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
科威特絲綢城(Silk City)的總面積達250平方公里,需時25年興建,全球最高建築物將在城內拔地而起。
科威特絲綢城是「一帶一路」倡議下的大型項目,興建成本達1,300億美元,首期設施已經啟用。其中全長36公里的科威特海灣大橋(Sheikh Jaber Al Ahmed Al Sabah Causeway)於上月通車。大橋造價達36億美元,把科威特首都與該國的北部海岸連接起來,往來兩地車程由之前的3小時縮短至僅30分鐘。
這條全新大橋具有長遠戰略意義,是連接科威特北部與5個鄰近島嶼的主要物流設施。這5個島嶼將會重新規劃,合併為250平方公里的全新城市「絲綢城」。絲綢城是《新科威特2035》(New Kuwait 2035)發展計劃的重大項目。該項計劃旨在推動科威特經濟的多元化發展,擺脫多年來對石油業的依賴,並興建規模龐大的經濟自由區,把阿拉伯海灣與中亞及歐洲連接起來。
自中國與科威特於2014年宣布合作興建絲綢城之後,有關進展一直備受關注。去年7月,兩國結成戰略夥伴,並於5個月後在北京簽署諒解備忘錄。
絲綢城規模龐大,包括在附近布比延島(Al Bubiyan)興建的大穆巴拉克港(Mubarak Al-Kabeer Port)。該港口地處科威特的戰略性位置,建造成本達90億美元,是區內建造費最昂貴的港口之一,預計今年稍後時間建成。該港口遙望伊拉克人口稠密的法奧(Al Faw)半島,鄰近伊拉克的烏姆蓋薩爾港(Um Qasr Port),令伊拉克官員擔心,將有大部分港口業務分流到大穆巴拉克港。
當絲綢城建成後,將設有國際機場、免稅貿易區、奧林匹克標準體育館、住宅區、辦公室、零售商舖及娛樂設施,可容納約700,000人居住。絲綢城的大穆巴拉克塔(Burj Mubarak al-Kabir)高1,000公尺,將超越迪拜的哈里發塔(Burj Khalifa),成為全世界最高的建築物。科威特第一副總理兼國防部長納賽爾(Sheikh Nasser Sabah Al-Ahmad Al-Sabah)期望,絲綢城最終可以吸引約4,500億美元的海外投資。
今年2月,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寧吉喆率領35人的代表團訪問科威特。訪問期間,寧吉喆與科威特政府商討絲綢城的下一階段興建工程,估計成本達860億美元。目前,下一階段工程將以興建機場、鐵路網絡及大穆巴拉克港的貿易區為主。代表團成員包括中國交通設建公司及國家開發銀行的代表,中國的建築公司將會積極參與興建工程。
首階段工程將在絲綢城內興建貨物貿易物流區,以及專門支援中小企的產業中心。當局已制訂招商引資策略,以公私營合作模式為大穆巴拉克港吸引投資。
阿布扎比扎耶德大學助理教授Jonathan Fulton是公認的中國通,也熟悉海灣形勢,認為絲綢城是中國在中東發展鴻圖大計的明顯例子:「絲綢城完全符合『一帶一路』倡議的海上布局。中國已經參與發展阿布扎比的哈里發港(Khalifa Port)、阿曼的杜庫姆港(Duqm Port)、沙特阿拉伯的吉贊港(Jizan Port),還有吉布提(Djibouti)及埃及的塞得港(Port Said)。」
他續稱:「絲綢城將與中巴經濟走廊(China-Pakistan Economic Corridor)的瓜達爾港(Gwadar Port)結成緊密的夥伴關係,從而強化大穆巴拉克港與歐亞其他地區的整合,連接陸上的『絲綢之路經濟帶』。」
特約記者 Geoff de Freitas 科威特城報道
編輯推薦
熱門文章
中埃蘇彝士經貿合作區是兩國雙邊關係發展的里程碑。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上月底會見埃及總統塞西時強調,中國將繼續推動中埃蘇彝士經貿合作區(下稱合作區)的建設。此外,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最近在北京舉行領導人圓桌峰會,會後發表聯合公報,提及該合作區是「一帶一路」倡議建設的「經濟走廊」典範。
