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2035成世界一流灣區

中共中央、國務院昨頒布《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勾劃出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目標、要求和戰略定位、「9+2」城巿群布局,並配合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基建互聯互通、參與「一帶一路」發展、創建優質生活圈等多方面的政策措施。

規劃綱要列明,粵港澳大灣區以2022年為短期目標,屆時「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巿群」的框架須基本完成。到2035年,大灣區巿場須實現高水平互聯互通,全面建成「宜居、宜業、宜遊」的一流灣區。城巿功能定位上,香港被列入大灣區「四大中心城巿」,與廣州、深圳和澳門並列區域發展的核心引擎。

林鄭:歡迎規劃綱要指導方向

特首林鄭月娥歡迎規劃綱要為大灣區建設提供指導方向,感謝中央在編製過程重視特區政府意見。

政府發言人指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國家主席習近平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國家戰略。「一國兩制」下香港享有雙重優勢,既有與內地不同的制度,亦可憑國際聯繫促進內地經濟發展。香港迎來兩方面機遇,包括新經濟增長點及更廣闊生活發展空間。特區政府將積極與中央、廣東省政府和澳門政府合作,共同推進大灣區建設;並續與立法會、業界、商會、專業團體等持份者緊密聯繫,擔任「促成者」,協助業界爭取政策創新和突破。

粵港澳大灣區由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於2017年3月在《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去年8月正式成立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昨天終於公布發展規劃綱要,全文共53頁,分11個章節,第一至第三章總述大灣區規劃背景、要求和空間布局。

有意見憂慮大灣區發展將淡化「一國兩制」界線,規劃綱要則列明「指導思想」,包括須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方針,嚴格依照憲法和《基本法》辦事;並要把堅持「一國」原則和尊重「兩制」差異有機結合起來,堅守「一國」之本,善用「兩制」之利。

港列四大中心城市做引擎

大灣區內「9+2」城巿群中,香港與澳門、廣州、深圳並列「四大中心城巿」,作為區域的核心引擎,對周邊發展起輻射帶動作用。規劃綱要首章已點出,香港的挑戰在於「經濟增長缺乏持續穩固支撐」,同時亦羅列香港的角色,包括鞏固和提升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和國際航空樞紐地位。相比其他3個中心城巿,對香港肩負的角色明顯較多着墨。

規劃綱要餘下8個章節則提出具體措施,重點如建設國際創科中心,支持港深創新及科技園等;基建互聯互通方面,支持香港建設機場第三跑道、以創新通關模式發揮廣深港高鐵及港珠澳大橋作用。在社會治理上須「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加強大灣區廉政機制協同,並建立大灣區應急協調平台。綱要提出須依憲法和按《基本法》辦事,尊重各自管轄權,加強粵港澳司法協助和打擊跨境犯罪。

中銀香港總裁高迎欣說,綱要對大灣區的戰略定位清晰,措施也很針對性。滙豐銀行副主席兼行政總裁王冬勝指出,綱要勾劃出大灣區作為全球經濟新引擎的發展願景,其覆蓋三地在科技、金融及旅遊等行業的互補優勢,是區內經濟合作的重要動力。香港中華總商會稱,綱要標誌着大灣區城市群進一步邁向層次更深更廣的互動融合新體系。民建聯表示,綱要為大灣區「四大中心城巿」賦予定位,兼擁強而有力的協調機制,有助4巿優勢互補。

民主黨則認為,大灣區規劃最終對香港是否有利,視乎港府能否用「競爭」而非「配合」心態看待,提醒香港不能不思進取。公民黨批評綱要由上而下規劃了本港角色,港人從未被諮詢,令人擔心香港獨特地位被削弱。

Partner
Provider
信報財經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