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規劃:驅動成功的關鍵》

畢馬威中國

對於生活在華南地區的我們來說,這是一個令人振奮的時代。粵港澳大灣區(大灣區)規劃的宏大目標,是圍繞著粵港澳地區建立一個世界級的城市群。至2030年,該地區預計將在先進製造業、創新科技、航運業,以及貿易和金融等方面發揮主導作用。

這個規劃的出台充分顯示出大灣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和重大意義。2016年,大灣區11個城市的人口僅佔全國總人口的5%,但國內生產總值差不多達1.4萬億美元,佔全國經濟的12%。

隨著該區的持續發展,大灣區的影響力也將會超越其城市群的地理邊界,在中國"一帶一路"倡議中發揮關鍵性作用,成為連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重要紐帶。

本報告旨在闡述兩個主題:首先,重點討論大灣區發展所面對的主要問題,然後從市場角度出發,為大灣區建設提供一些觀點。本報告資料來自畢馬威、香港總商會(HKGCC)和YouGov 共同設計及進行的一項調查,該調查訪問了614名在該地區經營業務的企業高管。畢馬威和香港總商會也跟一些在大灣區經營的公司進行專訪,以瞭解它們對此規劃的看法。為了確保有多元的企業觀點,受訪的公司具有不同背景,其中包括國有和私營企業,也覆蓋了大型及中小型企業。

在此,我們向所有參與此調查的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謝。我們希望這份報告有助各界瞭解大灣區所面對的挑戰和機遇,以及未來的發展。

報告摘要

根據畢馬威和香港總商會聯合委託的YouGov調查顯示,絕大多數企業都支持大灣區規劃。

這個歷時兩個月的調查(2017年6月至7月),收到了來自香港(410人)、廣州(91人)、深圳(82人)及其他大灣區城市(31人)共 614位企業管理層的回復。在所有受訪者中,近 65%的人是高級管理層,而約35%的人為中級或以下管理人員。他們所代表的公司來自各行各業,包括製造業(157人)、分銷(143人)、電子商務(73人)、零售(70人),物流(58人)等。

香港、澳門和廣東共同創建大灣區的構想,獲得了大多數受訪者的共鳴,整體來說,有80%的人表示支持在該區進行綜合性發展。

來自於深圳的受訪者對此發展最為支持。有 85%在深圳工作的受訪者支持該發展規劃,其次是澳門(83%)、香港(80%)和廣州(78%)。

此外,受訪者重點指出大灣區規劃可產生一些主要裨益,如增強企業的協同效應、更自由的人才流動、更強的市場滲透能力等。有一部分受訪者認為,大灣區在十年內將能夠在經濟規模上媲美東京灣區(37%)。較少的受訪者則認為大灣區能夠在十年內達到與舊金山灣區(32%)或紐約灣區(28%)等同的經濟規模。

調查也發現香港受訪者對大灣區的競爭力最感樂觀。更多在香港有業務的受訪者(41%)認為大灣區能在十年內與東京灣區媲美,比在中國大陸有業務的人高(34%)。

貿易和物流業(68%)是被視為最有可能受益於大灣區發展的行業,其次是金融服務(62%)和創新科技研發(60%)。同時,此調查也列出了實現大灣區的宏偉藍圖所需要克服的挑戰。受訪者認為,保護主義和一些不利合作的措施是該地區發展的最大障礙,其次是大灣區政府之間和內部的溝通斷層。

另一方面,商界亦將政府的支持視為大灣區能否成功發展的最重要因素,而法規的一致性和基礎建設則緊隨其後。這顯示出政府參與大灣區發展的模式,將對該區域的未來非常重要。

大灣區概覽

大灣區規劃的目標是一幅宏大藍圖:將香港、澳門與廣東省珠江三角洲的城市聯合起來,創造一個可媲美舊金山灣區、紐約灣區和東京灣區經濟實力的區域。這個規劃要取得成功,所有相關的基礎設施、政策和法規都必須到位,以確保人員、貨物和服務能夠在區域內自由流動。

過去數十年,中國由農業經濟體系蛻變成為製造業強國的速度令人驚歎。如今中國經濟正在經歷另一次重大的轉型,朝著服務型經濟邁進。珠江三角洲正是這過程的先驅,以深圳為例,它已經是世界領先的高科技創新中心之一。

憑著強大的製造業基地,並獲得香港世界頂尖的金融以及專業服務業支持,該地區正扮演著廣東省與世界連接的供應鏈網絡核心。

這個大型的倡議旨在將珠三角地區的主要城市連在一起,建立一個能夠與其他城市群相比(即大東京灣區、舊金山灣區和紐約灣區等)的新經濟體。然而,大灣區的進一步發展將需要更好推進區內金融、物資和人力資源方面的協調。

數據支持

大灣區十一個城市的總人口接近6700萬,超過世界上最大的都市群 - 東京灣區的4400萬人口。大灣區合計國內生產總值為1.34萬億美元,僅低於紐約灣區的1.7萬億美元和東京灣區的 1.78萬億美元。

2016 年,香港的生產總值是3,190億美元,仍然是大灣區內的最大經濟體。不過在可預見的將來,香港的領先地位將很可能被廣州(2850億美元)和深圳(2830億美元)所取代。