事實上,合作區位於開羅以東蘇彝士省的蘇科納區(Ain Sokhna),已成為一個標誌性項目,也是「一帶一路」的成功例子。合作區早在10多年前已經動工,較「一帶一路」倡議正式推出的時間早約4年,由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轄下的中非泰達投資公司牽頭發展。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是一家非常成功的內地經濟區運營商。
迄今為止,合作區吸引近80家企業進駐,投資總額超過10億美元,直接創造3,500多份職位,區內企業也間接創造30,000份職位,絕大部分都是聘請當地工人。中國恒石基業有限公司在埃及設立分公司,專門生產玻璃纖維織物,是目前在合作區設廠的企業之一。其埃及分公司副總裁Wang Shaijian指出,該公司成功在當地創造就業機會。他說:「我們只有25名中國工人,其餘350名員工都是埃及人。」
中非泰達投資公司董事長劉愛民表示,截至2018年年底,合作區的總產值約12億美元,其中向埃及所繳納的稅款達5,600萬美元。
合作區距離開羅約120公里,靠近蘇彝士運河,經蘇科納港處理進出口貨物。目前,中國港灣工程公司正為蘇科納港進行升級工程,興建一座全新碼頭,預計於2019年第四季啟用。從2017年到2018年,蘇科納港的貨櫃業務增長10%,散裝貨業務則增加30%至40%。
合作區第二期工程已於2016年1月展開,佔地6平方公里,其中兩平方公里的基建設施已於2018年完成。劉愛民表示,已有8家龍頭企業與合作區簽約,投資總額達2億美元。中國摩托車巨擘大運集團是投資者之一,將於今年在區內正式營運。
大型玻璃纖維生產商中國巨石集團是早期在合作區營運的重要投資者之一,投資總額約6億美元。該公司是非洲唯一的玻璃纖維生產基地,於2017年通過出口玻璃纖維為埃及賺取1.8億美元,並為當地上下游產業創造580多萬美元的貿易額。
去年,巨石集團在合作區的新生產基地開始投產,每年可生產200,000公噸玻璃纖維,使埃及成為世界第三大玻璃纖維生產國。該公司也為埃及人創造2,000多個就業職位,過去4年向該國繳納稅款約1,680萬美元,而所繳關稅更較這個款額高逾一倍。
合作區另一個成功項目是泰達樂趣谷遊樂園(TEDA Fun Valley)。遊樂園的興建成本估計為560萬美元,已於2015年4月開幕,旨在向合作區工作的家庭提供娛樂。不過,遊樂園其後成為本土和國際遊客的旅遊熱點,每年吸引成千上萬旅客入場。旅遊業對交通、住宿和餐飲服務需求殷切,為當地企業提供更多商機。
特約記者 Marilyn Balcita 開羅報道
編輯推薦
熱門文章
中國加大對伊拉克油氣項目的投資,並預期從伊拉克進口更多石油。
近年來,中國「一帶一路」對伊拉克石油及天然氣業進行大量投資,帶動該業走向興旺,而這個趨勢短期內沒有退減跡象。今年2月,中國石油工程建設公司便與伊拉克的巴士拉天然氣公司(Basra Gas Company)簽署一份總值2.8億美元合約,承諾在伊拉克南部的巴士拉省興建一所液化天然氣廠。
中國石油工程建設公司是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下稱中石油集團)的附屬公司。巴士拉天然氣公司是一家25年前成立的合營企業,市值170億美元,專門開發伊拉克的天然氣,最大股東是伊拉克的南方天然氣公司(South Gas Company),佔51%股權,其他股東有荷蘭皇家殼牌(Royal Dutch Shell)(佔44%)及三菱商事(Mitsubishi Corp)(佔5%)。
巴士拉天然氣公司各合營夥伴早前決定提升該公司的產能40%,之後向中國石油工程建設公司批出上述液化天然氣廠項目合約。新項目主要從魯邁拉(Rumaila)、西古爾納1號(West Qurna 1)及祖拜爾(Zubair)等3個大型油田收集燃除天然氣,並把燃除天然氣轉化為乾氣及液化天然氣,分別用作發電及供應本土和出口市場。該液化天然氣項目的興建工程預期於明年年底完成。
