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東民、熊麗

一、引言

全球基礎設施融資的需求量巨大,僅僅依靠政府及多邊開發銀行的投資遠遠不夠,私人資本和機構投資者對於基礎設施融資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在通常的幾種投資模式中,股權投資對於養老基金、保險公司等機構投資者而言風險偏高;商業銀行貸款則面臨資金期限結構和監管條例的限制,即:銀行貸款的短期性與基礎設施開發的長期性之間存在期限錯配,而巴塞爾協議III等監管條例對銀行資產負債表的壓力也使得銀行從事長期貸款的意願降低,從而限制了這一渠道的基礎設施資金來源。相比之下,債券投資的長期性、低風險與機構投資者對於基礎設施的投資需求更為契合,近年來發展迅猛,在歐洲基礎設施項目融資中,債券融資與銀行貸款的比例一度從2008年的1/32上升至2014年的1/3。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基礎設施債券市場仍然處於起步階段,具有較大的發展潛力。本文分析總結了債券市場為基礎設施建設提供融資的國際先進經驗,希望能對我國債券市場發展和"一帶一路"建設有所啟發。

二、債券市場支持基礎設施融資的國際經驗

通過分析總結債券市場支持基礎設施融資的國際經驗,可以看出,推動債券市場發展來為基礎設施融資需要解決兩個核心問題:其一,如何降低債券風險;其二,如何提高債券收益。前一個問題的解決方案,主要在於提高債券的信用評級,後一個問題的解決則基於債券設計的創新。

(一) 降低風險
由於基礎設施項目往往無追索權或僅有有限追索權,施工期間還存在與施工、土地徵用、融資和成本升級、產權實施等相關的多種融資風險,因此難以獲得機構投資者的青睞。以印度為例,根據印度保險監管發展局的管理規定,養老基金和保險公司等機構投資者只能投資得到國內評級機構評級不低於AA的資產。然而,由於基礎設施項目的諸多風險,項目成立之初通常只能得到BBB-這樣較低的評級,即便進入運營階段,也因承銷和監管風險而止步於BBB+或A的評級。因此,提高信用評級以吸引機構投資者就成為基礎設施債券發行的關鍵環節。

對債券實施信用增級的主體大概分為三類:國際金融機構、政府、國內評級較高的金融機構。

1.國際金融機構
本文以歐洲投資銀行和亞洲開發銀行為例,展示國際金融機構為基礎設施債券提供信用增級的一些經驗。

(1) 歐洲投資銀行
為了響應"歐洲2020項目債券計劃",歐洲投資銀行根據其制定的資格標準挑選出一批符合條件的項目債券,以貸款或應急援助的形式向它們提供信用增級。這種項目債券信用增級(project bond credit enhancement,PBCE)通常分為兩種形式:提供啟動資金的項目債券信用增級(funded PBCE)和提供應急資金的項目債券信用增級(unfunded PBCE)。不論是哪一種,歐投行都是通過真實的投資為項目債券提供信用增級,這與一般的信用擔保有很大差異。採用這種模式的原因在於,一些基礎設施項目在短期無法產生足夠的現金流來償還債券的本息,只有依靠金融機構投入真金白銀來幫助企業還款;而在長期中,基礎設施項目能夠產生足夠的現金流來償還債券的本息以及金融機構的貸款。

提供啟動資金的項目債券信用增級從一開始就向項目公司提供貸款,而提供應急資金的項目債券信用增級當且僅當項目產生的現金流量不足以確保債券償還或覆蓋超額施工成本時,才以"信用證"的形式提供信用額度。這種信用證長期可用,如果在信用證額度被使用後項目再次遭遇資金困難,那麼歐洲投資銀行將會根據信用證進一步注資,直到最終完成債務償還。用於項目債券信用增級的最大金額通常不超過2億歐元或項目債券名義金額的20%。

(2) 亞洲開發銀行
亞洲開發銀行通過與印度國內金融機構如印度基礎設施金融有限公司和其他評級較高的金融機構合作,以發行部分信用擔保(PCGs)的形式為印度基礎設施債券提供信用增級,從而推動保險公司和養老基金的資金進入基礎設施債券市場,解決長期基建資產與長期保險和養老基金負債的匹配問題。

部分信用擔保(PCGs)的實施分為以下三個方面:第一,負責基礎設施融資的特殊目的實體(SPV)發行債券;第二,評級達標的相關金融機構通過向債券持有者提供"第一損失"擔保,即約占債券未償還本金20%-50%的擔保金額,來將債券的信用評級提高到AA級;第三,亞洲開發銀行向相關金融機構發行反擔保,提供相關金融機構支付擔保金額的一半,為其分擔高達50%風險。

作為提供部分信用擔保的回報,項目公司將根據項目的潛在風險和擔保結構支付擔保費用,並按比例分配給亞洲開發銀行和相關金融機構。如果SPV未能按照事先約定的條款發行債券從而造成違約,那麼亞洲開發銀行也不得向印度政府或合作的金融機構追究責任。

整個項目過程中,亞洲開發銀行通過參與初期的信用增級,規範了操作流程,提升了市場信心,並在引導印度基礎設施金融有限公司和其他金融機構掌握了提供信用增級的能力之後逐步退出。

2.政府
在西方國家基礎設施建設的公私合營(PPP)項目中,政府通常承諾,一旦出現違約它會通過承擔全部或部分債務責任的方式提供債務擔保,以此加大項目公司的信用強度,提升基礎設施債券的信用評級。這種做法較為普遍,如美國"交通基礎設施融資與創新行動"和"鐵路修復與改善融資計劃"、"歐洲2020項目債券計劃"等都是由政府主辦,並以債務擔保形式為基礎設施融資提供信貸援助。

但是,政府提供債務擔保往往面臨著重大的財政風險、代際不公平性以及道德風險。首先,發行債務擔保可能招致巨額負債。例如,1997年墨西哥政府為25個收費公路特許經營公司承擔了77億美元的債務。同時,實施擔保的行政費用也進一步加劇了政府的財政風險。其次,這種債務擔保通過將潛在的財政風險轉移給未來,有利於當前的政府和人民,但卻犧牲了未來政府和人民的福利,造成代際不平等。此外,政府提供無償的債務擔保,意味著擔保費用由普通納稅人而非用戶群體承擔,違反了公平原則。最後,政府債務擔保為私人部門過度的風險對沖保護,往往成為增加私人機構盈利的免費工具,扭曲了私營和公共部門之間在風險分配上的公平性。

為了避免出現上述問題,政府為基礎設施債券提供債務擔保並向項目公司收取相應的費用,這被稱為"信用違約互換(CDS)"。信用違約互換將部分擔保成本轉移給了用戶而非普通納稅人,補償了政府未來的債務和管理成本,避免了私人部門對公共部門擔保的依賴,實現了公共——私人部門之間的公平風險分配。資產結構、資產收益率和波動率、破產損失率、稅率、違約概率以及通貨膨脹率等多個參數都會影響信用違約互換的定價。

