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絲綢之路經濟帶」遇到歐亞經濟聯盟

來源:新華財金社

 

相片: 當絲綢之路經濟帶遇到歐亞經濟聯盟 (相片由新華財金社提供)

「絲綢之路經濟帶」與歐亞經濟聯盟的對接,正在使區域經濟融合駛入快車道。日前,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研究員李建民表示,歐亞經濟聯盟所跨區域是「絲綢之路經濟帶」西出國門的必經之路,「絲綢之路經濟帶」與歐亞經濟聯盟對接實屬必要,「一帶一路」倡議與歐亞經濟聯盟互為機遇、相互支撐,對接合作已進入從理念到行動的新階段。

李建民介紹說,歐亞經濟聯盟是一個由俄羅斯主導的、在後蘇聯空間推動的一體化國際組織,成立於2015年,目標是建立類似於歐盟的經濟聯盟。目前成員國包括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白俄羅斯、吉爾吉斯斯坦和亞美尼亞,五國均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合作夥伴。

近10年來,歐盟三次東擴不斷擠壓俄羅斯經濟空間,俄羅斯主導的後蘇聯空間一體化進程不斷加快:從2010年成立的俄、白、哈關稅同盟,到2012年形成的統一經濟空間;從2015年1月1日啟動的歐亞經濟聯盟,再到2025年實現區域內商品、服務、資本和勞動力的自由流動,歐亞經濟一體化路徑業已形成。

 

「歐亞經濟聯盟戰略目標是利用俄羅斯在現有區域內的優勢來實現經濟一體化。」李建民表示,區域一體化包括功能性一體化和制度性一體化兩層含義,歐亞經濟聯盟是緊密的制度性一體化,成員國之間通過簽訂條約或協定逐步統一經濟政策和措施,甚至建立超國家的統一組織機構,並由該機構制定和實施統一的經濟政策和措施。從世界區域一體化的實踐來看,制度性一體化更有效,也具有更為重要的現實意義。

李建民認為,同樣是區域一體化的組織,相較歐盟和東盟,歐亞經濟聯盟僅用5年時間就完成了「三級跳」,發展前景特別引人關注,影響其今後發展的重要因素來自兩方面:一方面,歐亞經濟聯盟內部現有成員國之間經濟發展存在差距,另一方面,歐亞經濟聯盟面臨協調與「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關係。

「俄羅斯一家獨大,一體化具有人為推動的特徵,是歐亞經濟聯盟的一大特點。」李建民介紹說,俄羅斯具有國土面積和經濟總量的優勢,佔歐亞經濟聯盟的市場份額約90%,成為聯盟的「推進器」和「發動機」,作為主導國,該國的經濟發展對聯盟的發展具有決定性影響。歐亞經濟聯盟主要由俄羅斯推動,具有強制性和高效率的特點,但尚未實現預期效果,成員國之間的貿易依存度太低。

李建民說,隨著中俄兩國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和歐亞經濟聯盟的對接,中俄經濟合作進入縱深發展的新階段,而俄羅斯大力實施的「向東看」政策,為中俄經貿進一步發展釋放更大合作潛力。今年,中國與歐亞經濟聯盟簽署經貿合作協定,中俄已啟動歐亞經濟夥伴關係協定聯合可行性研究,並取得階段性成果。以「一帶一路」建設與歐亞經濟聯盟對接為主線的合作格局進一步鞏固。

至於對接路徑,李建民表示,可以從戰略層面、制度層面和優先領域三個方面考慮。職能部門間可以搭建一個互利共贏的合作平台,企業、行業間可以瞄準經貿、產能、互聯互通等方面,若能落實貿易便利化措施,就能擴大貿易規模,利於繁榮歐洲和亞洲的經濟。李建民建議說:「我們目前需要加強對歐亞經濟聯盟制度和運行機制的研究,並以法治化保證『一帶一盟』對接,提高有效應對的能力。」

原文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