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歐的「一帶一路」機遇

中東歐國家在中國外交政策考量中的重要性與日俱增,也是「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合作夥伴。目前處境困難但尚有可為的中東歐企業,對資金充裕的中國「白武士」大表歡迎,而且中方樂於為政府間的大型基建項目融資,並為初創企業提供種子資金,也為中東歐國家重振經濟及恢復其工商業實力帶來難得的助力。

中東歐國家是「16 + 1合作」和「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合作夥伴

2011年,中國重提與中東歐16國互相合作,其中涉及阿爾巴尼亞、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保加利亞、克羅地亞、捷克、愛沙尼亞、匈牙利、拉脫維亞、立陶宛、馬其頓、黑山、波蘭、羅馬尼亞、塞爾維亞、斯洛伐克及斯洛文尼亞等國家。2012年,相關國家領導人在華沙舉行首次會晤,標誌著「16 + 1合作」模式或機制正式啟動。在這個機制下,中方將以商業化模式參與合作,為採用中國產品及裝備的投資項目提供優惠的融資支持。

表:中東歐國家的市場規模
表:中東歐國家的市場規模


「16 + 1合作」機制建立以來,不僅受到各成員國歡迎,而且日益被資金緊缺的中東歐國家當作迴旋餘地,以免違反歐盟對主權債務水平的限制。中國加強與中東歐國家的合作和聯繫,也有助「一帶一路」倡議成功落實。「一帶一路」倡議旨在推動及促進沿線60多個國家進一步融合。中東歐國家是亞洲與西歐之間的戰略聯繫,對「一帶一路」倡議的成功至關重要。

中國與中東歐國家之間的投資貿易不斷擴大

中國投資者憑藉中國與中東歐國家的良好關係,加上中國在世紀之交實施「走出去」戰略,在中東歐國家投資已有一段時間。中國在中東歐國家的對外直接投資相當蓬勃,雙邊貿易亦欣欣向榮。

在截至2014年的5年間,中國在中東歐國家的對外直接投資由8.53億美元增至17億美元,增幅近100%。在中東歐16國中,匈牙利、波蘭和捷克三國佔總額超過三分之二,然後是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和斯洛伐克三國,共佔30%。

表:中國在中東歐16國的對外直接投資存量
表:中國在中東歐16國的對外直接投資存量


可是,中國與中東歐國家之間的貿易卻不平衡。2015年,中國對16國的出口規模,是從16國進口的兩倍。龐大的貿易不平衡已引發不少呼聲,要求建立新的發展模式,擴大鐵路、公路、隧道、橋樑、電廠、電網、工業及物流園區、港口和機場等基建投資,加強雙方的聯繫。

表:2015年中國與中東歐16國的貿易
表:2015年中國與中東歐16國的貿易


事實上,中國與中東歐國家的貿易正趨向平衡,主要是由於中國對來自中東歐國家的金屬、礦產、化工和食品飲料等產品的需求上升。2011年至2015年,中國與中東歐16國的貿易增長6.4%,由529億美元增至563億美元。同期,中國對中東歐國家的出口只增長5.0%,而從16國的進口則增長10.5%。與中國在中東歐國家的對外直接投資情況相似,波蘭、捷克和匈牙利是中國在中東歐16國中的三大貿易夥伴,2015年共佔雙邊貿易的64%以上。

香港在中東歐16國的投資微不足道,而貿易模式則跟內地與中東歐國家的整體貿易一致;在2015年,香港與匈牙利、波蘭和捷克的貿易佔香港與中東歐16國的貿易總額近75%。2016年上半年,與匈牙利和波蘭的貿易比去年同期同樣錄得24%的增幅,較整個地區13%的平均水平為高。匈波兩國不僅是中東歐國家中較大的市場,更是香港貿易商快速增長的出口目的地。

表:2015年香港與中東歐16國的貿易
表:2015年香港與中東歐16國的貿易


展望未來,「16 + 1合作」機制與「一帶一路」倡議進一步協調,預計將提供新機遇,擴大並加深中國與中東歐國家之間的貿易和投資合作。中東歐國家從出口目的地發展為生產、技術、金融和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合作夥伴,與中國的貿易很可能出現新模式,涉及技術含量更多的更高增值貨物和服務。

不同的貨物和服務在中東歐國家的表現參差不齊,而電子產品作為香港最大的商品出口收入來源,在該地區一直有不俗的表現,尤以擁有電子製造外判集群的國家為然。隨著其他更遙遠的生產基地生產成本不斷上升,加上生產商更須獲取鄰近主要市場之利和提升庫存管理效率,這些國家的地位日益重要。

自蘇聯時代起,匈牙利一直專門生產汽車,而該國的汽車零部件及電子製造業均有悠久的歷史。匈牙利是中東歐最大的電子產品生產國,佔區內電子產品總產出約30%。與此同時,捷克擁有發達的汽車工業集群,在吸引外商投資方面,是最成功的中東歐國家。至於波蘭,則擁有最大的國內市場,在製造業及自動化方面亦在區內居於前列。

「一帶一路」倡議在中東歐國家落實的事例

大部分甚至全部中東歐國家都是「一帶一路」倡議的支持者,但有些國家參與的程度較高。例如,波蘭憑藉其發達的工業市場及在物流上的重要性(據估計,歐洲的道路運輸有25%由波蘭公司經營),不僅與中國建立戰略合作夥伴關係,更是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創始成員,也是迄今唯一加入亞投行的中東歐國家。