3.國內評級較高的金融機構
前面提到的印度基礎設施金融有限公司以及印度國內其他評級較高的金融機構即為此類。在亞洲開發銀行退出之後,它們將繼續通過發行部分信貸擔保(PCGs)為印度基礎設施債券實施信用增級,從而吸引保險公司和養老基金的資金,為基礎設施提供更多的資金來源。

(二) 提高收益
除了提高基礎設施債券的信用評級從而降低機構投資者面臨的風險之外,通過創新債券設計來提高債券收益也是吸引機構投資者的一大利器。其中,與績效掛鉤的息票債券、含適應性補償資金的收益債券、碳收益債券、運營債券、可轉換收益債券等有較為突出的表現。

1.與績效掛鉤的息票債券
與績效掛鉤的息票債券具有與股權類似的特徵,它根據融資項目的不同表現,向債券持有人支付不同金額的回報,從而為投資者提供了比傳統債券更強的投資回報機制。發行與績效掛鉤的息票債券能夠更為高效地利用私人資金。

設計這種債券的時候應該將債券可變的利息支付與反映基礎設施項目績效的一組變量相聯繫,同時應當明確規定與表現掛鉤的可變息率的上限,避免損害投資者提供股權資本的激勵因素(如最大潛在回報)。此外,由於這種與績效掛鉤的息票債券可以看作是一種次級債券或夾層融資工具,而次級債券或夾層融資工具在基礎設施融資中的使用較少,因此應當謹慎使用。

2.具有適應性補償資金的收益債券
一種最直接提升債券收益的方式是由公共部門一次性注入一定數額公共資金來改善項目盈利水平。通過注入公共資金,可將融資項目的預期回報率提高到與市場利率相當的水平。這個機制關鍵在於"只做一次而不重複",以此避免私人部門參與者如項目開發商造成的道德風險。近年來,印度中央政府為這種適應性補償資金建立了專項預算。

3.環境信用額度債券
對於發展中國家一些特殊類型的基礎設施項目,如可再生能源基礎設施,環境信用額度的出售作為項目運營之後的一大收入來源,可以增加項目的預期收益。

在電力生產中,過去開發商更多地採用不可再生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氣等進行發電,這種生產方式將會帶來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大量排放,而隨著一系列可再生能源基礎設施如風力發電、水力發電、核能發電、太陽能發電等的建立並開始運營,開發商可以通過減少發電過程中二氧化碳的排放,獲得碳信用額度,如減少1噸的二氧化碳排量,可以掙得1個碳信用額度,再將這些碳信用額度在國際市場上進行銷售,將會獲得一筆獨立於電力銷售的收入。因此,開發商在項目初期,可以通過證券化碳信用額度的未來收入,向投資者出售碳收益債券,從而在項目開發階段籌集資金,以支付可再生能源基礎設施建設初期的巨額成本。

這種債券的一大特點是它通過將項目環境信用額度的未來銷售收入證券化來發行債券,從而把開發商來自該項目的其他收入如電力銷售的收入隔離並保護起來。相較於就整個項目的收益發行債券,開發商通過創造項目不同的收入來源讓投資者獨立地參與每個市場,既分散了項目風險,又拓展了融資渠道。

4.運營債券
從基礎設施項目的時間範圍來看,施工開始之後的3-5年的時期內,通常存在施工延誤、竣工失效、成本過高等較高的潛在風險。這些風險可能導致較低的預期收益而難以吸引機構投資者進入。因此,政府可以在建設基礎設施的初始階段承擔成本,但並不為項目的整個週期提供擔保,一旦項目竣工進入運營階段,政府則將依據該項目後續階段的現金流量發行"運營債券"來獲得私人融資。在運營階段,項目開始產生收入且風險較小,此時發行債券更易獲得投資者的青睞。

5.可轉換收益債券
可轉換收益債券是將政府發行的項目債券嵌入固定息票利率(或預先確定的可變息率)和看漲期權,以便未來將其轉換成與績效掛鉤的息票債券。基礎設施項目竣工之後,債券持有人可以通過密切監測現金流量和項目績效來決定是否根據可轉換收益債券中的轉換條款將政府債券轉換為與績效掛鉤的債券。這種債券融合了傳統債券和與績效掛鉤的息票債券這兩種融資工具各自的優點,一方面,對於風險厭惡的債券持有人,他可以得到政府債券的固定收益;另一方面,對於風險偏好的債券持有人,他也可以通過行使看漲期權獲得更高的回報。這樣的債券設計有利於吸引不同類型的投資者,從而擴大資金來源。

例如,只要項目的預期回報率仍然低於政府債券的固定利率,債券持有者就不會行使其看漲期權,不將政府債券轉換為與表現掛鉤的息票債券。在此情況下,政府需要支付債權人固定利息。這使得政府在選擇和資助基礎設施項目時必須兼顧社會必要性和商業可行性。相應地,如果債券持有者希望獲得較高的項目回報,可將政府債券轉換為與表現掛鉤的息票債券。

將政府債券轉換為與表現掛鉤的息票債券的比率稱為轉換比率,它反映了項目的績效,如果債券持有者預期項目的收入較高,這個比率將會增加,相反,如果項目預期收入低於政府債券的固定票面或預先確定的可變票面利率,則該比率將較低或為零。投資者可以通過觀測這一比率來監控和評估項目的績效。

三、總結
除去財政投入外,我國目前的基礎設施融資更多地依賴銀行貸款,這導致風險高度集中於銀行體系,容易引發系統性金融風險。在"一帶一路"的國際投資中,一方面資金缺口巨大,另一方面投資風險問題較國內更為突出。國際社會在利用債券市場支持基礎設施融資方面積累了一定經驗,我國可以充分借鑒國際經驗並勇於創新,大力發展以債券為代表的直接融資體系,支持"一帶一路"建設。這不僅能夠為"一帶一路"基礎設施融資提供增量的資金支持,還將提升我國金融機構的風險管理水平,同時完善國內金融市場結構,為我國建設金融強國做出貢獻。

請按此閱覽原文

編輯推薦

中國為落實「一帶一路」倡議,最近對斯里蘭卡作出巨額投資,令當地航運及工業發展有望脫胎換骨。

照片: 漢班托塔港:中國與斯里蘭卡合作的里程碑。

漢班托塔港:中國與斯里蘭卡合作的里程碑。

中國–斯里蘭卡物流與工業園是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相關項目之一,於11月初正式投入運作。這個項目獲中國的龐大資金支持,預料可大力推動斯里蘭卡的航運及工業發展,尤其是該國第二大航運處理設施漢班托塔港(Port of Hambantota),前景可望會有轉機。