該項目的核心工程是在Ar Ratawi興建一所液化天然氣加工廠。加工廠全面投產後將有兩條生產線,每日產能各為2億立方英尺,有助巴士拉天然氣公司提升產量,於2021底達每日14億立方英尺。此外,該公司已翻新及擴建在巴士拉省烏姆蓋薩爾(Um Qasr)港的天然氣倉庫及海運碼頭,增加生產利潤更高的冷凍液化天然氣以供出口。
伊拉克殼牌(Shell)的副總裁Marcus Antonini評論上述發展項目的重要性:「近期,巴士拉天然氣公司的產能達到新高,超過10億立方英尺,我們深感欣喜。事實上,這個增長里程碑得以建立,全賴我們建設一個領先同業並甚具競爭力的大型項目,以減少巴士拉3個油田的天然氣燃除,從而增加乾氣供應及液化天然氣的出口量。
「這個項目在就業、環境和能源供應安全等方面將為巴士拉地區帶來重大而廣泛的社會效益。」
所謂天然氣燃除,即是把油井中的多餘天然氣燃燒,這種做法相信是令伊拉克天然資源大量浪費的原因之一。該國政府計劃於2021年前禁止天然氣燃除。一般相信,燃除令伊拉克每年損失近25億美元。根據世界銀行的資料,這些燃除天然氣若能收集及利用,應可滿足伊拉克國內對天然氣發電的大部分需求。
燃除也會嚴重破壞當地環境,釋出大量大氣污染物,大幅增加溫室氣體排放。中國石油工程建設公司的新設施可以防止須燃除的氣體向環境釋出,有助解決燃除所產生的問題。
過去數年,中國對伊拉克石油及天然氣業的投資大增,原因是美國重推制裁政策,限制了伊拉克的對外貿易選擇。目前為止,中石油集團已投資於艾哈代布(Ahdab)、哈爾法亞(Halfaya)及魯邁拉等油田。其中,魯邁拉油田是伊拉克最大油田,全球排名第六,估計石油儲量達170億桶。此外,中石油集團也通過附屬公司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持有西古爾納1號油田的股權。
另一方面,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持有米桑(Maysan)油田的股份。中國石化集團則通過附屬公司瑞士石油公司(Addax Petroleum)持有位於伊拉克庫德斯坦的Taq Taq油田的股權。此外,國營企業中國振華石油去年夥拍洲際油氣股份有限公司及聯合能源集團等兩家中國民營企業與伊拉克政府達成油田開發協議。
鑒於上述種種發展,伊拉克對中國的石油出口預期在不久將來會大幅增加。伊拉克國營石油營銷公司SOMO的總裁Alaa Al-Yasiri表示,今年,該國對中國的原油供應目標較2018年增加約60%,預料可以延續供應量穩步增長的趨勢。2018年首9個月,中國的伊拉克原油日均進口量增至86.3萬桶,按年增長15%。
SOMO將與振華石油在天津成立合資公司,從事石油貿易,增加對中國的石油出口。Al-Yasiri評估該合資公司的規模時表示,該公司計劃通過多間獨立營運的小型煉油廠以及多家大型石化煉油廠出口石油,每日出口約16萬桶石油。
特約記者 Geoff de Freitas 巴格達報道
編輯推薦
熱門文章
歐洲及中東企業承諾,將大力支持由中國援建的杜庫姆(Duqm)經濟特區。
阿曼的杜庫姆經濟特區獲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支持,於過去數月迎來新景象,區內大興土木,欣欣向榮。
杜庫姆經濟特區於2011年開始規劃,位於中部省東南部的沙漠地帶,佔地逾2,000平方公里,海岸線長達80公里,是中東及北非地區規模最大的經濟特區。該經濟特區的名稱取自阿曼首都馬斯喀特以南約550公里的一條荒廢小漁村。目前,杜庫姆港在中國資金的援助下正改建為一個區域工業中心,據稱是阿曼政府經濟多元化計劃的核心項目,藉此擺脫對石油及天然氣的倚賴。
根據2016年5月簽署的合作協定,中國寧夏回族自治區萬方中國的附屬公司阿曼萬方現正興建一個面積達12.72平方公里的產業園,估計成本為97億美元。杜庫姆經濟特區管委會首席執行官李志堅強調產業園的重要性:「中國-阿曼(杜庫姆)產業園是杜庫姆經濟特區最重要的外資合作項目,阿曼政府及國民對此都寄予厚望。」
該項目是單一國家對阿曼的最大規模產業園投資,也是中國對阿拉伯國家最大型的同類投資,供水、供電及道路等基建設施已開始動工興建。產業園以九大產業的企業為招商引資目標,包括石化、建材及電子商貿。整個產業園分為3個區域,即重工業、輕工業及5星級酒店度假村。
