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供應鏈轉移與粵港產業發展關係(總結及建議)

全球供應鏈轉移無疑大力推動亞洲工業成長,在區域分工逐漸發展下,亞洲地區的本地和外資企業,包括中國及東盟各地的供應商和生產商不斷加強合作,以致區內產業之間逐漸建立緊密的上游、下游業務協作關係,不同地區的生產基地互相輸送種類繁多的原材料和工業物料以支援彼此的生產活動,刺激亞洲地區內部貿易快速擴張。

Untitled3.jpg

眾多亞洲經濟體當中,日、韓等先進國家目前主要集中前端科技研發、產品設計和高端生產,並且把大部分較低增值生產活動遷離本國。另一方面,全球最大的生產者中國,一方面已建立成熟的供應鏈體系,加上高效的物流和配套服務,正逐步由勞動力密集的加工生產,朝高增值產業方向發展。至於亞洲其他低成本地區亦相繼加快開放步伐,希望進一步吸引外商投資、承接轉移生產,逐步建立現代化工業體系以推動經濟發展。

不過,亞洲地區近年受全球市場放緩影響,區內企業須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而中國內地更受到勞動力短缺和生產成本上漲等問題困擾,有關發展促使有關企業積極提升競爭力,及進一步發展國際業務以拓闊市場空間,同時放眼亞洲及其他地方,通過重整區域業務布局,包括轉移部分生產和採購活動,希望進一步連結亞洲供應鏈,更好利用內地和海外資源配合轉型升級,並滿足國際市場不斷轉變的需求。

以出口為主的廣東省,及在珠三角擁有大量直接投資的香港廠商,正加強發展高技術和高增值業務,及利用自動化提升生產技術,而部分則聚焦發展品牌,希望提升有關業務的增加值。在考慮把部分生產轉移到較低成本的內地和海外地區時,除直接投資設立廠房外,一些企業更計劃與當地生產企業訂立採購安排,採購各類低成本而具競爭力的零部件支援他們在珠三角較高端的生產;同時,他們亦從珠三角輸出工業物料,用以支援在其他地方的本地和外資企業夥伴,及他們從珠三角轉移過去的生產活動,務求把不同地區的上游、下游廠商與珠三角供應鏈連接。企業的業務發展策略是以整體成本效益為主導,而不是片面考慮單一因素。

因應有關發展,粵港兩地可加強合作,包括通過以下的建議領域,促進兩地企業更有效利用內部和合作夥伴資源進一步提升競爭力,以便更有效回應外部投資環境轉變帶來的挑戰,同時善加利用例如「一帶一路」等相關機遇,以促進兩地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 提升自動化升級產業

粵港企業正加緊投資自動化生產,部分更應用機械人設備從事高精密度製造,同時提高生產效率,希望轉向發展較高增值的生產業務。事實上,不少提供機械人技術解決方案的供應商紛紛落戶珠三角,在深圳、東莞等地提供服務;而香港部分業者,包括香港科技園等,亦聚焦開發機械手末端工具(robotic end-of-arm tooling)之類的相關技術應用[1],均有助粵港企業提升自動化水平。

除了增添自動化設備,有關業者亦須從整套生產系統著手,優化生產流程之餘,同時配合外部資源布局生產業務,包括與本地或海外的上游和下游夥伴合作,以提升整體的生產和營運效率。但內地目前缺乏標準的解決方案,特別是缺少發展智能生產系統相關的技術標準,以致有關自動化、包括機械人生產設備欠缺智能發展元素,長遠而言未必足以協助有關企業朝更高端產業發展。而提高產業效率正是《中國製造2025》主張大力發展智能製造產能的主要目標之一。

為此,粵港兩地可協助企業放眼國際,引進歐美等先進國家開發的技術標準和解決方案。例如德國提出的「工業4.0」(Industrie 4.0)策略[2],聚焦發展智能製造技術,希望通過物聯網 (Internet of Things ) 及務聯網(Internet of Services)等應用打造智能工廠,改進製造、工程、物料運用及供應鏈等工業生產流程,最終進一步升級產業。而香港是內地企業尋找外國合作夥伴的首選平台,並擁有強大的科技產業及有利的營商環境,包括良好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可以幫助企業從外地引進先進的智能製造技術和解決方案。兩地政府可促進業界有關的技術交流,共同協助粵港企業提升生產技術轉型升級。

  • 推進科技合作

粵港企業亦積極制訂不同的業務發展策略以提升競爭力。事實上,除轉型拓展上游或下游業務,和發展自家品牌外,不少廠商其實更希望從本業出發提升實力,加大科技研發及創新力度,發展較高增值、高技術產品。廠商除可保持原有的生產營運,和以科技實力保證其業務可持續發展外,亦可同時減低因從事不相熟的業務而帶來的投資風險。

珠三角目前已擁有不少科技人才,香港又是廣東企業發展國際業務、尋找外國科技合作夥伴的橋頭堡,所以兩地可進一步合作利用香港和珠三角的人才推進科研活動,同時通過香港引進更多外國技術,幫助企業提升科研及產品設計能力。特別在部分科技領域,例如下一代互聯網發展、智能家居應用等,內地目前仍缺乏部分通用技術標準和用者經驗,使有關研發及技術應用受到制約。而香港科技業者熟悉外國先進科技發展,又善於使用根據國際標準/框架開發的技術,可幫助粵港企業發展有關科技。