漢班托塔港位於斯里蘭卡南岸,是一個深水港,雖然第二期工程早於2011年12月完成,但多年來始終無法成為重要轉運中心。不過,中國近年提出覆蓋全球的「一帶一路」倡議,漢班托塔港具備處理特大貨櫃船及油輪的設施,可望在實踐這項基建及商貿發展宏圖上擔當關鍵角色。各界期望中國的新一輪投資可助該港口奠定區內重要進出口樞紐的地位,並成為全球航運貿易的主要燃料補給站。

今年7月,中國國有港口、貨櫃及物流集團招商局港口控股宣布,會向漢班托塔港的營運商Hambantota International Port Group (HIPG)注資11.2億美元。招商局將收購HIPG八成半股份,餘下一成半由斯里蘭卡港口管理局持有。

同時,招商局又取得為期99年的特許經營權,可獨家發展及管理漢班托塔港及面積11平方公里的毗鄰工業園,並全權負責港口的日常商業營運。招商局是內地最大的港口投資及營運商,除了漢班托塔港外,斯里蘭卡西岸的科倫坡貨櫃港現時也由他們管理。

這次合作的相關行政交接詳情將於12月初公布,而該項目對中國在區內的發展部署可謂意義深遠。斯里蘭卡濱臨印度洋,位置優越,可望成「一帶一路」倡議下的主要樞紐。同時,由於該國接近印度東南岸,所以也是作為航運中轉站的理想地點,為東南亞、南亞、非洲及中東的工業及消費市場提供重要連接。此外,途經斯里蘭卡的航運路線繁多,形成了蘇彝士運河及馬六甲海峽之間主要的能源補給管道。

這次斯里蘭卡和中國落實合作,在時機上也是合適不過。自2014年以來,兩國便盛傳將訂立自由貿易協定,有關磋商近期又邁進一步。斯里蘭卡現時也和新加坡商討訂立類似協定,若兩份協定都能落實,該國每年的免關稅進口貨物比重便可望由現時的51%上升至75%。

斯里蘭卡總理維克勒馬辛哈(Ranil Wickremesinghe)期待中斯兩國繼續積極合作,表示:「這是印度洋歷史上的新一章,斯里蘭卡將發展成舉足輕重的貿易及物流樞紐,為中國提供重要運輸連接。

「現時,我們已就興建新煉油廠展開磋商,並為中國–斯里蘭卡物流與工業園物色更多投資者,特別是鋼鐵、礦產、地產、醫療及教育事業的合作夥伴。」

特約記者 Geoff de Freitas 科倫坡報道

資料提供 圖片:香港貿發局經貿研究

編輯推薦

「一帶一路」涵蓋眾多基建發展計劃,當中不少首期工程接近完成,包括訂於2018年通車的越南河內輕軌鐵路,相關宏圖大略也日漸清晰。

照片: 河內輕鐵系統是「一帶一路」建設的一部分。(Shutterstock.com)

河內輕鐵系統是「一帶一路」建設的一部分。

上月初,3列中國製列車運抵歷史悠久的越南首都河內,反映由吉靈至河東的高架輕軌鐵路終於接近完成。事實上,越南有多個基建項目拖延已久,這條輕軌鐵路是其中之一,屬於河內的城市交通系統,將為日常生活帶來很大便利,當地市民固然滿心期盼,即便是遠在2,300公里外的北京,官員們也在密切留意項目的進展,視之為「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元素。

河內輕軌鐵路長13.5公里,主要由中國貸款興建,大部分工程由中國承建商負責,列車也在中國製造。河內的交通問題一直非常嚴重,當地媒體甚至形容河內是研究交通擠塞和混亂問題的典型案例。

這條高架輕軌鐵路共有12個站,於2011年動工,原定2015年通車,最初成本預算為5.52億美元,大部分由中國承擔。然而,工程一再延遲,結果項目的發展商中鐵六局集團要將預算修訂至8.8億美元。

中國支持越南發展基建,目的是要增強越南的交通網絡,河內輕鐵項目是整體計劃的一部分。今年5月,中越兩國同意優先興建一條標軌鐵路,連接老街與河內和海防。老街鄰近中國邊境,是個具重要策略意義的城市;海防是越南的主要港口,也是東南亞最大的海運設施之一。

上述兩個鐵路項目表面好像沒有關連,但實際上在「一帶一路」的範圍和願景下,卻有內在的聯繫。由亞洲開發銀行提供貸款的老街-河內-海防鐵路興建計劃,最終將成為「昆明至海防運輸走廊」的一部分,而這條運輸走廊將會把越南與雲南省會昆明直接連接起來。

昆明至海防運輸走廊的主要作用是促進中越雙方通過海防港口進行的跨境貿易。海防正進行與「一帶一路」相關的港口改善計劃,投資額達12億美元。港口改善後,預期越南的整體貨櫃吞吐量在2020年將可倍增。

昆明至海防運輸走廊開通後,料會處理中國、越南和其他多個東南亞國家之間日益增長的陸路貨運,作用舉足輕重。基本上,運輸走廊讓位處內陸的雲南容易連接海運設施,這是前所未有的便利。一直以來,雲南由於缺乏直接連接港口的運輸路線,難以大舉拓展出口。

今年5月,兩國也達成進一步的雙邊合作協議。中國同意協助越南向總部設於北京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取得優惠的貸款條件。亞投行是支持「一帶一路」建設計劃的主要融資機構之一。若事成,預期兩國將宣布更多運輸和基建合作發展計劃。

據悉,吉靈至河東線的另外8列輕鐵列車將於本月底運抵河內。有關方面現時正進行全面的軌道測試,正式通車日期訂於2018年第二季。許多每日要乘車上班的河內市民當然滿心歡喜,熱切期待交通時間得以縮短;但是又有多少人會想到,該條輕軌鐵路也是「一帶一路」拼圖上一塊剛剛拼上的片塊。

 特約記者 Marilyn Balcita 河內報道

資料提供 圖片:香港貿發局經貿研究

編輯推薦


「一帶一路」深化亞洲經濟發展,企業融資需求日益増加。瑪澤集團的全球合夥人模式結合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提供審計、會計法律及融資等專業服務。集團近年積極協助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企業,特別是東南亞的「輕資產」企業來港上市融資。瑪澤香港執業董事佘勝鵬指出,集團的法國文化背景,使他們在越南或非洲法語地區市場中更具競爭力,有利他們發展「一帶一路」的業務。

