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大湾区)首次被纳入《政府工作报告》,提倡推动内地与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定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发挥港澳独特优势,提升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与功能。自此,大湾区建设正式成为国家级发展战略。随着粤港澳的规划即将出台,大湾区城市群在亚洲地区的角色及功能受到广泛关注,特别在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愈见重要的背景下,粤港澳城市群有望透过大湾区建设与东盟十国加强经济合作,成为亚洲区内两大增长引擎。
粤港澳大湾区与东盟的经济概况
从宏观数据分析,粤港澳大湾区与东盟两大区域经济各有不同特色,显示双方有广阔的空间发挥互补优势。
首先,东盟有庞大的市场规模。2016年,十个成员国GDP总量达到2.56万亿美元,是继美国、中国、欧盟及日本后的全球第五大经济体。此外,东盟拥有丰富的天然资源及生产要素,区内面积约450万平方公里,人口总数高至6.3亿人,其中超过一半是30岁以下的年青阶层。由于东盟成员国发展步伐不一,区内的人均收入相对不高,2016年整体名义人均GDP约4,000美元,而且其差距亦较大。
至于粤港澳大湾区,整个城市群包括广东省9个城市(广州、深圳、东莞、惠州、肇庆、佛山、中山、珠海及江门)及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大湾区总面积约5.6万平方公里,2016年GDP总量1.39万亿美元,人口总数约6800万人。大湾区的市场规模相对较东盟为小。
然而,大湾区城市群的经济发展较为成熟,区内居民一般有较高的收入2016年名义人均GDP约20,400美元,是东盟的五倍,拥有消费能力较高的中产阶层。另一方面,大湾区是中国东南部的主要进出口基地,2016年全区商品贸易总额接近1.9万亿美元,占其GDP比重达到137%(2016年东盟对外对易总额为2.2万亿美元,占其GDP比重87%)。因此,大湾区市场有潜质成为东盟商品的主要出口增长点。
值得一提,粤港澳大湾区和东盟过去都有较高的经济增长。在大湾区城市群中,广东省9个城市过去五年的实质GDP增长普遍维持在8%水平以上,而香港及澳门两个特区的经济发展成熟,其增长相对较慢。整体而言,预期大湾区未来可保持约6%的经济增长。东盟方面,区内GDP增长过去五年稳定在5%水平。随着东盟逐渐形成庞大、稳定的内部消费市场,加上各成员国的国际竞争力近年都得到大幅提升,估算东盟中期经济增长仍可保持在5%左右。
粤港澳大湾区与东盟的宏观概况
2016年数据 | 粤港澳大湾区 | 东盟 |
---|---|---|
GDP (US$ bn) | 1,387.7 | 1,387.7 |
人口 (百万人) | 68.0 | 634.5 |
名义人均GDP (美元) | 20,400 | 4,034 |
进出口贸易 (US$ bn) | 1,900 | 2,236 |
地区面积 (平方公里) | 56,000 | 4,490,212 |
资料来源:CEIC、ASEAN秘书处,中银香港经济研究
东盟对接大湾区形成综合制造业供应链
根据发改委和粤港澳三地政府的框架协议,大湾区建设的一项计划是把广东构建成为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实现产业向高增值的方向发展。在发展创新及先进制造业的战略下,广东将推进产业的升级转型,集中投放资源于高技术研发、产品设计、装备制造、测试、核心零件生产等高端价值链活动,并把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逐渐外移(例如:纺织、服装、玩具、家具及零件组装等生产活动),这趋势将为东盟带来大量新机遇。
由于香港及澳门有超过90%的经济活动属于服务业,大湾区制造业活动主要集中在广东九市,其中东莞、佛山、江门、惠州、中山是不同商品的重要生产基地。根据大湾区的经济结构组成,制造业一直以来对其经济贡献约三分之一。然而,自2011年开始,大湾区制造业对整体经济的权重连续多年下降,由35.8%跌至2016年的33.2%,主因是制造业的增速不及第三工业,说明区内经济正出现结构性调整。
