大陸對外直接投資共624.3億美元,年增17.8%。

在中國的積極努力下,目前已經有100多個國家或國際組織對「一帶一路」持肯定態度,「一帶一路」建設在國際合作、項目合作、經貿合作、金融服務、文化交流等五個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在國際合作方面,已有 103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同大陸簽署118份「一帶一路」方面的合作協定,這也意味著全世界半數國家參與到「一帶一路」建設當中。

日前,習近平出訪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等波斯灣與非洲國家時,展現與各國加強「一帶一路」合作的期望。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6月底訪問歐洲國家保加利亞時,中方強調,中保兩國近年在「一帶一路」合作框架下,在貿易、投資、農業等領域合作成果豐碩。

中歐班列已開行1萬列 分散單靠美市場風險

「中歐班列」已累積開行達1萬列,初步達成重去重回,今年上半年返程班列占去程的69%,已成為「一帶一路」上的「鋼鐵駝隊」。代表中歐班列形成規模效應後,將帶動產業鏈的重新布局,從海洋轉向內陸,可分散只靠美國市場的風險。

中歐班列是指按照固定車次、線路、班期和全程運行時刻開行,往來於中國大陸與歐洲以及「一帶一路」沿線各國的國際鐵路聯運班列。日漸密集的班次和日漸豐富的貨物,連結了中國大陸和中亞及歐洲,更豐富了沿線民眾的生活。

中歐班列開行至今已取得十大主要成效。舉例來說:在去程的路上,目前中歐班列運輸貨物品類已從單一的IT 產品,擴大到衣服鞋帽、汽車汽配、糧食食品、葡萄酒、咖啡豆、木材、家具、化工品、小商品、機械設備等品類;返程已形成以汽配、機械設備、日用品、食品、木材為主的固定回程貨源。中歐班列的開行,不僅促進了中歐之間經貿往來,更拉近了歐亞的距離。

在運能保障上,根據大陸發運需求動態調整運行圖,  第三十九期∣2018∣華商世界 23 基本形成了65條中歐班列路線,統一從西中東三條通道出境與國外鐵路順暢銜接。在開行範圍上,逐步實現由大陸 48個城市開往歐洲14個國家、40多個城市。運行時間上,在大陸國內壓縮近 小時,寬軌段運行時間最快壓縮至135小時。

部分國家缺乏償債能力,陷入債務危機

又名「新絲路」的「一帶一路」計畫,由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13年首度宣布,目標鎖定環繞地球建設鐵公路和港口,北京則提供許多參與計畫國家數十億美元的貸款,來進行建設。然而5年下來,越來越多人擔憂,這些參與「一帶一路」的國家可能缺乏償債能力,反而陷入債務危機。

馬來西亞首相馬哈地(Mahathir Mohamad)8月訪問北京時便表示,馬國將暫時停止兩項由北京出資的「一帶一路」計畫,包括中國分別出借200億美元給馬來西亞興建的東海岸鐵路項目,及23億美元的沙巴天然氣管道項目。巴基斯坦因「一帶一路」的建設而積欠中國620億美元,正在尋求紓困方案。外界擔憂,為建設斥資數百億美元的「中巴經濟走廊」(China-Pakistan Economic Corridor,CPEC),巴國向中國借貸,但未來可能無力償還。

斯里蘭卡則已因積欠中國龐大債務,而付出沉重代價。由於無力償還斥資14億美元興建的戰略性港口相關債務,斯里蘭卡去年將港口出租給中方99年,讓中國在印度洋有一個重要立足點。

緬甸政府也表示,希望能壓低孟加拉灣皎漂深水港計畫的建造成本。中國參與這項造價達90億美元的計畫,這座港口對中國而言相當關鍵,是中國南部從印度洋取得石油距離最短的管道,避開麻六甲海峽戰略咽喉。

美國抗議--IMF介入紓困,等於間接助力中國

在中美貿易戰升溫之際,中國倡議的「一帶一路」戰略傳出導致多國債台高築,並準備向國際貨幣基金(IMF)求助。對此,多名美國參議員聯署向美國總統特朗普政府施壓,要求華府應明確表態讓「一帶一路」踩煞車,因為IMF一旦介入紓困,亦等於間接助力中國。

目前約有70個國家正在建設由中國資助的項目。斯里蘭卡已向IMF請求救助,預計巴基斯坦也將在今秋提出救助請求。巴基斯坦的債務危機主要是受到620億美元基礎設施升級專案影響,其中包括價值20億美元的空調地鐵系統等專案。