領導層支持

大灣區的概念可追溯到2011年,當時香港、澳門、深圳、東莞、廣州、珠海和中山的官員共同編寫了一份題為《珠江口灣區行動計劃》的研究報告。 而在中國南方建立一個城市群的構想亦在 2016 年 3 月通過的"十三五規劃"(2016-2020年)中得到進一步確認。其後,李克強總理在2017年3月的年度政府工作報告中也宣佈,中國政府正在推進落實這一規劃。

2017年7月,中國最高經濟決策機構 -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改委)與廣東、香港和澳門政府簽署了大灣區的框架協議。大灣區的主要目標之一是提高區內合作,這包括確定大灣區內各個城市的核心競爭優勢,並探索相互之間的互補合作模式。可行方法包括發揮香港在金融和專業服務業等強項、深圳的高科技製造和創新能力,以及東莞和廣州的製造實力等優勢。

在中國境內,大灣區有可能拓展到珠江三角洲以外,擴大到毗鄰的福建、江西、湖南、廣西、海南、貴州和雲南等省。而在中國境外,它目標可瞄準東南亞和南亞市場。該地區的發展也可進一步推進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一帶一路"是一個意義深遠的戰略,旨在將絲綢之路經濟帶(中亞到歐洲)和海上絲綢之路(南亞到非洲和中東)連系在一起。

大灣區內各個城市可提供廣泛的技能和服務,它們應按照各自的相對優勢進行發展。較有可能出現的情況是在深圳、香港或廣州進行研發活動,然後在東莞和珠三角其他城市進行製造。企業可以利用香港"一國兩制"的優勢,既是中國的一部分,又擁有自己的法律和金融制度。企業也可以利用香港作為中國與世界來往的大門,發揮其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以進行融資、資產和風險管理、公司財務、保險和再保險,以及離岸人民幣等業務。

此外,大灣區也擁有世界上一些最有效的供應鏈,以及大量英語和中文流利的人才。

下一步行動

促進資本、人才、商品和服務的跨邊界流動,將會對大灣區的成功發展甚為重要。大灣區的城市屬於不同的海關轄區,也有不同的法律和行政制度,因此跨邊界流動的改善將依靠地方機構之間的合作和努力。

區內地方政府最迫切要解決的問題,在於廣泛議題上加強合作。這包括經濟政策、環境和運輸問題以及監管協調。事實證明,地方官員都在尋找在這些領域取得進展的方法。例如。2015年在廣州南沙新區(60平方公里)、深圳的前海和蛇口地區(28平方公里),以及珠海橫琴(28平方公里)設立的廣東自貿區就是例子之一。

隨後,香港與深圳於 2017年1月簽署共同開發落馬洲河套地區協議,將接鄰兩市邊界處的一塊土,打造成創新科技園。此外,港珠澳大橋及高鐵的建成,將進一步改善大灣區在陸路上的連通性,促使大灣區城市間進行更多的合作。這些項目加上許多其他的舉措,將使大灣區在中國經濟進一步開放方面發揮關鍵性作用。

結論

大灣區的發展對香港來說是一項主要優先工程。為了充分利用這一規劃所提供的機遇,香港必須把工作重點放在三個方面。第一,最具競爭優勢的行業,即國際金融、航運與物流、離岸人民幣交易和爭議調解。第二,在"一國兩制"之下衍生的獨特性質,特別是香港的法治精神。第三,鄰近大灣區製造基地,以及與世界各地聯通起來的能力。

發展大灣區的關鍵在於找出可統一和優化該區城市經濟的合作模式。由於區內城市受不同海關、法律和行政制度規管,跨境流動的改善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機構之間加強合作及協調。一旦成功,該區將能夠實現完善的──最好是無縫的──資本、人員、商品和服務跨境流動。

近幾十年來,大灣區城市各自發展自己的獨特長處、經濟結構和需求。為協助企業瞭解這些情況,香港政府應設立一個大灣區辦事處去提出建議、制定策略和政策方向。大灣區辦事處將負責厘清香港在該區發展和經濟增長方面的潛在參與作用,並與區內政府進行協調,及向公眾發佈官方的有關大灣區信息。

香港應制定一個整體發展戰略,以制定一個全面的策略為目標,旨在深化與深圳和大灣區其他城市的區域合作。為加強大灣區內外的資本流動,香港應利用其既定的金融基礎設施,促進人民幣國際化,擴大各種跨境股票和債券交易計劃,並納入"商品通",以加強其作為地區資產管理中心的地位。

政府應利用落馬洲河套區來測試一系列試點計劃,例如為大灣區居民提供特別工作簽證,也讓來自香港和大陸的研究資金,可以為在河套區所設立的研究機構使用。

隨著港珠澳大橋和高鐵即將落成,大灣區政府之間也應探索如何就區內客、貨運等範疇加強合作。大灣區合作亦可望能夠幫助香港解決近年來在一些領域遇到的瓶頸問題。這包括廢物管理、住房、教育和年輕人的機會,以及老齡護理。作為亞洲最具活力的經濟區域,大灣區將成為未來幾年中國大陸的一個重要增長動力。然而,該發展的成功將有賴各方的合作及協調。

原文刊載於2017年9月,請按此閱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