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供应链转移与粤港产业发展关系(概要)

亚洲工业发展面貌正经历新一轮改变。自上世纪末先进国家大规模把生产活动转移往低成本地区,亚洲的工业生产活动大幅增加,特别是中国目前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生产国。不过,中国内地的投资环境近年亦开始转变,劳动力及生产成本上涨等问题正促使一些外资和本地企业调整业务策略,他们一方面转移部分生产往其它亚洲地区,同时升级内地业务,以提升竞争力。

粤港企业重整业务布局

在广东省从事生产及贸易的粤港企业,其实在多年前已开始采取不同策略应对珠三角投资环境转变,包括转移部分生产和采购活动往中国内地其它较低成本地区,少部分则选择同时前往东南亚等属于「一带一路」的地区设厂生产,或在当地采购各种商品和原材料,希望利用外部资源降低成本。不过,随着近年全球和内地市场增长放缓,以及来自其它低成本地区的竞争日益激烈,粤港企业更进一步在控制成本以外制订策略转型升级,从劳动力密集转往高增值业务方向发展,希望在中、长期而言达到业务可持续发展目的。

相片﹕粤港两地可加强合作协助产业进一步升级(一)。
粤港两地可加强合作协助产业进一步升级(一)。
相片﹕粤港两地可加强合作协助产业进一步升级(一)。
粤港两地可加强合作协助产业进一步升级(一)。
相片﹕粤港两地可加强合作协助产业进一步升级(二)。
粤港两地可加强合作协助产业进一步升级(二)。
相片﹕粤港两地可加强合作协助产业进一步升级(二)。
粤港两地可加强合作协助产业进一步升级(二)。

当中不少企业积极投资自动化生产,一方面缓劳动力短缺问题,同时因应国际市场需求日趋严格,希望通过自动化设备生产更高质量和更高精密度的产品在市场竞争。一些企业则加强投资科技研发,争取发展高技术业务,也有部分选择开发自家品牌以提升产品价值。随着全球化步伐加速,不同产业之间的分工日益精细,以致全球供应链发展转趋复杂,粤港企业亦因应不断转变的外部环境调整策略,务求达到更理想的转型升级效果。

中国/亚洲供应链日渐发展

珠三角拥有成熟的供应链体系和丰富的生产性支援服务,大部分海外地区难以相比。因此,粤港企业在规划未来业务时,大多继续选择在珠三角及广东省和邻近地区,保留甚至进一步发展较高增值和较高技术的生产业务。与此同时,随着亚洲其它低成本地区的工业活动日渐增加,中国与亚洲、包括东盟等地已逐渐建立紧密的供应链关系,为粤港企业提供更为广阔的市场和采购空间。

目前不少企业从珠三角及中国其它地区运送大量工业物料,前往亚洲及其它「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支援当地的工业生产,部分更向这些低成本地区转移生产和进行采购活动。有关企业在这些地区生产或采购的产品一方面会销往先进国家,同时会把相关的工业物料、零部件等运返珠三角等地以支援内地较高端的生产活动。随着亚洲地区分工日渐明显,中国和亚洲不同地区的上、下游供应商和生产商之间的贸易关系日趋密切,也刺激亚洲地区内部贸易快速扩张。

相片﹕中国与亚洲供应链日渐发展(一)。
中国与亚洲供应链日渐发展(一)。
相片﹕中国与亚洲供应链日渐发展(一)。
中国与亚洲供应链日渐发展(一)。
相片﹕中国与亚洲供应链日渐发展(二)。
中国与亚洲供应链日渐发展(二)。
相片﹕中国与亚洲供应链日渐发展(二)。
中国与亚洲供应链日渐发展(二)。

优化区域业务布局

由于亚洲较低成本地区普遍只拥有基本的生产条件,物流及其它配套服务有待提升,并且缺乏技术人才,所以企业转移生产大多局限较低端的劳动力密集工序,以及产品生命周期较长的轻工产品和零部件。除工资成本外,企业在海外生产亦须顾及运输物流、物料供应和管理等整体成本,加上跨区安排涉及较长的周转时间,需要高效的供应链管理才能配合企业把握多变的国际市场商机。因此企业部署海外生产时,宜从多方面考虑因素出发,例如是否有利开发当地市场。而欧、美及其它出口市场实施的贸易壁垒和关税优惠,亦可以影响相关企业的区域生产和采购布局。

总括而言,在竞争越趋激烈的国际市场,以及全球供应链发展不断演变的情况下,粤港企业已不再是单靠降低直接生产成本,而是积极采用转型升级、提升业务价值策略,同时考虑市场需求及整体成本效益,优化区域业务布局以增强竞争力。

在这背景下,粤港两地可加强合作,制订合适政策促进两地企业进一步发展,例如引导他们聚焦应用智能制造技术以协助产业进一步升级,同时推进两地企业的科技合作、加速科研成果商业化;此外,粤港须进一步完善两地之间的运输物流网络,便利两地企业更有效布局他们的区域业务,并且鼓励企业携手「走出去」发掘「一带一路」商机,利用香港的专业服务制订长远发展策略和控制风险,进一步连结亚洲日渐发展的区域供应链,更好利用不同地区资源开拓内地和国际市场。

按此购买这份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