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直接投資現狀與成因分析

中國外經貿企業服務網

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直接投資現狀

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直接投資起步較晚,遲至2007年才開始大規模直接投資。但在過去的10多年間,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OFDI一直保持了較快的增長速度,呈現出如下特點:

1. 持續快速增長趨勢

從流量看,據《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公報》統計,2003年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64個國家OFDI流量僅2.02億美元,2015年飆升到189.3億美元,同比增長38.6%,年均增速高達46.0%,比同期中國OFDI總流量年均38.8%的增速快7.2個百分點,占中國OFDI總流量的比例也從 7.1%上升至 13%。從存量看,2003年,我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直接投資存量為13.2億美元,佔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的4%,2015年,這一指標飆升為1156.8億美元,佔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總存量的10.5%,2003年-2015年,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64個國家投資存量年均增速高達45.2%,比同期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總存量的增速快11.4個百分點。

2. 近鄰化分佈趨勢

近些年,我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投資在空間分佈上,呈現出先近後遠的特徵。按照規模大小,目前我國對外直接投資最集中地區依次為東南亞、北亞(俄羅斯和蒙古)、中東、中亞和南亞,除中東地區外,均為我國鄰國。其中東盟10國是我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直接投資最集中的地區。

3. 集聚化趨勢

從空間分佈來看,中國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OFDI金額有明顯集聚化趨勢。截至2015年,有15個國家承接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超過20億美元。據此,作者計算了首位國家集中度等指標。結果發現,無論是首位國家集中度、前3名國家集中度、前5名國家集中度,還是前10名、前15名國家集中度都基本隨著時間序列的推進,呈現出比較明顯的集聚化趨勢。

4.東道國排名變化大,與大宗商品價格漲落保持一致性的順週期性趨勢

近年來,我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投資還出現了東道國年度排名變化比較大,與大宗商品價格漲落保持較明顯一致性等順經濟週期性特徵。從流量上看,2014年有10個國家承接我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超過了5億美元,但在2015年,只有8個國家超過了5億美元,除新加坡、俄羅斯、印尼、阿聯酋和老撾5國外,巴基斯坦、泰國、伊朗、馬來西亞和蒙古5國直接出局,新增了印度、土耳其、越南3國。而資源豐富的中亞、北亞和西亞地區,近年來隨著大宗商品價格走軟,已經變成了我國主要的撤資地區,其中哈薩克斯坦撤資25.1億美元,伊朗撤資5.5億美元,分別名列我國總撤資榜的第2位和第4位。這表明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具有非常明顯的順週期性,這種結構並不利於我國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獲取穩定的資源供給。從存量看,東道國排名也顯現出明顯的變化。2015年,承接我國OFDI存量累計超過40億美元的國家一共有8個,依次是:新加坡、俄羅斯、印尼、哈薩克斯坦、老撾、阿聯酋、緬甸、巴基斯坦。其中,阿聯酋進步最大,從第14位前進到了第6位;蒙古則退步最大,從第7位退到了第10位;哈薩克斯坦雖然只從第3位退到了第4位,但對其投資存量大幅下降了32.4%。

5. 產業多元化和升級化趨勢

近十年以來,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投資的行業結構呈現多元化和升級化趨勢。從三次產業角度劃分,我國直接投資主要分佈在農業、能源、金屬、化學、其他工業和公用事業等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占比雖僅15.6%,但其佔比不斷提升。其中2005年-2011年,第三產業佔比平均為7.6%;2012年-2016年上半年,第三產業佔比升至24.9%,2012年和2016年上半年佔比還分別升至34.2%和35.1%,產業升級特徵明顯。如表5所示,中國投資是先從能源、化學等行業起步,2006年開始擴展到農業、金屬、交通、地產等行業,2007-2009年又拓展至科技教育、金融等更高技術含量行業,2012-2013年開始涉足娛樂和旅遊等服務業,2015年以後還涉足公用事業,呈現出從資源導向到資金密集型行業,進而升級到高科技和現代服務業的發展趨勢。