講者:
佘勝鵬瑪澤會計師事務所有限公司執業董事

相關連結:
香港貿易發展局
http://www.hktdc.com

香港貿發局「一帶一路」資訊網站
http://beltandroad.hktdc.com/tc/

市場
行業領域
國家/地區
Has been added to favorites Has been removed from favorites

英國在2016年6月23日舉行公投,決定脫離歐盟。消息一出,全球商界都非常關注英國與歐盟「分手」會對世界經濟帶來甚麼影響。預料英國會在2019年3月底左右退出歐盟,究竟脫歐是否有助英國重新壯大起來?對此爭議甚多,意見紛紜。不少人警告,英國一旦失去進入單一市場的途徑,被摒諸歐盟自由貿易區之外,則英國經濟或有崩潰之虞。

為瞭解英國公司如何看待脫歐造成的影響,並評估他們面對脫歐的準備情況,以及今後到歐盟區外發掘商機的計劃,香港貿發局研究部於2017年9月21日「邁向亞洲  首選香港」(Think Asia, Think Hong Kong)活動在倫敦舉行期間,向77家英國公司的代表進行問卷調查。

調查結果顯示,大多數受訪者一般還未感受到脫歐決定的負面影響。他們大多表示,會採取觀望態度,暫時未有脫歐計劃;或者打算今後更多關注或投資於歐盟以外的市場,首選是亞洲發展中經濟體。的確,在這項調查中,75%受訪者坦言有興趣把握「一帶一路」倡議衍生的商機。有意開拓新市場的公司中,很多都認為獲取適當的專業服務支援,以及針對海外目標市場進行研究,是他們在英國脫歐後主要的業務發展策略。

有見亞洲發展中市場潛力優厚,「一帶一路」商機湧現,近半受訪者表示第一步會尋求香港、中國內地或新加坡等地的專業服務支援。值得注意的是,37%受訪者表示考慮在香港設立地區辦事處或地區總部,以便拓展他們屬意的海外市場,並為這些市場提供服務。

超過八成受訪者認為,香港的專業服務界別,包括提供金融、法律或市場營銷服務的公司,對他們把握「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商機將有很大幫助。因此,他們樂意進一步瞭解香港在「一帶一路」倡議中擔當的關鍵角色。

英國脫歐:影響未明

總的來說,大多數英國公司尚未感受到脫歐帶來的負面影響,其中很大部分預料長遠情況也大致不變。有42%受訪者表示,尚未或預料不會受到脫歐影響;不過有15%受訪者預期,他們在歐盟的市場份額將會下降。有9%受訪者則預期,在英國會較難聘用歐盟公民,屆時可能出現勞工短缺的情況。

這些結果與英國商界近期的事態發展相當吻合。監管機構已建議金融服務界的眾多企業,包括銀行和保險公司,為英國脫離歐盟而又未能達成新的貿易協議作好準備。同樣,許多向來依賴歐盟市場或歐盟移民工人的零售連鎖店和跨境電子商貿業者,正在加緊準備迎接英國脫歐後的挑戰。

其他伴隨而至的問題還有融資難度增加(7%受訪者持這意見)、要克服在英國內部擴大市場份額的挑戰(6%),以及未能申請歐盟結構性基金和歐洲投資計劃撥款,研發資金可能因而減少(4%)。

圖:脫歐帶來或可能帶來的影響

投資歐盟區外市場

調查中,有30%的受訪者採取觀望態度,未有制訂策略;相反,35%的受訪者表示有計劃更多地關注或投資於歐盟以外的市場。這項結果大致上與英國政府的方針一致。英國政府承諾改善該國與世界各地的貿易聯繫,並鼓勵英國公司在英國脫歐後貿易地位有所調整時,把目光投向更遠的目標市場。只有13%的受訪者計劃加強力度,擴大他們在歐盟市場的份額;11%則會集中發展本地市場。

圖:脫歐後策略

在認定今後發展的首選海外市場方面,亞洲是整體上最受重視的地區(49%受訪者持這意見),其中亞洲發展中經濟體,例如中國、印度和東盟等排第一位(38%);亞洲發達經濟體,例如日本和韓國,則排第四位(11%)。西歐(14%)、中東及非洲(11%)也排名甚高,獲英國企業視為富有潛力的新市場。

圖:海外目標市場

海外服務市場

問及可能在海外目標市場中重點發展的業務,有35%受訪者選擇「提供專業服務」,反映接受調查的公司有意把現有的業務聯繫擴展到新市場。事實上,英國目前是歐盟區內最大的服務輸出國。其次的選項是拓展消費市場(14%)和工業產品/服務/技術市場(12%)。

圖:海外目標市場的業務重點

香港是可靠的合作夥伴

為大舉進軍海外新市場,許多英國公司承認,他們需要海外服務供應商的專業服務支援,例如金融、法律和市場營銷服務。當問及他們首選哪個商業中心以便進入這些市場時,近四分之一受訪者選擇香港為取得所需專業服務支援的最佳地點,這正好與他們的海外目標市場互相配合。第二位是英國(17%),其後為中國內地(15%)和新加坡(10%)。

圖:獲取專業服務支援的理想地點

為協助開拓海外目標市場或提供服務,78%的受訪者承認有需要設立新的地區辦事處或地區總部。37%的受訪者表示有需要在香港設立地區辦事處或地區總部,其次是新加坡(10%)、上海(6%)和紐約(6%)。

圖:設立地區辦事處或總部的需要

「一帶一路」商機

總的來說,不少受訪者看好「一帶一路」倡議,並希望受惠於各種相關的商機。相比之下,只有13%的受訪者聲稱對「一帶一路」不感興趣,另外有12%受訪者表示沒有留意這項倡議。

圖:期望把握「一帶一路」商機

香港:超級聯繫人

對許多有意在脫歐後開拓海外新市場的英國公司來說,香港是獨特而重要的合作夥伴,主要原因是本港的資本市場充滿活力,融資渠道眾多,而且專業和金融顧問服務十分全面,並銜接多個廣泛的全球網絡。

香港是區內的法律服務樞紐和爭端解決中心,實行英國企業熟悉的普通法制度,司法獨立,大有條件為首次探索亞洲市場的英商提供重要的專業服務支援。

香港是連接中國內地與世界各地市場的「超級聯繫人」,許多受訪者認同這一點,並對香港充滿信心,認為本港能發揮重要作用,協助他們把握「一帶一路」倡議衍生的商機。總體而言,84%的受訪者同意,香港專業服務界別對他們把握「一帶一路」商機幫助很大,而88%的受訪者更希望深入認識香港在「一帶一路」擔當的關鍵角色。