負責產業園建設營運的萬方投資公司總經理沙彥聚表示,來自河北省、遼寧省及寧夏自治區的10家中國企業已承諾在產業園建設新生產設施,並已就海水化淡、發電、化學品生產及汽車裝配等多個投資項目簽署協議,預期投資額逾32億美元。
整體而言,這項合作計劃反映中國與阿曼的關係日益穩固。截至2016年底,中國在阿曼的投資額約20億美元,雙邊貿易額估計約172億美元。同年,阿曼對中國出口共2.37億桶石油,佔中國進口石油總量10%。目前,中國是阿曼石油的最大進口國,佔阿曼石油出口77%。
杜庫姆經濟特區大規模升級工程所需資金主要來自中國投資者及以北京為總部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所提供的貸款。目前,杜庫姆市及市內港口設有多家5星級酒店,還有一個最近啟用的機場及全新的公路網絡,預期到2020年當地將增加100,000名居民,屆時總人口將達250,000人。
雖然地緣政局仍未明朗,但該經濟特區已吸引大批來自不同領域的外國資金。
阿拉伯石油投資公司(Arab Petroleum Investments Corporation,簡稱Apicorp)是由阿拉伯石油輸出國組織(OAPEC)擁有的多邊貸款機構,於2018年最後數周向杜庫姆煉油廠(Duqm Oil Refinery)批出1億美元的建廠經費。這家煉油廠是阿曼與科威特的合資項目。此外,杜庫姆經濟特區與迪拜的Bin Zayed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Group簽署總值9,900萬美元的諒解備忘錄,合作發展一個商業、旅遊、教育及康樂綜合項目。另一方面,Al Shomookh Mining Industries也與印度的Anil Budar Group簽署諒解備忘錄,涉及在杜庫姆興建一座氫氧化鈣廠房,成本約2.47億美元。
由法國CMA CGM、EDF Renewables、FIVES及SUEZ等4家大型企業組成的一個財團,近期到訪阿曼評估投資機會。之後,殼牌阿曼(Shell Oman)宣布,將在杜庫姆興建全新的燃油倉儲設施。
沙特阿拉伯也通過沙特發展基金(Saudi Fund for Development)投資2.1億美元,鋪設道路連接杜庫姆工業區,並興建一個全新漁港。伊朗是阿曼迅速冒起的貿易夥伴,現時也積極向阿曼投資。2017至18年期間,伊朗對阿曼的出口增加24.46%,總值約5.21億美元。
特約記者 Geoff de Freitas 馬斯喀特報道
編輯推薦
熱門文章
沙特阿拉伯是中東最大的經濟體,不過也是世界上最不為人理解的國家之一。該國以天然資源豐富著稱,經濟長期依賴石油業。2017年,石油佔沙特阿拉伯出口收入逾70%,佔國內生產總值(GDP)40%左右。鑒於全球能源市場波動及人口結構轉變,這個坐擁大量石油的保守國家也致力提升形象,展現開放門戶的新姿態,同時推動經濟多元發展,降低對石油的依賴。
改革的需要
在2003年至2013年的10年間,世界市場經歷了石油狂潮,原油價格飆升至接近原來4倍。沙特阿拉伯是全球最大的石油出口國,政府收入約90%來自石油,因此迅即感受到油價變動帶來的效應。在石油狂潮推動下,沙特的經濟規模排名從2003年全球第27位上升到2014年的第19位。然而到2014年下半年,石油價格掉頭下挫,由於沙特經濟嚴重依賴石油收入,政府預算頓時從盈餘轉為赤字。這個轉捩點促使沙特重新思考未來的發展方向。
石油價格下跌導致的財政壓力,促使沙特政府達成政治共識,推行改革。薩勒曼國王(King Salman)於2015年1月登基後不久即重組政府機構,藉此簡化政策制訂過程,又任命其信任的年輕官員領導落實施政綱領。2016年初,沙特王儲穆罕默德.本.薩勒曼(Mohammed bin Salman,常被稱作MBS)公布雄心勃勃的《2030年願景》(Vision 2030),在該國推行經濟和社會改革。
發展宏圖:《2030年願景》