總體來講,"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目前還不是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主要對象,中國對其投資尚比較有限。目前中國對"一帶一路"投資主要流向有較穩定合作機制的周邊國家,例如中國東盟自貿區中的新加坡、印尼、緬甸和老撾等國,上海合作組織中的俄羅斯和哈薩克斯坦等成員國及印度、巴基斯坦、蒙古等觀察員國。值得提到的是,近年來中國對老撾、緬甸、柬埔寨和蒙古等欠發達鄰國的直接投資有了較大增長,但對經濟發展水平更高、制度環境也更為穩健的東歐諸國以及東盟中的馬來西亞、泰國直接投資的重視程度則明顯不夠。當然,由於近年來主權糾紛,中國對菲律賓、越南的直接投資也不多。

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直接投資中存在的問題

鑒於"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多處地緣政治敏感區和風險集中帶,這使得我國OFDI面臨的問題比較多,具體說來,主要表現在:

1.空間分佈不合理,大多數東道國投資環境不好

鑒於中國OFDI有近鄰化趨勢,而這些國家投資環境卻大多不太理想。根據中國電子科學研究院2016年所編制的"絲路信息化指數","一帶一路"國家總體得分均不高,其中得分最高的為新加坡,評分為7.05;排名最低的國家為不丹,評分僅為2.93。從地區分佈來看,中東歐國家信息化投資環境最為成熟,平均得分在4.88分,但我國對其投資非常少。東南亞居其次,平均得分4.81,是我國對外投資分佈最多的地區。獨聯體國家平均得分排名第三,但除俄羅斯外,我國對其直接投資都不多。中東和中亞國家雖普遍在能源資源方面具有強大保障能力,也是我國直接投資分佈較集中的地區,但其平均得分分別為4.47和4.03。南亞國家平均值僅為3.62,大多數國家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非常薄弱,但近幾年我國對其投資卻增長很快。很顯然,中國OFDI這種空間佈局不是太好,有重構必要。

2.對外直接投資行業集中,投資失敗案件比較高

長期以來,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OFDI的行業分佈一直比較集中。據Merger market數據,在2005年至2016年6月這段時間內,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跨國並購的行業分類數據中,排名前五名的行業分別是能源(佔比55.6%)、金屬開採及冶煉業(佔比11.6%)、交通製造業(佔比8.2%)、地產業(佔比6.8%),表現出非常明顯的資源尋求型特徵,資源類並購佔比67.2%。雖然近年來,中國對"一帶一路"國家投資已經開始多元化,但總體尚未形成規模。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種行業結構也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通過OFDI,中國獲得了大量的資源補給,緩解了我國經濟高速增長導致的資源不足問題;另一方面,便利資源的獲得,也會弱化國內產業結構升級的動力。隨著近些年美聯儲不斷加息和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出現明顯下滑,這不僅使相關產業投資不斷萎縮,也使東道國對我國資本的疑慮不斷加重,中國OFDI風險不斷累積。據Heritage Fundation統計,從2005年至2016年上半年,中國對"一帶一路"國家投資失敗案件51宗,失敗金額686.8億美元,明顯高於其他地區佔比。其中能源業投資失敗佔比69.5%;金屬業佔比9.2%;而且從年度數據看,這些行業的投資失敗事件出現最為頻繁。

3."走出去"企業多為國有企業,而且主要是央企

目前"一帶一路"建設仍處於初期階段,以"道路聯通",即基建、運輸等項目為主。但從投資規模來看,央企是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投資的主力軍,地方企業和民營企業只能發揮補充性作用。據Heritage Foundation統計,截至2016 年上半年,央企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大型項目投資的存量為1333.1億美元,佔中國對“一帶一路”大型項目投資總量的69.3%。與那些具備豐富投資經驗的跨國公司和開發銀行相比,中國企業甄別有利可圖的項目和控制風險的能力更差。隨著海外基礎設施貸款迅速增加,由於信息披露較慢,還款期更長,這些投資未來可能會為中國金融體系帶來新一輪資產質量問題。

4.培育競爭對手,可能導致產業"空心化"

長期以來,中國企業由於缺乏管理、技術、品牌和渠道等競爭優勢,面對日趨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時,只是一味依賴國內的低成本勞動力優勢。因此,在對外直接投資過程中,就比較容易培養競爭對手,導致國內相關產業出現"空心化"現象。例如紡織業,隨著我國對越南、印度投資力度的加大,當地興起的相關競爭企業越來越多,這些發展中國家企業在美國等第三市場的份額越來越高,進而導致我國紡織產業競爭優勢不斷下降,甚至導致一定程度的產業空心化。類似的行業還有家電、箱包等行業。

請按此閱覽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