圖:香港是合適的「一帶一路」服務供應地

圖:希望進一步認識香港在「一帶一路」擔當的角色

受訪者概況

是次問卷調查訪問了77家英國公司的代表,當中有46%在服務業公司工作,15%來自貿易公司,7%受聘於製造商。至於公司所在地,86%設於英格蘭

圖:業務性質

圖:公司所在地

資料提供 圖片:陳永健

編輯推薦

經濟發展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高蓓

可持續發展的"一帶一路"能源合作應主要採取多邊模式,即構建多邊融資平台和多邊合作機制,這是支持"一帶一路"能源合作可持續進行的基礎。

2013 年下半年,習近平主席在出訪中亞和東南亞國家期間,先後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以下簡稱"一帶一路")的重大倡議。其中,能源合作是"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組成部分。

目前,除"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正式發佈《推動"一帶一路"能源合作的願景與行動》外,國家能源局也與各國能源部門、有關國際組織積極溝通磋商,推動各種合作,如中巴經濟走廊能源合作項目、中俄原油管道擴建項目等,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一帶一路"能源合作仍然處於初級階段,存在諸多問題,其中如何有效構建多邊融資平台,支持"一帶一路"能源金融合作就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能源合作離不開金融支持。從前期勘探、採購設備、到後期以能源質押換取流動性,金融的支持貫穿了能源行業的整個流程。而且由於能源開發資金量需求較大,專業化程度較高,且風險較大,因此,能對能源開發提供金融服務的往往是實力雄厚且有專門能源部門的金融機構。這對"一帶一路"落後國家來說,爭取本國資金進行能源開發較為困難,相比之下,吸引外資共同開發是一條比較可行的捷徑(簡稱"雙邊模式")。

雖然雙邊模式在短期內可能達到雙贏,資金輸入國利用他國資金開發本國能源,進而發展經濟,資金輸出國通過投資獲取相應能源,但長期看,雙邊模式的能源合作存在許多潛在問題。

其一,雙邊模式下違約風險較高。目前,"一帶一路"倡議下的能源合作多為雙邊模式,如中巴經濟走廊能源合作項目、中俄原油管道擴建項目等,這些項目可能談判和執行階段較為簡單,但由於項目以雙邊信用擔保,很可能在國內政治動盪和政府更迭時出現違約風險。

其二,雙邊模式下容易引發能源輸出國對國內能源安全的擔憂。中國對外投資雖然剛剛起步,但在一些國家的比重已經很大,引發該國開始擔心國家安全問題,不利於中哈之間長期穩定的合作。

其三,雙邊模式容易引發其他國家的批評。能源作為重要的戰略資源,所有國家都非常重視,但雙邊模式排斥了第三方參與的可能,容易導致其他國家對中國投資的批評,在某種程度上,可能會影響項目的順利進行,甚至可能導致惡性競爭。

因此,可持續發展的"一帶一路"能源合作應主要採取多邊模式,即構建多邊融資平台和多邊合作機制,這是支持"一帶一路"能源合作可持續進行的基礎。例如,前期可成立"一帶一路"能源合作基金,時機成熟時,可發展為國際能源銀行。

第一,新機構可配合"一帶一路"倡議開展業務。新機構可定位為主要服務"一帶一路"能源行業的國際金融機構,包括前期勘探、採購設備、以及以能源產品進行質押提供流動性等,對設備採購可提供融資租賃服務。

第二,新機構應以營利為目的,可作為現有多邊機構的有益補充。現有多邊機構多不以盈利為主要目的,項目選則中需要國家主權擔保,不適宜承擔過大風險。這些性質決定了其不能大規模在高風險的能源行業開展業務,但考慮"一帶一路"國家本身的特點,可設立以營利為目的的新機構作為現有多邊機構的有益補充。

第三,新機構可邀請所有有意向的銀行和能源公司入股。新機構作為以營利為目的的金融機構,可通過多家銀行共同入股的方式設立,如國內的工、農、中、建、交5家大銀行發起設立,可邀請域內有意向的銀行參股,甚至可以邀請域外銀行,但對域外銀行可以設置股份限制,包括股份最高限額、股份權利限制等。當新機構以國際專業金融機構身份參與"一帶一路"能源開發時,可以緩解和消除外界對中國在中亞能源開發的質疑和限制,同時,也可拓寬銀行營利來源。

最後,新機構設立同時,也應制定國際能源合作規則。目前,各國能源行業的發展戰略、政策法規、技術標準不一樣,各國的信息溝通、人員往來、技術合作、標準互認尚不充分,合作還存在一定的障礙。合作規則的制定將有利於"一帶一路"上能源合作的可持續發展。

請按此閱覽原文

編輯推薦


彩迅工業是一家專門生產高科技電視的企業,產品出口至世界各地。公司總部設於深圳,並於各地設有辦事處,包括香港、匈牙利及墨西哥。 其中香港的分支在公司營運管理及融資方面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中歐及東歐為彩迅的主要出口市場。幾年前,公司於羅馬尼亞設廠,生產的電視機直接運至歐洲各地,大大提高了彩迅的營運效率。

2016年年中,適逢一家國際知名的電子產品公司打算出售其位於匈牙利的工廠,正積極尋找買家接手。該工廠位於布達佩斯市郊,地段甚佳,且生產設施完善,彩迅只需稍為改裝部分設備即可投入生產。彩迅的管理層視之為擴大其中東歐業務的大好機會,因此毫不猶豫便買下工廠。同年10月,工廠正式投入生產。

在收購工廠以至準備投入生產的過程中,彩迅的香港辦事處在財務策劃與定立工廠經營策略等方面發揮著主導作用。

彩迅香港分支的財務總監譚嘉冬表示,該工廠專門為彩迅自家品牌以及其他授權品牌生產LED電視。公司在2016年出口500萬部電視機,估計其匈牙利工廠在2017年的生產量將達60萬部,約佔公司全年總產量的十分之一。由於中歐及東歐市場發展潛力優厚,預計未來數年該工廠的生產量將不斷提升。

今天不少中國企業亦跟彩迅一樣,對中東歐地區的發展前景充滿信心。過去十年來,投入於該區的中國資金年均增長32%。此外,中國在推行「一帶一路」倡議的過程中,以中東歐為其戰略合作夥伴之一。2016年,中國更成立了一個100億歐元的投資基金,專門為涉及中東歐的投資項目提供資金。

與此同時,中東歐各國也在努力促進與中國的經濟合作關係。以匈牙利為例,該國近年積極響應「一帶一路」倡議,於2015年6月成為首個與中國簽署「一帶一路」合作諒解備忘錄的的歐盟國家,與匈牙利的「向東開放」政策契合。2017年5月,中匈兩國更宣佈建立全面戰略合作伙伴關係。

匈牙利是中國今天在中東歐的最大投資目的地。譚嘉冬指出,在匈牙利投資好處甚多,皆因該國的勞動人口有大量高技術工人,基建設備完善,政府又推出了不少有利投資者的政策。他亦深信「一帶一路」有助提高中東歐各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從而帶動當地消費者對包括電視機等消費產品的需求。

