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规划:驱动成功的关键》

毕马威中国

对于生活在华南地区的我们来说,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时代。粤港澳大湾区(大湾区)规划的宏大目标,是围绕着粤港澳地区建立一个世界级的城市群。至2030年,该地区预计将在先进制造业、创新科技、航运业,以及贸易和金融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这个规划的出台充分显示出大湾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重大意义。2016年,大湾区11个城市的人口仅占全国总人口的5%,但国内生产总值差不多达1.4万亿美元,占全国经济的12%。

随着该区的持续发展,大湾区的影响力也将会超越其城市群的地理边界,在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中发挥关键性作用,成为连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重要纽带。

本报告旨在阐述两个主题:首先,重点讨论大湾区发展所面对的主要问题,然后从市场角度出发,为大湾区建设提供一些观点。本报告资料来自毕马威、香港总商会(HKGCC)和YouGov 共同设计及进行的一项调查,该调查访问了614名在该地区经营业务的企业高管。毕马威和香港总商会也跟一些在大湾区经营的公司进行专访,以了解它们对此规划的看法。为了确保有多元的企业观点,受访的公司具有不同背景,其中包括国有和私营企业,也覆盖了大型及中小型企业。

在此,我们向所有参与此调查的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我们希望这份报告有助各界了解大湾区所面对的挑战和机遇,以及未来的发展。

报告摘要

根据毕马威和香港总商会联合委托的YouGov调查显示,绝大多数企业都支持大湾区规划。

这个历时两个月的调查(2017年6月至7月),收到了来自香港(410人)、广州(91人)、深圳(82人)及其他大湾区城市(31人)共 614位企业管理层的回复。在所有受访者中,近 65%的人是高级管理层,而约35%的人为中级或以下管理人员。他们所代表的公司来自各行各业,包括制造业(157人)、分销(143人)、电子商务(73人)、零售(70人),物流(58人)等。

香港、澳门和广东共同创建大湾区的构想,获得了大多数受访者的共鸣,整体来说,有80%的人表示支持在该区进行综合性发展。

来自于深圳的受访者对此发展最为支持。有 85%在深圳工作的受访者支持该发展规划,其次是澳门(83%)、香港(80%)和广州(78%)。

此外,受访者重点指出大湾区规划可产生一些主要裨益,如增强企业的协同效应、更自由的人才流动、更强的市场渗透能力等。有一部分受访者认为,大湾区在十年内将能够在经济规模上媲美东京湾区(37%)。较少的受访者则认为大湾区能够在十年内达到与旧金山湾区(32%)或纽约湾区(28%)等同的经济规模。

调查也发现香港受访者对大湾区的竞争力最感乐观。更多在香港有业务的受访者(41%)认为大湾区能在十年内与东京湾区媲美,比在中国大陆有业务的人高(34%)。

贸易和物流业(68%)是被视为最有可能受益于大湾区发展的行业,其次是金融服务(62%)和创新科技研发(60%)。同时,此调查也列出了实现大湾区的宏伟蓝图所需要克服的挑战。受访者认为,保护主义和一些不利合作的措施是该地区发展的最大障碍,其次是大湾区政府之间和内部的沟通断层。

另一方面,商界亦将政府的支持视为大湾区能否成功发展的最重要因素,而法规的一致性和基础建设则紧随其后。这显示出政府参与大湾区发展的模式,将对该区域的未来非常重要。

大湾区概览

大湾区规划的目标是一幅宏大蓝图:将香港、澳门与广东省珠江三角洲的城市联合起来,创造一个可媲美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和东京湾区经济实力的区域。这个规划要取得成功,所有相关的基础设施、政策和法规都必须到位,以确保人员、货物和服务能够在区域内自由流动。

过去数十年,中国由农业经济体系蜕变成为制造业强国的速度令人惊叹。如今中国经济正在经历另一次重大的转型,朝着服务型经济迈进。珠江三角洲正是这过程的先驱,以深圳为例,它已经是世界领先的高科技创新中心之一。

凭着强大的制造业基地,并获得香港世界顶尖的金融以及专业服务业支持,该地区正扮演着广东省与世界连接的供应链网络核心。

这个大型的倡议旨在将珠三角地区的主要城市连在一起,建立一个能够与其他城市群相比(即大东京湾区、旧金山湾区和纽约湾区等)的新经济体。然而,大湾区的进一步发展将需要更好推进区内金融、物资和人力资源方面的协调。

数据支持

大湾区十一个城市的总人口接近6700万,超过世界上最大的都市群 - 东京湾区的4400万人口。大湾区合计国内生产总值为1.34万亿美元,仅低于纽约湾区的1.7万亿美元和东京湾区的 1.78万亿美元。

2016 年,香港的生产总值是3,190亿美元,仍然是大湾区内的最大经济体。不过在可预见的将来,香港的领先地位将很可能被广州(2850亿美元)和深圳(2830亿美元)所取代。

