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帶一路」國際合作論壇看沿綫資金融通前景

習近平主席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論壇開幕式的演講中從歷史和現實兩個維度出發,概括了「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一帶一路」理念,明確提出把「一帶一路」建成和平之路、繁榮之路、開放之路、創新之路和文明之路。

「一帶一路」作為中國在全球經濟新格侷下制定的頂層倡議,突破了傳統以貿易和投資便利化為主題的區域合作理念和方式,通過為沿綫各國提供共同受益的國際公共產品,為持續低迷的全球經濟增長提供新動力,亦為解決當前全球經濟貿易困境和維護多邊貿易體制主管道地位提供新的思路和中國方案。在「一帶一路」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的五大主線中,資金融通具有系統重要性,建立高效、順暢的資金融通網絡和佈局是把「一帶一路」建成繁榮之路的重要一環。

 

一、資金融通具有系統重要性

在「一帶一路」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的五大主線中,資金融通具有系統重要性,建立高效、順暢的資金融通網路和佈局是把「一帶一路」建成繁榮之路的重要環節。

習主席在講話中指出金融是現代經濟的血液,凸顯金融服務在「一帶一路」中的重要角色。解決融資瓶頸對互聯互通的挑戰,建立穩定、可持續、風險可控的金融保障體系,建設多元化融資體系和多層次資本市場,發展普惠金融,完善金融服務網路。

資金融通與四通(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有千絲萬縷的聯係。

首先,資金融通是實現設施聯通的基礎。「一帶一路」戰略初始階段把設施聯通作爲優先領域,以運輸通道的互聯互通為紐帶,以經濟走廊為依託,率先建立亞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的基本框架。以交通、電力、通信等基礎設施和有利於沿線國家民生改善的專案為重點,開展了一些關鍵的標誌性工程。根據沿線各國的自然資源稟賦和勞動力成本比較優勢,推進國際運輸大通道建設,加快發展高鐵、軌道交通彌補內陸國家經濟地理不足,共同編組陸運、海運、空運和資訊等立體交通大網路,帶動沿線基建投資強勁增長,產生了大量的資金缺口,需要資金融通滿足投資需求。

其次,貿易暢通對資金融通提出更高的要求。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早期收穫推動了資源和能源的開發利用,進一步提升沿綫區域全方位的貿易服務往來,不斷加強區域內的投資和貿易合作。估計未來十年中國與絲路沿線國家的貿易年均增長將超過10%,雙邊貿易額將增加到近3萬億美元,占中國外貿總額比重也將提升到三分之一強。解決投資貿易便利化、消除投資和貿易壁壘,積極同沿線國家和地區共同商建自由貿易區,都離不開資金融通的支持。

第三,資金融通的發展與政策溝通息息相關。「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存在法規政策不相容、地緣政治風險居高不下、文化宗教衝突、恐怖主義等風險因素,加強政策溝通把「一帶一路」建成和平之路的重要保障。加強政府間合作,積極構建多層次政府間宏觀政策溝通交流機制,深化利益融合,促進政治互信,達成合作新共識。商業機構在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中,需要加強溝通磋商,充分發揮多邊、雙邊、區域、次區域的合作機制和平臺作用,尋找更多的利益契合點。

民心相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動力源泉。只有加強人文交流和民間交往,才能通過經濟合作促進沿線共同發展,打造牢固的民意基礎和社會基礎。目前,民心相通在沿線國家表現出較大的差異性,在一些國家的推進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事實上,「一帶一路」所秉持的打造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的理念,體現了「和、敬、親、融」、天下大同等中華文明的核心價值,與亞洲國家「多元一體、和諧共贏」的新地區主義理念相一致,是民心相通的根本所在。

 

二、進一步增強「一帶一路」多元化融資體系的服務能力

為滿足「一帶一路」的融資需求,中國主導成立了亞洲基礎設施開發銀行(亞投行)、絲路基金、金磚國家開發銀行和上合組織開發銀行等主要的資金平臺,以多邊開發機構形式為絲路建設注入大量流動性。此外,多種類型的區域性金融機構陸續加入「一帶一路」資金平臺,進一步提升「一帶一路」資金平臺的代表性。

目前,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已經為「一帶一路」建設參與國的9個專案提供17億美元貸款,「絲路基金」投資達40億美元,中國同中東歐「16+1」金融控股公司正式成立。