譚補充道:「事實上,東歐各國對電視機的需求正在不斷增長,當地不少人家中用的仍是那種厚重的老式電視機,他們認為現在是時候去舊迎新,而大部分人選擇的都是價錢大眾化的LED電視。『一帶一路』將會為中東歐帶來不少發展機會,東歐各國對電視機的需求相信亦會進一步提升,屆時我們會考慮擴大公司在東歐的業務。」

隨著公司的海內外業務不斷發展,彩迅現正逐步擴大香港分公司的規模,其香港辦事處在2017年4月遷至較大的辦公室,並與深圳的辦事處並列,成為雙子總部之一。譚嘉冬形容香港為「世界級融資平台」,能為企業提供多元化的集資渠道,由於彩迅在中東歐的發展日益蓬勃,其香港辦事處勢將在融資方面發揮更大作用。

香港優越的地理位置及完善的金融體系,能為「走出去」的中國企業增值不少,對有意進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企業尤然,彩迅在中東歐的發展正是個好例子。

市場
行業領域
國家/地區
Has been added to favorites Has been removed from favorites

飛達帽業控股有限公司成立於1986年,主要從事休閒帽品的設計、生產、貿易及銷售。集團總部設於香港,2000年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主板上市,近年透過收購合併及建立聯盟壯大業務,包括與New Era Cap Co., Inc.簽訂製造協議、收購H3 Sportgear LLC及San Diego Hat Company等公司的股權,以及與Promotional Partners Worldwide Group Ltd成立合資公司取得Sanrio卡通人物於中國的開發、製造及銷售權等。集團現時於深圳及「一帶一路」沿線的孟加拉均設有廠房,所生產的專利品牌或商標帽品大部分於美國、歐洲等市場銷售。

為把握「一帶一路」機遇,飛達集團於2013年在孟加拉郊區設立佔地近25,000平方米的工廠,提升總產量之餘,亦減輕了集團因內地勞動成本上漲而帶來的壓力。經過三年多的努力,孟加拉工廠發展迅速,員工數目由2013年的200人增至2017年的4,500人,每月產量及生產技術皆不斷提升。

飛達帽業控股有限公司副主席兼董事總經理顏寶鈴指出,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孟加拉落實了高速公路、鐵路、深水港碼頭、發電廠等多項基礎建設。從首都達卡到吉大港碼頭高速公路完工後,車程將由過去的七到八小時大幅縮短至四至五小時,令原材料運輸變得更為便捷。而由達卡到昆明的高鐵有望於四年內建成,孟加拉當局亦與中國遠洋簽定了建設深水港碼頭的協議,將有助該國製衣業的發展。

飛達憑藉其於香港累積30多年的營運經驗,採用切合當地狀況的生產及人力資源管理方案,克服於孟加拉設廠的種種挑戰。工廠採用自行研發的數碼ERP系統,協助管理人員對成品及材料進行即時掌控,客戶也可透過系統查詢訂單狀態。工廠亦引進了繡花機、數碼昇華打印機、鐳射雕刻機等專業設備,以更有效管理生產。管理人員與員工建立了友好、雙向的溝通模式,以減低語言不通帶來的不便。除確保穆斯林員工可於工作時間內按時禱告外,飛達亦為員工提供住屋津貼等待遇,並定期派發內藏日用品、米及香料的福袋,以提高員工凝聚力。本來人口不到400人的村莊,因工廠的設立已發展成為人口超過10,000人的市鎮,人均收入與生活水平均見大幅提高。

顏寶鈴指出,飛達作為較早於孟加拉設廠的華資公司,一直擔當著中國內地投資者與孟加拉當局的橋樑。飛達是孟加拉國華僑華人聯合會的成員,定期為當地中國投資者提供諮詢與培訓服務;顏寶鈴經常親自講授,協助剛到孟加拉不久的投資者成立新公司並克服文化、語言障礙。

顏寶鈴表示,飛達在孟加拉的營運規模將在來年倍增,孟加拉廠房將成為事務發展重心。第二期廠房將於2018年投產。飛達同時亦計劃增聘2,000名員工及當地大學畢業的管理人員,期望結合位於深圳的設計及高端產品製造中心,促進集團的持續發展。

市場
行業領域
國家/地區
Has been added to favorites Has been removed from favorites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倪月菊

"貿易暢通"是"五通"的核心內容,重中之重,是開展國際經貿合作的焦點和基石。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期間,百餘名外方嘉賓將齊聚北京,以"推進貿易暢通"為主題,圍繞貿易便利化、促進雙向投資、貿易可持續發展等議題展開討論,探討實施貿易暢通的路徑,共商未來合作方向。這充分說明了在當今世界經濟增長乏力,逆全球化思潮湧動、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大背景下,期望借助"一帶一路"合作平台,推動貿易暢通發展,已成為各方的共識。

促進投資貿易便利化、構建良好的營商環境和積極商建自由貿易區是實現"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暢通的重要手段和主要途徑。正如《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中指出的那樣,貿易暢通就是要"著力研究解決投資貿易便利化問題,消除投資和貿易壁壘,構建區域內和各國良好的營商環境,積極同沿線國家和地區共同商建自由貿易區,激發釋放合作潛力,做大做好合作'蛋糕'。"

高效、快捷、簡便、低成本是當前各國追求貿易便利化的主要目標。2015年OECD貿易便利化指標(TFI)顯示,全面實施貿易便利化協定(TFA)的國家貿易成本將會比僅實施最低要求的國家下降1.4到3.9個百分點。要達到此目標,就要降低交易成本、簡化貿易程序、減少有形和無形的貿易障礙,推動貨物和服務更好地流通,從而帶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共同繁榮。

完善、優化、開放、包容的營商環境是提升貿易投資跨境流動水平的重要基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以發展程度不高的發展中國家為主,權力尋租、司法腐敗以及法制體系不健全等現象比較嚴重,這就需要不斷加強政府之間的政策協調,努力建立健全法治化體系,在"一帶一路"平台下,構建開放、包容的營商環境,以吸引更多的發展資源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集中,從而為"一帶一路"發展提供強大的動力支持。

商建更多的自由貿易區,可以從規則層面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貿易暢通保駕護航。實踐證明,自由貿易區有利於降低成員間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促進投資雙向流動,提升區域貿易投資自由化水平,從而促進貿易暢通的實現。為此,我們需要大力推進"一帶一路"區域內的貿易自由化,擴大服務貿易和投資領域的開放,創造更為便利和自由的貿易投資環境。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我國以實現"五通"為目標,努力搭建與沿線國家的經貿合作平台,促進"貿易暢通",並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效。據統計,2016年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進出口貿易總額達到6.3萬億元人民幣,佔我國外貿總額的四分之一強;與沿線國家新簽對外承包工程合同金額增長36%,達到1260億美元;對沿線國家的直接投資也佔我國對外投資總額的8.5%。同時,我國的自貿區朋友圈也不斷擴容,繼與東盟自貿區升級版談判成功之後,相繼與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等20多個國家與地區簽署自貿協定,與其他一些國家的自貿區談判也在積極推動中;我國企業已經在"一帶一路"沿線的20多個國家建設了56個經貿合作區,為東道國創造了近11億美元的稅收和18萬個就業崗位。這些成就的取得正是"貿易暢通"實施效果的具體體現。