领导层支持

大湾区的概念可追溯到2011年,当时香港、澳门、深圳、东莞、广州、珠海和中山的官员共同编写了一份题为《珠江口湾区行动计划》的研究报告。 而在中国南方建立一个城市群的构想亦在 2016 年 3 月通过的"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中得到进一步确认。其后,李克强总理在2017年3月的年度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宣布,中国政府正在推进落实这一规划。

2017年7月,中国最高经济决策机构 -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改委)与广东、香港和澳门政府签署了大湾区的框架协议。大湾区的主要目标之一是提高区内合作,这包括确定大湾区内各个城市的核心竞争优势,并探索相互之间的互补合作模式。可行方法包括发挥香港在金融和专业服务业等强项、深圳的高科技制造和创新能力,以及东莞和广州的制造实力等优势。

在中国境内,大湾区有可能拓展到珠江三角洲以外,扩大到毗邻的福建、江西、湖南、广西、海南、贵州和云南等省。而在中国境外,它目标可瞄准东南亚和南亚市场。该地区的发展也可进一步推进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一带一路"是一个意义深远的战略,旨在将丝绸之路经济带(中亚到欧洲)和海上丝绸之路(南亚到非洲和中东)连系在一起。

大湾区内各个城市可提供广泛的技能和服务,它们应按照各自的相对优势进行发展。较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是在深圳、香港或广州进行研发活动,然后在东莞和珠三角其他城市进行制造。企业可以利用香港"一国两制"的优势,既是中国的一部分,又拥有自己的法律和金融制度。企业也可以利用香港作为中国与世界来往的大门,发挥其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以进行融资、资产和风险管理、公司财务、保险和再保险,以及离岸人民币等业务。

此外,大湾区也拥有世界上一些最有效的供应链,以及大量英语和中文流利的人才。

下一步行动

促进资本、人才、商品和服务的跨边界流动,将会对大湾区的成功发展甚为重要。大湾区的城市属于不同的海关辖区,也有不同的法律和行政制度,因此跨边界流动的改善将依靠地方机构之间的合作和努力。

区内地方政府最迫切要解决的问题,在于广泛议题上加强合作。这包括经济政策、环境和运输问题以及监管协调。事实证明,地方官员都在寻找在这些领域取得进展的方法。例如。2015年在广州南沙新区(60平方公里)、深圳的前海和蛇口地区(28平方公里),以及珠海横琴(28平方公里)设立的广东自贸区就是例子之一。

随后,香港与深圳于 2017年1月签署共同开发落马洲河套地区协议,将接邻两市边界处的一块土,打造成创新科技园。此外,港珠澳大桥及高铁的建成,将进一步改善大湾区在陆路上的连通性,促使大湾区城市间进行更多的合作。这些项目加上许多其他的举措,将使大湾区在中国经济进一步开放方面发挥关键性作用。

结论

大湾区的发展对香港来说是一项主要优先工程。为了充分利用这一规划所提供的机遇,香港必须把工作重点放在三个方面。第一,最具竞争优势的行业,即国际金融、航运与物流、离岸人民币交易和争议调解。第二,在"一国两制"之下衍生的独特性质,特别是香港的法治精神。第三,邻近大湾区制造基地,以及与世界各地联通起来的能力。

发展大湾区的关键在于找出可统一和优化该区城市经济的合作模式。由于区内城市受不同海关、法律和行政制度规管,跨境流动的改善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机构之间加强合作及协调。一旦成功,该区将能够实现完善的──最好是无缝的──资本、人员、商品和服务跨境流动。

近几十年来,大湾区城市各自发展自己的独特长处、经济结构和需求。为协助企业了解这些情况,香港政府应设立一个大湾区办事处去提出建议、制定策略和政策方向。大湾区办事处将负责厘清香港在该区发展和经济增长方面的潜在参与作用,并与区内政府进行协调,及向公众发布官方的有关大湾区信息。

香港应制定一个整体发展战略,以制定一个全面的策略为目标,旨在深化与深圳和大湾区其他城市的区域合作。为加强大湾区内外的资本流动,香港应利用其既定的金融基础设施,促进人民币国际化,扩大各种跨境股票和债券交易计划,并纳入"商品通",以加强其作为地区资产管理中心的地位。

政府应利用落马洲河套区来测试一系列试点计划,例如为大湾区居民提供特别工作签证,也让来自香港和大陆的研究资金,可以为在河套区所设立的研究机构使用。

随着港珠澳大桥和高铁即将落成,大湾区政府之间也应探索如何就区内客、货运等范畴加强合作。大湾区合作亦可望能够帮助香港解决近年来在一些领域遇到的瓶颈问题。这包括废物管理、住房、教育和年轻人的机会,以及老龄护理。作为亚洲最具活力的经济区域,大湾区将成为未来几年中国大陆的一个重要增长动力。然而,该发展的成功将有赖各方的合作及协调。

原文刊载于2017年9月,请按此阅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