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項目為緬甸經濟帶來新曙光

緬甸擁有豐富的天然資源和獨特的地理優勢,大有機會受惠於「一帶一路」倡議。不過,緬甸首先必須獲取大量投資,改善國內的基礎設施。

照片:緬甸急須改善基礎設施,「一帶一路」投資能否帶來新曙光?
緬甸急須改善基礎設施,「一帶一路」投資能否帶來新曙光?

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很可能為緬甸帶來重大裨益,這主要與緬甸的地理優勢有關。緬甸的位置,位於中國南部和人口龐大的孟加拉與印度之間。此外,緬甸有多個面向孟加拉灣的港口,只要能改善港口設施及對外開放,從中國前往西方的航運路線便可大幅縮短。另一方面,緬甸的原材料資源十分豐富,包括石油、天然氣及水力發電等,而這些資源在中國內地的供應相對短缺。

「孟中印緬經濟走廊」這個概念,其實早於1999年首次提出,但要到2013年,才得到全部4個國家真正接納。去年8月,緬甸國家顧問昂山素姬官式訪問中國,其後發表官方聲明,重申緬甸歡迎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及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建設方案,明確表示緬甸將積極參與這個項目。

孟中印緬經濟走廊長約2,000公里,是一個多模式基建項目發展計劃,把中國南部城市昆明,與緬甸的主要經濟樞紐之一曼德勒市連結起來,再穿過孟加拉首都達卡,最後以印度第二大城市加爾各答為終點。

雖然項目仍在計劃階段,但外界普遍預期,當區域交通增強後,緬甸將大為得益。印度奉行「向東望」政策,中國則採取「向西看」方針,緬甸正好位於兩國之間的十字路口,是通往鄰近國家合計達23億潛在消費者市場的門戶。此外,鑒於中國有意開發馬六甲海峽以外的貿易和能源航道,未來或有大量貿易從新加坡分流至緬甸。

Asia Pacific Connex是一家總部設於亞太區的石油及天然氣顧問公司,其行政總裁Andre Wheeler評估緬甸改寫全球貿易規則的潛力。他說:「緬甸再加上歐洲與阿塞拜疆首都巴庫的發展情況,將會完全改變過去40年主導東西方貿易的物流模式。那些在偏遠及低成本生產地區的製造商,將可首次得到鐵路連接。研究顯示,採用鐵路運輸的成本較目前的航運線路要低得多。」

羅兵咸永道新加坡(PwC Singapore)亞太地區資本項目及基礎設施行業主管合夥人Mark Rathbone亦認同這個觀點。他說:「緬甸鄰近雲南首府昆明,亦有助這個城市發展航運業。昆明可以利用緬甸現有的港口,把貨物運往非洲及中東地區。」

不過,最大問題是緬甸的基礎設施不足,以及缺乏改善基建所需的財務資源。2015年,聯合國亞洲及太平洋經濟社會委員會認為,緬甸是區內最缺乏基礎設施的國家。世界經濟論壇《2013至2014年全球競爭力報告》中,緬甸在148個國家中排第141位。在2015年,緬甸只有38.9%的道路已鋪設好,而整體的道路密度更屬區內最低。

在緬甸仍被國際孤立的年代,中國已是緬甸最大的投資者,支持緬甸多個重要的基建項目,包括石油及天然氣管道、港口和水壩。2010年,緬甸開始改革開放,外商在緬甸的投資也迅速增加。

2015至2016年,緬甸獲得的外商直接投資總額為94億美元;2014至2015年為80億美元;2013至2014年為41億美元。在上一個財政年度,石油及天然氣行業吸引了最多外商投資,其次為運輸及通訊,之後是製造業。新加坡是緬甸的最大境外投資來源,為55個項目提供合共43億美元資金;緬甸的最大貿易夥伴中國則排第二位,投資額為33億美元。

聯合國亞洲及太平洋經濟社會委員會認為,這些投資只佔緬甸真正所需資金的一小部分。舉例來說,由現在直至2030年,緬甸的各大城市需要1,460億美元的投資,以建設基礎設施滿足現有及預期新增人口的需求。根據亞洲開發銀行的數字,緬甸若要達到2030年的發展目標,仍須尋求800億美元的投資。

緬甸其中一個正在發展的主要項目是漢達瓦底(Hanthawaddy)國際機場,也是該國最大規模的基礎設施項目之一,完工後,將成為緬甸最大的機場,取代仰光國際機場成為進出該國的主要門戶。新加坡財團樟宜機場集團已經中標,負責價值15億美元的第一階段建設計劃。緬甸政府已獲日本政府提供一筆40年的貸款,資助這個機場項目。

土瓦(Dawei)深水港及經濟特區是緬甸另一重點發展項目,將成為該國最大規模的工業及貿易特區。泰國是這個項目的主要合作夥伴,而日本政府亦有興趣為此項目提供融資。

另一項重要工程是位於邁立開江與恩梅開江匯合處的密松大壩(Myitsone Dam);這兩條河是緬甸第一大河伊洛瓦底江的上游。密松大壩建成後,將成為密松流域水力發電項目的一部分,也是在這個流域規劃的7座水壩中最龐大的一個。這7座水電站的裝機容量合計為13,360兆瓦。

照片:漢達瓦底國際機場將成為緬甸的新門戶。
漢達瓦底國際機場將成為緬甸的新門戶。

密松大壩預期於2019年完成,將成為全球第15大水電站。這個項目由伊江上游水電有限責任公司承接,該公司是中國電力投資集團、緬甸亞洲世界公司與緬甸電力部共同成立的合資企業。

 

特約記者 Geoff de Freitas 仰光報道

資料提供 圖片:香港貿發局經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