儘管如此,"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要真正實現"貿易暢通",依然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和困難。

首先,貿易暢通在讓一部分國家和人群受益的同時,也會使另一部分國家和人群的利益受到損害。這種貿易全球化的"非中性",會促使既得利益集團為貿易暢通設置重重障礙,甚至遊說本國政府採取貿易保護措施,進而影響"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間"貿易暢通"的順利實施。

其次,"一帶一路"的區域貿易便利化水平依然較低,面臨著通關、運輸、物流成本較高,基礎設施落後,海關、投資、稅收、貨幣等政策措施多變,執法口徑不一,貿易和投資的壁壘及障礙較多等問題,商品和服務順暢流通的困難程度依然較大。

再次,受"一帶一路"各國經濟發展水平差異較大、地緣政治複雜等因素的影響,沿線國家間的貿易投資自由化水平還比較低,缺乏具有廣泛代表性的多邊自貿安排和長效的合作機制,制約了區域內貿易自由化和便利化向縱深方向發展。

為加快提升"一帶一路"區域內的貿易暢通水平,進一步加強區域合作,促進貿易便利化,暢通貿易發展,我們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加倍努力。

第一,針對一些國家既得利益集團對"貿易暢通"的阻礙和擔憂,建議各國政府通過設立配套保障機制等制度性措施來彌補利益受損人群的損失。如針對失業下崗人群實施再就業培訓、通過幫助其投資建設基礎設施、增強其自身的貿易"造血"能力等,使整個貿易更具有包容性。

第二,針對貿易便利化水平依然較低的現狀,建議加快確立我國通關"單一窗口"的標準並將其儘快推廣至"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加快實現通關的便利化和一體化,以進一步降低通關成本、提高通關效率;針對各國政策多變、執法口徑不一的問題,建議加快推動沿線國家標準、規則、法規的對接,構建並加快建立監管一體化機制,推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政策的互聯互通,實現讓執法監管在陽光下運行。

第三,針對貿易自由化水平較低的問題,要以加快建立自貿區,簽署較高水平的自貿協定和投資協定為突破口,在貿易和投資領域創建新的貿易投資規則,以促進區域內的進一步開放;支持"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邊境地區建立跨境經濟合作區,先行先試,實現合作區內商品和服務的互通有無,為進一步提升區域內貿易投資自由化水平提供經驗借鑒。

總之,貿易暢通是"一帶一路"倡議中最核心的內容,是帶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共同繁榮、促進世界經濟和貿易復興的重要途徑。

請按此閱覽原文

編輯推薦

全球供應鏈轉移無疑大力推動亞洲工業成長,在區域分工逐漸發展下,亞洲地區的本地和外資企業,包括中國及東盟各地的供應商和生產商不斷加強合作,以致區內產業之間逐漸建立緊密的上游、下游業務協作關係,不同地區的生產基地互相輸送種類繁多的原材料和工業物料以支援彼此的生產活動,刺激亞洲地區內部貿易快速擴張。

Untitled3.jpg

眾多亞洲經濟體當中,日、韓等先進國家目前主要集中前端科技研發、產品設計和高端生產,並且把大部分較低增值生產活動遷離本國。另一方面,全球最大的生產者中國,一方面已建立成熟的供應鏈體系,加上高效的物流和配套服務,正逐步由勞動力密集的加工生產,朝高增值產業方向發展。至於亞洲其他低成本地區亦相繼加快開放步伐,希望進一步吸引外商投資、承接轉移生產,逐步建立現代化工業體系以推動經濟發展。

不過,亞洲地區近年受全球市場放緩影響,區內企業須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而中國內地更受到勞動力短缺和生產成本上漲等問題困擾,有關發展促使有關企業積極提升競爭力,及進一步發展國際業務以拓闊市場空間,同時放眼亞洲及其他地方,通過重整區域業務布局,包括轉移部分生產和採購活動,希望進一步連結亞洲供應鏈,更好利用內地和海外資源配合轉型升級,並滿足國際市場不斷轉變的需求。

以出口為主的廣東省,及在珠三角擁有大量直接投資的香港廠商,正加強發展高技術和高增值業務,及利用自動化提升生產技術,而部分則聚焦發展品牌,希望提升有關業務的增加值。在考慮把部分生產轉移到較低成本的內地和海外地區時,除直接投資設立廠房外,一些企業更計劃與當地生產企業訂立採購安排,採購各類低成本而具競爭力的零部件支援他們在珠三角較高端的生產;同時,他們亦從珠三角輸出工業物料,用以支援在其他地方的本地和外資企業夥伴,及他們從珠三角轉移過去的生產活動,務求把不同地區的上游、下游廠商與珠三角供應鏈連接。企業的業務發展策略是以整體成本效益為主導,而不是片面考慮單一因素。

因應有關發展,粵港兩地可加強合作,包括通過以下的建議領域,促進兩地企業更有效利用內部和合作夥伴資源進一步提升競爭力,以便更有效回應外部投資環境轉變帶來的挑戰,同時善加利用例如「一帶一路」等相關機遇,以促進兩地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 提升自動化升級產業

粵港企業正加緊投資自動化生產,部分更應用機械人設備從事高精密度製造,同時提高生產效率,希望轉向發展較高增值的生產業務。事實上,不少提供機械人技術解決方案的供應商紛紛落戶珠三角,在深圳、東莞等地提供服務;而香港部分業者,包括香港科技園等,亦聚焦開發機械手末端工具(robotic end-of-arm tooling)之類的相關技術應用[1],均有助粵港企業提升自動化水平。

除了增添自動化設備,有關業者亦須從整套生產系統著手,優化生產流程之餘,同時配合外部資源布局生產業務,包括與本地或海外的上游和下游夥伴合作,以提升整體的生產和營運效率。但內地目前缺乏標準的解決方案,特別是缺少發展智能生產系統相關的技術標準,以致有關自動化、包括機械人生產設備欠缺智能發展元素,長遠而言未必足以協助有關企業朝更高端產業發展。而提高產業效率正是《中國製造2025》主張大力發展智能製造產能的主要目標之一。