《2030年願景》基本上是個經濟藍圖,目標是降低沙特對石油的依賴,推動國家經濟轉型,成為一個由私營機構主導、自我維持的經濟體。根據該規劃,沙特希望進一步鞏固其作為阿拉伯與伊斯蘭世界核心的地位,並銳意發展成投資強國,以及連接非洲、亞洲和歐洲的貿易樞紐。《2030年願景》圍繞社會、經濟和政治這三大主題構建,各有具體目標,詳情請按此處查閱。
2030年願景 — 主要目標 | ||
主題一:社會欣欣向榮 | 主題二:經濟繁榮興旺 | 主題三:國家富強昌盛 |
|
|
|
資料來源:沙特阿拉伯經濟和發展事務委員會《2030年願景》
《2030年願景》除了為政府和私營機構制訂目標外,也訂立多個優先發展重點,包括實現國家經濟多元化、讓私營機構在經濟上發揮更大作用,以及為政府開拓其他收入來源。投資者和企業若瞭解該國的整體發展重點和預期實現的經濟目標,便能做好具針對性的準備工作,把握隨之冒起的行業和市場機遇。
伊斯蘭教的心臟地帶
沙特阿拉伯是伊斯蘭教的發源地,超過95%的人口是穆斯林,在促進全球伊斯蘭統一和團結的事業中發揮領導作用。該國歷史遺跡甚多,是伊斯蘭教兩大聖寺—麥加(Mecca)的大清真寺和麥地那(Medina)的先知清真寺所在地。沙特多年來一直虔誠擁護國教,例如每年撥出專款,悉心維護和擴建上述聖地。該國也是穆斯林世界聯盟(Muslim World League)和伊斯蘭合作組織(Organisation of the Islamic Cooperation)總部的所在地,兩者都以維護伊斯蘭利益為宗旨。
沙特阿拉伯嚴格執行伊斯蘭律法(也稱為沙里亞法),政府可頒布不違反伊斯蘭律法既定原則的法規。除伊斯蘭教外,當局仍然禁止任何形式的公開宗教崇拜。不過,隨著新統治者承諾在該國奉行較溫和的伊斯蘭教,當地正向宗教自由邁開小步。現在,沙特街頭已不見宗教警察,在允許私人崇拜和保護少數宗教權利方面也取得進展。
「穆斯林目的地」(Destination for Muslims)倡議是《2030年願景》的一部分。該倡議以副朝(Umrah)和朝覲(Hajj)者[1]、穆斯林遊客和商務人士為對象,鼓勵他們到訪沙特阿拉伯,欣賞當地文化遺產、觀光旅遊,以及參加展覽和會議等。2018年,共有200多萬來自世界各地的朝聖者聚集在麥加朝覲。朝覲是伊斯蘭教一年一度的朝聖活動,日期按伊斯蘭曆法而定。
外交政策重心移向亞洲
沙特阿拉伯與美國的盟友關係建基於兩國數十年來的安全合作,以及美國對沙特石油工業擁有的重大利益之上。自90年代末以來,該國一直是獲美國售武最多的國家。雖然兩國有密切的合作和商業關係,不過美國對中東及北非地區的承擔似乎正在減弱,具體例證包括從敘利亞撤軍,以及大幅減少駐阿富汗美軍等。
隨著地緣政治的結構性轉變持續,沙特阿拉伯正加強與亞洲經濟體的外交關係。今年2月底,沙特王儲穆罕默德首次到巴基斯坦、印度和中國進行國事訪問,旨在建立更緊密關係,創造經濟合作機會。事實上,沙特阿拉伯已表明很有興趣參與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穆罕默德訪華期間,兩國簽署了多份協議,範圍涵蓋投資、能源、航天和科技等領域,包括計劃讓沙特阿拉伯參與中國嫦娥四號登月任務,以及合作製造無人機等。
沙特阿拉伯的主要城市
利雅得(Riyadh)
利雅得位於沙特阿拉伯中部,是該國首都及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有許多政府部門和公共服務機構。利雅得是該國的金融、外交和商業中心,以及中央銀行、國家銀行,以及匯豐控股沙特英國銀行(HSBC SABB)和印度國家銀行等外資銀行的總部集中地。利雅得還有一些輕工業,如化工、食品飲料及包裝材料等。
吉達(Jeddah)
吉達位於沙特阿拉伯西部,是往來紅海貨船的主要貿易港口,更是非洲各國極為重要的貿易樞紐。吉達伊斯蘭港是沙特全國第二大港口,2017年處理超過390萬個標準貨櫃(TEU)。這個港口城市也是主要的重工業製造中心,生產拖拉機和機器、建築材料和機械產品等。
沙特阿拉伯經常面對缺水問題,因此投入大量資金發展海水化淡、配水和污水處理設施。吉達位於紅海沿岸,交通便利,是多家主要海水化淡廠的所在地。