新的多邊機構專注於「一帶一路」沿線的基建融資,與亞洲開發銀行、歐洲復興開發銀行、世界銀行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傳統多邊金融機構實現功能互補,正在成為一個新的重要的國際融資及金融服務平臺,為沿線的長遠發展提供資金支援,推動改善區域基礎設施,推進互聯互通。

本次會議決定加大對「一帶一路」建設資金支持,向絲路基金新增資金1000億元人民幣,向中國國家開發銀行、進出口銀行新增3800億元人民幣專項貸款,用於支援「一帶一路」基礎設施建設、產能、金融合作。

「一帶一路」多邊金融機構將同世界銀行及其他多邊開發機構合作支援「一帶一路」專案,同有關各方共同制定「一帶一路」融資指導原則。

亞投行、絲路基金以及各國主權基金等新型多邊開發平臺在不斷加強自身資金實力的同時,也在充分發揮市場引領作用,引導商業性股權投資基金和社會資金共同參與「一帶一路」重點項目建設。

 

三、 運用市場手段,完善「一帶一路」金融大動脈

把「一帶一路」建成創新之路具有多方面的內涵,其中,推進「一帶一路」資金融通模式的創新,完善「一帶一路」金融大動脈,將為中國金融業在絲路沿線建設發揮更大的作用提供廣闊的空間。

中國金融機構為滿足「走出去」企業的金融需求,加快在沿線國家開設分支機搆,提高投資、融資項目的成功率,及時把握其海外並購、資本運作、對外直接投資等業務機遇,提供一站式綜合金融服務解決方案,積累了大量成功的經驗。未來,可以在以下五個方面加以深化。

 

(1)鼓勵金融機構開展人民幣海外基金業務,規模預計約3000億元人民幣。

該措施將進一步完善現有涉及「一帶一路」的金融產品體系,提供新的幣種選擇,以銀團貸款、專案貸款為主體,向沿線國家基建項目提供融資。以基建投資為切入點,實現重點突破,以點帶面,擴展全面發展的空間範疇。

未來相關金融機構將提供更加豐富多樣的「一帶一路」金融服務手段。「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資源豐富,石油、天燃氣儲藏量大,開發價值較高,石油化工、冶金及深加工、採礦、機械製造和電子等產業有廣闊的發展空間。中國已與多個國家簽訂產能合作協定,一大批重點專案紛紛落地,中方設立的各類邊產能合作基金已超過數千億美元,並將派生出眾多金融業務的需求,為融資模式的創新提供有益的補充。

 

(2)引入多種類型的金融機構,打造全新融資模式

充分利用PPP模式及銀團貸款和發行基建債券等方式,創新投資和融資模式,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向絲路沿線國家的各類基建項目提供融資。除了亞投行和絲路基金等多邊機構提供資金以外,「一帶一路」建設仍然存在巨大的資金缺口,為保證資金持續性就必須拓寬金融合作,構建強有力的投融資管道支撐。

 

(3)打造服務「一帶一路」沿線產業園區及經濟走廊的綜合金融服務平臺。

作為推進「一帶一路」的平臺,中國相繼在東盟、中亞、南亞、中東歐和邊境地區共設立了多個產業園區。對於政治環境友好、基礎設施具備一定條件、產業聚集達到一定程度的園區及入園企業,中國銀行業可以以提供授信支援為核心,制定完善的綜合金融服務方案,為其提供不同的金融產品和多樣化的資產配置工具,包括兌換平盤、同業拆借、銀行間債券投資以及日常資金清算中的跨時區服務等多個方面。

 

(4)建立多層次資本市場,發展普惠金融

進一步深化「一帶一路」金融市場體系,吸納沿線成熟的投資專案在國內外金融市場上市,發行基建債券和基金等產品,打造國際化的融資平臺。拓展亞投行、絲路基金與市場化的金融機構合作的可行性,繼續提升綜合營運和融資能力。

近期可以加快推動區域債務工具市場發展,推動亞洲區域債券市場的開放和發展,以完善「一帶一路」資金融通網路體系。通過支援沿線國家政府和信用等級較高的企業以及金融機構在中國境內發行人民幣債券,以及符合條件的中國境內金融機構和企業可以在境外發行人民幣債券和外幣債券,鼓勵在沿線國家使用所籌資金;強化金融市場體系建設,構建具有高效的資源配置能力和良好的風險分散機制的投融資管道,從根本上解決「一帶一路」建設中存在的資金短缺和融資不足問題。

預計未來一個時期,中國將對「一帶一路」建設提供近萬億人民幣的資金支援,並通過同有關各方共同制定「一帶一路」融資指導原則,進一步提升各類機構滿足「一帶一路」融資需求的能力。