為此,粵港兩地可協助企業放眼國際,引進歐美等先進國家開發的技術標準和解決方案。例如德國提出的「工業4.0」(Industrie 4.0)策略[2],聚焦發展智能製造技術,希望通過物聯網 (Internet of Things ) 及務聯網(Internet of Services)等應用打造智能工廠,改進製造、工程、物料運用及供應鏈等工業生產流程,最終進一步升級產業。而香港是內地企業尋找外國合作夥伴的首選平台,並擁有強大的科技產業及有利的營商環境,包括良好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可以幫助企業從外地引進先進的智能製造技術和解決方案。兩地政府可促進業界有關的技術交流,共同協助粵港企業提升生產技術轉型升級。

  • 推進科技合作

粵港企業亦積極制訂不同的業務發展策略以提升競爭力。事實上,除轉型拓展上游或下游業務,和發展自家品牌外,不少廠商其實更希望從本業出發提升實力,加大科技研發及創新力度,發展較高增值、高技術產品。廠商除可保持原有的生產營運,和以科技實力保證其業務可持續發展外,亦可同時減低因從事不相熟的業務而帶來的投資風險。

珠三角目前已擁有不少科技人才,香港又是廣東企業發展國際業務、尋找外國科技合作夥伴的橋頭堡,所以兩地可進一步合作利用香港和珠三角的人才推進科研活動,同時通過香港引進更多外國技術,幫助企業提升科研及產品設計能力。特別在部分科技領域,例如下一代互聯網發展、智能家居應用等,內地目前仍缺乏部分通用技術標準和用者經驗,使有關研發及技術應用受到制約。而香港科技業者熟悉外國先進科技發展,又善於使用根據國際標準/框架開發的技術,可幫助粵港企業發展有關科技。

除利用現有的科技交流平台,粵港兩地更可考慮利用例如正在落馬洲河套地區、香港與深圳共同發展的「港深創新及科技園」等平台,通過吸引港深兩地及其他國內、外頂尖企業、研發機構和高等院校進駐,發展成為深港兩地重點創科研究合作基地。粵港兩地一方面可利用有關平台聚焦前端的科技研發活動,亦可幫助粵港企業應用內地和外國的科研成果,並為有關項目進行商業化,捕捉內地和國際市場商機。

  • 完善區域物流網絡

因應全球化快速發展,粵港企業同時加強連結正在亞洲日漸發展的供應鏈,以支援他們在珠三角較高端的生產業務,包括轉移部份生產和採購活動往較低成本地區,所以亟需利用高效的運輸物流服務,幫助他們運送廣泛的工業物料往來珠三角與其他亞洲生產基地,迎合企業對全球及區域供應鏈管理方面,需要快速回應國際市場需求的高效運作生產模式下,嚴格的物流配送要求。

海外低成本地區大多缺乏生產關鍵和其他工業物料、零部件等,並且缺少技術工人、技術員、工程師等人才。無論企業計劃在海外投資設廠生產,還是前往當地採購各種生產物料或製成品,均可能需要兼顧有關地區的物料供應和技術支援等事宜。

香港擁有廣泛的國際物流和運輸網絡,能有效聯繫廣東省、東南亞以至其他「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其他海外重要生產基地,有助企業利用珠三角生產的物料支援海外業務。香港的科技應用和生產技術人才濟濟,可隨時為有關企業的海外生產和採購活動提供有效的技術支援。在這背景下,若果粵港雙方能協力加強相關貨物流通及交通聯繫,進一步提供例如貨物進出境的海關、商檢等便利措施,可幫助粵港企業整合珠三角和海外資源,完善他們的區域生產和採購等業務布局。

  • 攜手「走出去」發掘「一帶一路」商機

另一方面,香港與廣東企業亦可考慮一同「走出去」,前往包括「一帶一路」的海外市場發掘商機。華南企業希望利用「一帶一路」機遇轉型升級,特別是前往東南亞等沿線國家,拓展銷售、投資設廠和採購等業務。所以,兩地企業可共商合作,利用協同效應共同發掘「一帶一路」商機。

上文(第4.4節)的調查結果亦顯示,表示會考慮發掘「一帶一路」商機的華南企業當中,55%希望獲得市場營銷策略服務供開發新業務、新市場,其次38%表示希望參加與海外、「一帶一路」市場對接的市場推廣活動。此外,32%希望尋找產品開發及設計服務,而28%則尋求品牌設計及推廣策略服務。

為發掘有關機遇,60%的企業表示會首先在內地尋找有關服務。除此以外,也不少企業表示會前往其他地方尋求各種專業服務,而香港是最多企業表示最有興趣前往的地點,佔會考慮發掘「一帶一路」商機企業的一半。事實上,香港是內地、包括廣東省企業對外投資、開發國際市場的境外首選平台,所以,粵港兩地應鼓勵更多企業通過香港,利用本港不同的專業服務,整合珠三角和海外資源增強競爭力,發掘「一帶一路」和海外市場商機。(請參閱香港貿發局研究報告:中國企業發掘「一帶一路」商機:華南地區問卷調查結果。)

  • 利用專業服務控制風險

粵港企業「走出去」連結亞洲以至其他「一帶一路」供應鏈,無論是直接前往當地投資設廠生產,還是轉移採購活動往東南亞或其他地區,須要審視當地的營商環境、供應鏈的穩定性、交通物流狀況,以及相關的法律法規和稅務要求等,詳細評估並防範有關投資或業務風險,以確保業務布局能符合預期效果。

「走出去」企業亦須對整個業務前景作專業評估,包括審視相關安排是否可支援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對現存的供應鏈夥伴、內地和海外客戶關係的影響,及在中期而言有關優勢會否因終端市場的政府政策轉變而消失,包括外國的貿易壁壘和優惠等發展(例如反傾銷稅和GSP關稅優惠)。

香港具有資訊流通優勢,市場、法律、會計和其他專業服務一應俱全,並且熟悉內地及海外營商環境,擁有廣泛的國際網絡,能有效為企業發展作合適的策略建議。粵港除了可通過網上或其他服務平台為兩地企業提供更多資訊外,亦可考慮舉辦更多商貿活動,幫助企業瞭解及利用專業服務,以更好籌劃未來業務發展提升競爭力。

更多詳情,請參閱:

全球供應鏈轉移與粵港產業發展關係(概要)

全球生產格局改變促進亞洲供應鏈茁壯成長

轉變中的亞洲紡織品及成衣業供應鏈

亞洲電子產業供應鏈快速成長

「中國製造」角色蛻變

粵港企業整合區域業務策略

 


[1] 更多詳情,請參閱香港貿發局研究報告:「走出去」發掘「一帶一路」商機(專家意見六):科技產業的新舞台

[2] 更多有關《中國製造2025》及德國「工業4.0」詳情,請參閱香港貿發局研究報告:中國「十三五」規劃:《中國製造2025》與「工業4.0」的合作機遇

 

資料提供 圖片:趙永礎

編輯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