除利用現有的科技交流平台,粵港兩地更可考慮利用例如正在落馬洲河套地區、香港與深圳共同發展的「港深創新及科技園」等平台,通過吸引港深兩地及其他國內、外頂尖企業、研發機構和高等院校進駐,發展成為深港兩地重點創科研究合作基地。粵港兩地一方面可利用有關平台聚焦前端的科技研發活動,亦可幫助粵港企業應用內地和外國的科研成果,並為有關項目進行商業化,捕捉內地和國際市場商機。

  • 完善區域物流網絡

因應全球化快速發展,粵港企業同時加強連結正在亞洲日漸發展的供應鏈,以支援他們在珠三角較高端的生產業務,包括轉移部份生產和採購活動往較低成本地區,所以亟需利用高效的運輸物流服務,幫助他們運送廣泛的工業物料往來珠三角與其他亞洲生產基地,迎合企業對全球及區域供應鏈管理方面,需要快速回應國際市場需求的高效運作生產模式下,嚴格的物流配送要求。

海外低成本地區大多缺乏生產關鍵和其他工業物料、零部件等,並且缺少技術工人、技術員、工程師等人才。無論企業計劃在海外投資設廠生產,還是前往當地採購各種生產物料或製成品,均可能需要兼顧有關地區的物料供應和技術支援等事宜。

香港擁有廣泛的國際物流和運輸網絡,能有效聯繫廣東省、東南亞以至其他「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其他海外重要生產基地,有助企業利用珠三角生產的物料支援海外業務。香港的科技應用和生產技術人才濟濟,可隨時為有關企業的海外生產和採購活動提供有效的技術支援。在這背景下,若果粵港雙方能協力加強相關貨物流通及交通聯繫,進一步提供例如貨物進出境的海關、商檢等便利措施,可幫助粵港企業整合珠三角和海外資源,完善他們的區域生產和採購等業務布局。

  • 攜手「走出去」發掘「一帶一路」商機

另一方面,香港與廣東企業亦可考慮一同「走出去」,前往包括「一帶一路」的海外市場發掘商機。華南企業希望利用「一帶一路」機遇轉型升級,特別是前往東南亞等沿線國家,拓展銷售、投資設廠和採購等業務。所以,兩地企業可共商合作,利用協同效應共同發掘「一帶一路」商機。

上文(第4.4節)的調查結果亦顯示,表示會考慮發掘「一帶一路」商機的華南企業當中,55%希望獲得市場營銷策略服務供開發新業務、新市場,其次38%表示希望參加與海外、「一帶一路」市場對接的市場推廣活動。此外,32%希望尋找產品開發及設計服務,而28%則尋求品牌設計及推廣策略服務。

為發掘有關機遇,60%的企業表示會首先在內地尋找有關服務。除此以外,也不少企業表示會前往其他地方尋求各種專業服務,而香港是最多企業表示最有興趣前往的地點,佔會考慮發掘「一帶一路」商機企業的一半。事實上,香港是內地、包括廣東省企業對外投資、開發國際市場的境外首選平台,所以,粵港兩地應鼓勵更多企業通過香港,利用本港不同的專業服務,整合珠三角和海外資源增強競爭力,發掘「一帶一路」和海外市場商機。(請參閱香港貿發局研究報告:中國企業發掘「一帶一路」商機:華南地區問卷調查結果。)

  • 利用專業服務控制風險

粵港企業「走出去」連結亞洲以至其他「一帶一路」供應鏈,無論是直接前往當地投資設廠生產,還是轉移採購活動往東南亞或其他地區,須要審視當地的營商環境、供應鏈的穩定性、交通物流狀況,以及相關的法律法規和稅務要求等,詳細評估並防範有關投資或業務風險,以確保業務布局能符合預期效果。

「走出去」企業亦須對整個業務前景作專業評估,包括審視相關安排是否可支援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對現存的供應鏈夥伴、內地和海外客戶關係的影響,及在中期而言有關優勢會否因終端市場的政府政策轉變而消失,包括外國的貿易壁壘和優惠等發展(例如反傾銷稅和GSP關稅優惠)。

香港具有資訊流通優勢,市場、法律、會計和其他專業服務一應俱全,並且熟悉內地及海外營商環境,擁有廣泛的國際網絡,能有效為企業發展作合適的策略建議。粵港除了可通過網上或其他服務平台為兩地企業提供更多資訊外,亦可考慮舉辦更多商貿活動,幫助企業瞭解及利用專業服務,以更好籌劃未來業務發展提升競爭力。

更多詳情,請參閱:

全球供應鏈轉移與粵港產業發展關係(概要)

全球生產格局改變促進亞洲供應鏈茁壯成長

轉變中的亞洲紡織品及成衣業供應鏈

亞洲電子產業供應鏈快速成長

「中國製造」角色蛻變

粵港企業整合區域業務策略

 


[1] 更多詳情,請參閱香港貿發局研究報告:「走出去」發掘「一帶一路」商機(專家意見六):科技產業的新舞台

[2] 更多有關《中國製造2025》及德國「工業4.0」詳情,請參閱香港貿發局研究報告:中國「十三五」規劃:《中國製造2025》與「工業4.0」的合作機遇

 

資料提供 圖片:趙永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