资料来源:CEIC,中银香港经济研究
事实上,多项因素正推动大湾区制造业朝较高增值转型发展。首先,工人成本不断上涨,2016年广东制造业工人的月均工资达到784美元,比多个新兴市场国家为高;第二,新一代年青劳动力的学历及文化程度较上一辈高,他们对工作条件、工资待遇及事业发展的要求较高,不愿意从事劳动密集型的传统制造业;第三,国内其他城市的工资及生活条件急起直追,这吸引外来人员回乡就业,令广东出现劳动力回流的迹象。此外,多年的高速增长令广东的土地价值趋升,工业用地及工人居住的成本持续上升,令制造业的劳动力供应进一步紧张。
东盟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及庞大的人口红利,而且地理上邻近粤港澳大湾区,加上中国内地及香港都与东盟签署自由贸易协定,这使得东盟成为大湾区制造业走出去的理想地。目前,东盟多个成员国仍有较高比例的农业人口,其中越南、缅甸及老挝有超过四成人口从事农业,整体有超过2亿农民。随着农业科技进步及城市化发展,东盟将释出更多劳动力供应。在大湾区与东盟形成区域性供应链的过程中,大湾区企业可向产业的高价值领域发展,东盟则可受惠于制造业投资所带来的工厂职位,提升民众的收入及技术水平,令双方的合作达至互利共赢。
资料来源:World Bank,中银香港经济研究
大湾区与东盟具备物流贸易中心的优势
大湾区与东盟的共同优势是其地理位置优越及拥有良好的交通基建。根据联合国《2017年年海洋运输回顾》报告,在全球货柜吞吐量前40大的港口中,大湾区及东盟合共占有10席,其中新加坡、深圳及香港更排名第二、第三及第五。此外,国际机场协会发布全球最繁忙的20大机场名单上,香港、广州、雅加达及新加坡机场在总客运量分别排名第八、第十三、第十七及第十八,而香港更在总货运量排名第一。这些数据不单说明大湾区和东盟的对外贸易活动十分活跃,同时突显出双方作为区域物流中心的枢纽地位。
大湾区建设的重点合作领域之一是要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特别是在交通基建方面,旨在构建高效便捷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大湾区内多个新落成的大型跨境项目(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粤澳新通道)将可配合现有港口、机场、高铁及高速公路网络,令国际与中国市场的连结得到提升。再者,大湾区内需市场的增长前景乐观,其中产阶层不断壮大。这些条件有助于大湾区发展成为中国与东盟接轨的经贸平台。现时,大湾区和东盟在物流方面有空间作进一步合作,例如:双方主要的国际港口及机场可开辟新航线或增加航班数目,以促进大湾区与东盟之间贸易、旅游及投资等商业活动。
另一方面,大湾区粤港澳三方可参考东盟推动自由贸易的创新措施。自2018年起,东盟的五个成员国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和越南开始实施贸易单一窗口,并接受成员国以电子方式交换产地来源证。东盟单一窗口的优点是透过建立共同的海关平台,使得货物报关流程得以精简化、标准化及一体化,为企业减低交易成本,从而提高东盟整体的贸易竞争力。大湾区涉及内地九个城市和两个特区,粤港澳可考虑东盟单一窗口的模式,以解决制度不一的限制,令区内的贸易活动得到最大的便利。
大湾区可发挥基建融资功能,配合东盟的资金需要
东盟的基建发展一直未能赶及其经济迅速增长的步伐,令不同基建及公共服务出现严重供给缺口。亚洲开发银行指出,东盟每年平均需要投资2,100亿美元,才能满足区内的基建需要。
多年来,东盟的基建投资缺乏增长主要是受着两大因素所致。首先,政府财政不足支持兴建基础设施的资金需要。东盟成员国虽然有充足的外汇储备,而且其政府债务比率一般比其他新兴市场为低,但1997年年金融风暴的经验令成员国严守财政纪律,使东盟政府用于发展基建的财政资源受到制约。其次,基建项目融资有别于其他金融资产类别,其规模大、投资年期长、风险因素多,因此可投资(可投资)或可贷款(有利可图)的项目需要相当高的专业要求,涉及领域包括:项目审核、设计、营运、建造、法律、保险、风险管理、企业财务管理等。东盟缺乏可投资的基建项目令私人投资难以就风险及回报进行详细评估,使其未有利用环球低息流动性大举投资东盟项目。