2013年,從中國西南地區四川省省會成都開往波蘭羅茲(Łódź)的快速貨運鐵路線開通,成為「一帶一路」倡議下連接亞洲與西歐的重要通道。貨運列車只需10至12天就可把中國貨物運到波蘭,較海運快一倍。貨物到達羅茲後可以通過歐洲的鐵路及公路網,運往位於倫敦、巴黎、柏林和羅馬的倉庫或客戶。

到目前為止,中國內地16個城市已開通貨櫃列車鐵路線,前往歐洲12個城市,包括多個中東歐國家,如波蘭的羅茲、捷克的帕爾杜比采(Pardubice)和斯洛伐克的科希策(Košice)。去年,中歐貨運列車共開出815班,比上年增長165%。

為加強中波兩國企業的合作,波蘭已在成都提供領事服務,而羅茲市政府也在成都設立辦事處。這種在國家以下層面的合作已經制度化,並將逐漸成為促進中國與中東歐國家關係的範例。

另外,匈牙利是第一個與中國簽署「一帶一路」合作諒解備忘錄的歐洲國家,也已簽訂協議建設由首都布達佩斯至塞爾維亞首都貝爾格萊德的高速鐵路。這個項目的85%資金由中方融資,預計2017年建成,屆時匈塞兩國首都之間的行車時間可由8小時縮短至3小時。

塞爾維亞是巴爾幹半島的重要國家之一,於2009年成為中國在中東歐的第一個戰略合作夥伴。這種互利的雙邊關係,重點放在「一帶一路」下的經濟合作。中國在塞爾維亞的標誌性項目有貝爾格萊德多瑙河上的米哈伊洛普平橋(Mihailo Pupin Bridge)、泛歐11號走廊(Corridor 11)高速公路部分路段,以及科斯托拉克(Kostolac)火力發電站附近煤礦的擴建工程。

布達佩斯至貝爾格萊德的高速鐵路將延伸到馬其頓首都斯科普里(Skopje)和希臘首都雅典,可使中國貨運列車到達愛琴海和地中海。為取得更佳的協同效應,中國國有航運巨頭中遠集團繼2009年取得希臘比雷埃夫斯港(Piraeus port)2號及3號碼頭的35年經營權後,最近又收購比雷埃夫斯港務局(Piraeus Port Authority)的多數股權。

比雷埃夫斯是北地中海最接近蘇彝士運河的港口,不僅是地中海最大的港口之一,也是亞洲貨物輸往歐洲的重要轉運中心。例如,憑藉上述的快速鐵路運輸,中國出口貨物可提前7至11天運抵德國。

中國亦計劃投資建設及改造波羅的海、亞得里亞海和黑海的港口設施,重點是加強各港口與沿岸工業及物流園區之間的產能合作,當中不少計劃正在商討或有待實施。

香港在中國與中東歐國家「一帶一路」經濟合作中的獨特作用

一個以加強互聯互通和擴大多邊投資為特點的新發展模式,將推動中國與中東歐國家的經濟合作邁向更高層次發展。中國與中東歐國家的貿易趨向平衡,加上中東歐國家工業產能及物流網絡正不斷改進,對成功實施「一帶一路」非常有利。

與「一帶一路」有關的投資機會包括在直接連接亞洲與歐洲的歐亞陸橋沿線及區外的物流合作。項目擁有者正在尋找有競爭力的融資/合作機會,對海事金融、基建投標、項目管理和融資需求甚殷,而在歐洲的低利率環境下,亞洲的投資者亦在尋找更有利可圖的投資機會。

香港是亞洲的區域金融中心,中國內地約60%的對外直接投資是投向香港或經香港進行。今後,香港仍將是中國內地企業投資於新建企業或合資項目的橋頭堡,藉此探索「走出去」的機遇。這些項目可能包括使用物聯網和大數據的智慧城市/工廠,或者是進行合併收購以重振企業甚至整個行業。因此,香港大有條件協助中東歐國家企業物色來自亞洲的投資合作夥伴,尤以中國內地為然。

香港在協助中國內地企業到海外投資方面擁有一定的優勢及豐富的經驗。「16+1合作」機制和「一帶一路」倡議的目標在於協助企業協調其全球供應鏈,預料中國與歐洲國家的貿易,以及中國對中東歐國家的直接投資均會隨之大增,香港在此方面可以發揮重要作用。

同時,香港與亞洲其他地區有著廣泛聯繫,並擁有自由港的優勢,而且匯聚不少成本效益高的多式聯運物流方案及專業服務供應商,可為中東歐國家提供大量機會,以進入蓬勃發展的亞洲市場。隨著歐亞第二陸橋成形及新鐵路開始營運,香港的地位將進一步增強。

越來越多中東歐企業視香港為理想平台和超級聯繫人,有助他們在中國內地及亞洲其他市場推廣其產品,紛紛參加在港舉行的展覽會及會議,以便接觸亞洲買家及合作夥伴。舉例來說,以出口食品到中國內地而論,波蘭是中東歐地區的領導者,自2013年起在香港美食博覽設立國家館,到2016年展館面積已近300平方米。由於歐洲市場缺乏龐大年輕人口及收入不斷提高等增長動力,中東歐國家的企業日益重視亞洲,而他們來港參加展覽會的趨勢有望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