吉達距離聖城麥加不到80公里,因此也是副朝和朝覲者的重要門戶。
達曼(Dammam)
達曼是沙特阿拉伯東部省首府和行政中心。東部省天然資源豐富,是該國大部分石油生產設施的所在地。沙特阿拉伯的國家石油及天然氣公司沙特阿美(ARAMCO)和全球石油化工業領導者沙特基礎工業公司(SABIC)都在該區設有業務。該區還擁有沙特阿拉伯85%以上的基礎工業,其中以達曼和朱拜勒(Jubail)的工業發展最蓬勃。
[1] 副朝(又稱副朝覲,Umrah)是指穆斯林前往麥加,進行伊斯蘭朝聖之旅,可以在一年中任何時間進行。朝覲(Hajj)則須按照伊斯蘭曆法,在指定月份的特定日子內進行,是穆斯林一生應盡一次的義務。
編輯推薦
熱門文章
哈里發港(Khalifa Port)新碼頭啟用,可能是中東新一輪「一帶一路」發展項目的開端。
2018年12月初,中遠海運阿布扎比碼頭(CSP Abu Dhabi Terminal)正式啟用,標誌著「一帶一路」倡議另一重大項目順利建成。這個半自動化的新碼頭是阿聯酋主要海運貨物處理設施——哈里發港的大規模擴建項目,由中遠海運港口與阿布扎比港務局共同發展。中遠海運港口是以上海為總部的中國遠洋海運集團屬下的港口營運商。
2015年,中方與阿布扎比港務局簽訂一項為期35年的協議。按照協議,新碼頭將由中遠海運港口營運。據估計,中方已斥資約3億美元用於碼頭建設,另外投資1.3億美元興建相連的貨櫃(集裝箱)貨運站。
該碼頭順利建成,除在策略和物流上意義重大外,還為中國與阿聯酋在「一帶一路」總體框架下進一步合作鋪平道路。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寧吉喆在啟用儀式上致辭,表示新碼頭不僅是「一帶一路」合作的里程碑,也是中國與阿聯酋在各重要領域合作的良好開端。雙方將繼續在其他策略領域合作,共同實現「一帶一路」更廣泛的目標。
阿聯酋國務部長兼阿布扎比港務局主席賈比爾博士(Dr. Sultan Al Jaber)在啟用儀式上致辭時也表示:「與中遠海運港口合作擴建哈里發港,不僅可以加強阿聯酋作為東西方主要貿易通道的作用,也能促進阿聯酋經濟多元化,有助實現『一帶一路』倡議提出的促進全球互聯互通的目標。」
從經濟角度看,兩國可因港口擴建而受惠,因此對前景相當樂觀。新設施是一個半自動化深水貨櫃碼頭,設計年吞吐量250萬個標準貨櫃(TEU),水深達16.5公尺,可供載貨量超過兩萬TEU的超級貨櫃船靠泊。
另外,新的貨櫃貨運站總面積達27.5萬平方公尺,提供全部保稅和部分保稅的貨櫃貨運設施。貨運站將經營各種貨櫃拼裝服務,為拆箱貨物提供倉庫,以及加強與哈里發港其他碼頭的連接。
新碼頭除了地理位置優越,處理能力的擴大也來得相當及時,原因是美國不時利用關稅來推動其外交政策,以致受影響國家不得不另覓貿易夥伴,其中包括中東的經濟體。
不過,阿聯酋已是中國在中東的主要貿易夥伴之一。2017年,兩國雙邊貿易總額增長15%,其中非石油貿易額超過530億美元,佔阿聯酋對外貿易總額的14.7%。同期,阿聯酋佔中國對中東的出口總額近30%,也佔中東與中國的雙邊貿易總額約22%。預料到2020年,兩國雙邊貿易額將達700億美元。
新碼頭除有助兩國擴大貿易額外,還可承擔現時通過中東和非洲其他地區的大部分區域轉運業務。哈里發港擴建後,將從世界排名第89位的貨櫃港躍升至前25名內。該港已計劃把年吞吐量提高到910萬TEU,預料未來5年,其排名將會進一步上升。
新碼頭還有助毗鄰的阿布扎比哈里發工業區(Khalifa Industrial Zone Abu Dhabi,簡稱KIZAD)吸引更多全球投資。KIZAD面積超過410平方公里,是區內最大的工業、製造和物流中心以及自由貿易區,擁有超過200個租戶,已吸引177億美元的投資。
此外,19家中國公司已在新建立的哈里發港自由貿易區(Khalifa Port Free Trade Zone)簽署土地租賃協議。該自由貿易區於2017年8月正式啟用,由中國江蘇省海外合作投資有限公司發展。
特約記者 Geoff de Freitas 阿布扎比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