「美國國際開發金融公司」抗衡中國「絲路基金」

中國「一帶一路」經濟倡議邁入5周年之際,美國為了與「一帶一路」抗衡,正準備整併政府的海外投資單位,成立一個年度預算600億美元、名為「美國國際開發金融公司」的機構,專責處理海外的投資案件。新的機構將有廣泛的權力和中國針鋒相對。

特朗普原有意把尼克森1971年成立的「海外私人投資公司」(OPIC)裁撤,後來在國安會和行政管理暨預算局建議下,反而打算強化OPIC的功能,甚至把其它與海外投資相關的單位都整併到以OPIC為主體、名為「美國國際開發金融公司」(U.S.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Finance Corporation)的機構,預算也從原本OPIC的230億美元大增至600億美元。

OPIC雖是冷衙門,但過去40年來年年獲利,為削減赤字做出了85億美元貢獻。業務涉及貸款擔保、直接貸款以及政治風險保險。該機構投資或擔保的項目包括哥倫比亞一條收費公路、洪都拉斯一座地熱發電廠、烏干達多個蜂窩塔(行動通信基地台)以及烏克蘭一核燃料存儲設施。

此法案日前已在眾院通過,接下來只剩參院這一關。中國為推動「一帶一路」建設,2014年底在北京成立了「絲路基金」,以便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基礎建設、開發、產業合作等項目提供融資。

中國政府在「絲路基金」成立之初出資400億美元,去年又宣布增資1000億人民幣,總計約1.7兆台幣,如今美國準備投入600億美元成立「美國國際開發金融公司」,與絲路基金對槓的味道相當明顯。

美國聯日澳印 推動印太戰略

美國推動印太戰略,要與日、澳、印度等國聯合遏制中國大陸,專家分析,日本澳洲是美國傳統盟友,印太戰略能否成功,很大程度要看印度。而近來中國大陸與印度回暖,可說是中國大陸應對印太戰略所採取的對抗策略。

此外,美國和印度首次外交與國防2+2對話已於9月初舉行,雙方會後發表聯合聲明指出,印度和美國簽署了具歷史意義的通訊相容與安全協定(COMCASA)。

這場2+2對話,是由印度外交部長史瓦拉吉、國防部長希塔拉曼(Nirmala Sitharaman),與美國國務卿龐培歐(Mike Pompeo)、國防部長馬提斯(Jim Mattis)率領各自的團隊進行,對話的重點在確保印度太平洋地區的海洋自由與遵行國際法。史瓦拉吉說,四位部長在討論中對印度太平洋地區的觀念逐漸相同,「我們認為印太是一個自由、開放與包容的概念,且以東協為核心,並以(美印)兩國追求的共同規則為基礎來定義」。美印雙方認為,印太地區已成為美印雙邊合作重要的一部分,有必要對海上貿易維持開放。這場對話被視為美國印太戰略攜手印度,共同對抗中國在印太地區擴張的關鍵對話。

各國如何維持與美、中交往,各有盤算

儘管美國釋出1.13億美元,投入印太戰略的基礎建設,欲在經濟方面與大陸「一帶一路」倡議一較高下,補足印太戰略只有軍事、卻沒有經濟的缺點。但東協各國目前的反應明顯對此都存有高度疑慮,顯然仍希望依照傳統的「軍事安全靠美國、經濟利益靠中國」的路線。

分析家認為,由於東南亞國家和中國出口商的供應鏈密不可分,美國恐怕難以向他們推銷「印太倡議」,甚至還可能令美中緊張關係火上加油,因為中國也持續透過「一帶一路」開發計畫,在東南亞撒錢和擴大影響力。

新加坡7月已正式通過「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omprehensive and Progressive Agreement for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CPTPP)。有的國家願意參與標準較高的CPTPP,有的國家則是選擇加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至於美國要如何與區域內的成員交往,相信各成員會有自己的選擇。此外,新加坡作為東南亞國家協會(ASEAN)成員,今年又是輪值主席國,期待RCEP能有進展,讓ASEAN更強大。

美中貿易情勢緊張之際,對區域國家來說,如何維持自身最大利益,尤其是美國退出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尋求以雙邊協定拓展關係,各國要如何維持與美、中交往,各有盤算。

 

原文刊載於世界華商組織聯盟《華商世界》第三十九期2018年10月至12月號,請按此閱覽原文。(P.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