大湾区的对外定位是培育国际合作,发挥城市群的独特优势,以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其中,香港是国际金融、专业服务及仲裁中心,广东省是内地企业、承建商及资金的集结地,这些优势可协助大湾区打造成为东盟的海外基建融资中心。透过政策上的相互协调及合作,大湾区可开拓基建项目融资的相关产业活动,包括:提供全面的基建评估服务、解决基建项目风险及回报不对称的问题、就不同阶段的基建项目提供融资建议、发挥中介作用等,这些功能将有助东盟市场与内地及国际投资者进行对接。可见,大湾区的专业人才及平台角色已具备良好基础,为东盟解决投资不足的问题,使基建资金得以到位。
大湾区与东盟有潜质共同发展创新科技
随着资讯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大湾区城市群与东盟成员国可突破双方在发展水平及人均收入的差异,在创新科技及数字经济方面加强合作,以进一步发挥各自市场的人才资源及市场规模。
近年,流动互联网及智能手机在东盟日渐普及化,为区内初创企业带来大量增长空间,使其规模不断壮大,并向国际市场扩张业务。享负盛名的初创企业包括:召车平台抓斗及GO-JEK,电商平台Lazada及Tokopedia、一站式旅游服务网站Traveloka、时装网店Zalora、拍卖平台Carousell等,部份企业更已在香港及内地开设据点,说明东盟初创企业的实力不容小觑。
大湾区建设的一项合作目标是要发展创新和科技事业。在创科领域上,大湾区和东盟可推动多方面合作,以提高双方的效率及培育经济增长的技术元素。首先,双方可建立一个创新资讯平台,透过举办研讨会、企业互访、投资配对、工作坊等活动,促进业界的交流及资源共享;第二,双方可共同推出研究合作项目,以协助双方企业抓住数字经济转型所带来的增长机遇,例如:中小企业可如何利用电子商贸平台扩充其业务版图、增加外国买家对自身产品或服务的认识;第三,由于大湾区和东盟两大内部市场都面对着边境及制度不一的问题,令初创企业的跨境发展受到限制。双方可加强创科政策交流,就电子商贸征税、法例监管、网络安全、知识产权、个人资料保障、资金流动等议题进行沟通及分享经验,为企业营造有利于创新及科技发展的营商及监管环境。
总括而言,粤港澳城市群与东盟成员国都拥有良好的宏观发展条件及较佳的增长前景。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及大湾区建设的助力下,双方可在区域制造业供应链、物流及贸易、基建融资、创新及科技等领域深化合作,以达致优势互补,实现协同发展。
近期報告
1. | 对特区政府新房屋措施的评估 | 蔡永雄 | 07.04 |
2. | 全球强监管背景下数字货币融资发展探讨 | 苏杰 | 06.27 |
3. | 中美贸易战怎么看? | 柳洪 | 06.22 |
4. | 2018年下半年香港经济增长趋势 | 蔡永雄 | 06.22 |
5. | 粤港澳金融圈的战略意义及香港新角色、新作用 | 应坚 | 06.20 |
6. | 信用事件增加 风险相对可控 | 刘雅莹 | 06.19 |
7. | 香港踏入加息周期及其影响 | 黃兆昌 | 06.15 |
8. | 离岸人民币快报 (2018年6月号总第52期) | 张文晶,王晴,曾绮珺 | 06.14 |
9. | 停用LIBOR的潜在影响分析 | 张文晶 | 05.29 |
10. | 上市规则修订后新经济企业来港上市前景展望 | 苏杰 | 05.24 |
11. | 香港旅游业的发展近况及前景 | 蔡永雄 | 05.18 |
12. | 马来西亚大选对中国投资项目的潜在影响及启示 | 黄思华 | 05.18 |
13. | 人民币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与中国的外汇储备水平 | 戴道华 | 05.18 |
14. | 离岸人民币快报 (2018年5月号总第51期) | 张文晶,王晴,曾绮珺 | 05.17 |
15. | 对内地资管新规内容及影响的探析 | 鄂志寰,刘雅莹 | 05.09 |
16. | 美国制裁中国通讯企业的影响及启示 | 黄思华 | 05.07 |
17. | 内地债券市场开放前景及影响 | 鄂志寰,刘雅莹 | 05.07 |
18. | 港元利率步入正常化对住宅楼市的影响分析 | 蔡永雄 | 04.27 |
19. | 落实利率并轨及利率进一步市场化的影响 | 刘雅莹 | 04.20 |
20. | 香港拥有港元汇率稳定的四大基石 | 戴道华 | 04.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