 

四、聚焦關鍵貨幣,保持人民幣在全球貨幣體系的穩定地位

「一帶一路」倡議在聚焦關鍵通道、關鍵城市和關鍵專案的同時,在金融層面,也應聚焦關鍵貨幣。加快推動「一帶一路」與人民幣國際化戰略有機融合,進一步提升人民幣的國際化程度,使之成為區域關鍵貨幣,以有效彌補「一帶一路」沿線普遍存在的流動性不足,為絲路沿線各國提供流動性支援。

由於「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資金需求龐大,在「一帶一路」建設中增加人民幣的使用,提供更多人民幣計價和投資工具,可以推動沿線金融市場的發展。2017年一季度中國對外投資額為205.4億美元,同比下降48.8%。其中,中國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43個國家新增非金融類直接投資合計29.5億美元,占同期對外投資總額的14.4%,同比上升5.4個百分點;在「一帶一路」沿線的61個國家新簽對外承包工程項目合同952份,完成營業額143.9億美元,占總額近「半壁江山」。顯然,中國資本大量湧入「一帶一路」沿線,為推動人民幣在當地市場使用提供了難得的契機。目前,人民幣主要用於基建項目貸款以及清算、結算等服務。預計隨著沿線經濟增長及財富積累,各類機構、企業和個人持有多元化人民幣資產並進行人民幣資產管理的需求將陸續湧現,對人民幣的需求將轉向離岸市場拆借、離岸債券、匯兌交易和理財產品與套保工具衍生品等財資業務。

推動人民幣在「一帶一路」沿線使用,亦應探討建設能源金融市場體系的可能性,以實現能源產業和金融行業的融合來應對國際能源市場價格大幅度波動的挑戰,提高能源安全,幷尋找機會發展石油人民幣,擴大人民幣在石油定價及交易中的使用。

2017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堅持匯率市場化改革,保持人民幣在全球貨幣體系中的穩定地位」。顯然,人民幣國際化的最終目標是為解決現行美元主導的國際貨幣體系制度性缺陷提供新的公共產品和解決方案,隨著中國與全球金融體系融合的加深,中國需要在維護和保持全球金融穩定方面承擔更多的國際責任。

隨著人民幣加入SDR貨幣籃子後的制度性紅利逐漸釋放,人民幣市場深度和廣度不斷擴大,各國央行和主權機構增持人民幣資產的意願將有所增強。人民幣成為「一帶一路」區域關鍵貨幣將有助於其在全球金融治理中發揮更為積極的作用。

 

鄂志寰, 中銀香港首席經濟學家

更多文章

2018年08月22日 中國銀行(香港)有限公司
內容摘要 2017年,粵港澳大灣區(大灣區)首次被納入《政府工作報告》,提倡推動內地與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定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發揮港澳獨特優勢,提升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地位與功能。自此,大灣區建設正式成為國家級發展戰略。隨著粵港澳的規劃即將出台,大灣區城市群在亞洲地區的角色及功能受到廣泛關注,特別在中國與東盟經貿關係愈見重要的背景下,粵港澳城市群有望透過大灣區建設與東盟十國加強經濟合作,成為亞洲區內兩大增長引擎。   粵港澳大灣區與東盟的經濟概況 從宏觀數據分析,粵港澳大灣區與東盟兩大區域經濟各有不同特色,顯示雙方有廣闊的空間發揮互補優勢。 首先,東盟有龐大的市場規模。2016年,十個成員國GDP總量達到2.56萬億美元,是繼美國、中國、歐盟及日本後的全球第五�
內容摘要 2017年,粵港澳大灣區(大灣區)首次被納入《政府工作報告》,提倡推動內地與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定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發揮港澳獨特優勢,提升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地位與功能。自此,大灣區建設正式成為國家級發展戰略。隨著粵港澳的規劃即將出台,大灣區城市群在亞洲地區的角色及功能受到廣泛關注,特別在中國與東盟經貿關係愈見重要的背景下,粵港澳城市群有望透過大灣區建設與東盟十國加強經濟合作,成為亞洲區內兩大增長引擎。   粵港澳大灣區與東盟的經濟概況 從宏觀數據分析,粵港澳大灣區與東盟兩大區域經濟各有不同特色,顯示雙方有廣闊的空間發揮互補優勢。 首先,東盟有龐大的市場規模。2016年,十個成員國GDP總量達到2.56萬億美元,是繼美國、中國、歐盟及日本後的全球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