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供應鏈轉移與粵港產業發展關係(概要)

亞洲工業發展面貌正經歷新一輪改變。自上世紀末先進國家大規模把生產活動轉移往低成本地區,亞洲的工業生產活動大幅增加,特別是中國目前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工業生產國。不過,中國內地的投資環境近年亦開始轉變,勞動力及生產成本上漲等問題正促使一些外資和本地企業調整業務策略,他們一方面轉移部分生產往其他亞洲地區,同時升級內地業務,以提升競爭力。

粵港企業重整業務布局

在廣東省從事生產及貿易的粵港企業,其實在多年前已開始採取不同策略應對珠三角投資環境轉變,包括轉移部分生產和採購活動往中國內地其他較低成本地區,少部分則選擇同時前往東南亞等屬於「一帶一路」的地區設廠生產,或在當地採購各種商品和原材料,希望利用外部資源降低成本。不過,隨著近年全球和內地市場增長放緩,以及來自其他低成本地區的競爭日益激烈,粵港企業更進一步在控制成本以外制訂策略轉型升級,從勞動力密集轉往高增值業務方向發展,希望在中、長期而言達到業務可持續發展目的。

相片﹕粵港兩地可加強合作協助產業進一步升級(一)。
粵港兩地可加強合作協助產業進一步升級(一)。
相片﹕粵港兩地可加強合作協助產業進一步升級(一)。
粵港兩地可加強合作協助產業進一步升級(一)。
相片﹕粵港兩地可加強合作協助產業進一步升級(二)。
粵港兩地可加強合作協助產業進一步升級(二)。
相片﹕粵港兩地可加強合作協助產業進一步升級(二)。
粵港兩地可加強合作協助產業進一步升級(二)。

當中不少企業積極投資自動化生產,一方面紓緩勞動力短缺問題,同時因應國際市場需求日趨嚴格,希望通過自動化設備生產更高質量和更高精密度的產品在市場競爭。一些企業則加強投資科技研發,爭取發展高技術業務,也有部分選擇開發自家品牌以提升產品價值。隨著全球化步伐加速,不同產業之間的分工日益精細,以致全球供應鏈發展轉趨複雜,粵港企業亦因應不斷轉變的外部環境調整策略,務求達到更理想的轉型升級效果。

中國/亞洲供應鏈日漸發展

珠三角擁有成熟的供應鏈體系和豐富的生產性支援服務,大部分海外地區難以相比。因此,粵港企業在規劃未來業務時,大多繼續選擇在珠三角及廣東省和鄰近地區,保留甚至進一步發展較高增值和較高技術的生產業務。與此同時,隨著亞洲其他低成本地區的工業活動日漸增加,中國與亞洲、包括東盟等地已逐漸建立緊密的供應鏈關係,為粵港企業提供更為廣闊的市場和採購空間。

目前不少企業從珠三角及中國其他地區運送大量工業物料,前往亞洲及其他「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支援當地的工業生產,部分更向這些低成本地區轉移生產和進行採購活動。有關企業在這些地區生產或採購的產品一方面會銷往先進國家,同時會把相關的工業物料、零部件等運返珠三角等地以支援內地較高端的生產活動。隨著亞洲地區分工日漸明顯,中國和亞洲不同地區的上、下游供應商和生產商之間的貿易關係日趨密切,也刺激亞洲地區內部貿易快速擴張。

相片﹕中國與亞洲供應鏈日漸發展(一)。
中國與亞洲供應鏈日漸發展(一)。
相片﹕中國與亞洲供應鏈日漸發展(一)。
中國與亞洲供應鏈日漸發展(一)。
相片﹕中國與亞洲供應鏈日漸發展(二)。
中國與亞洲供應鏈日漸發展(二)。
相片﹕中國與亞洲供應鏈日漸發展(二)。
中國與亞洲供應鏈日漸發展(二)。

優化區域業務布局

由於亞洲較低成本地區普遍只擁有基本的生產條件,物流及其他配套服務有待提升,並且缺乏技術人才,所以企業轉移生產大多局限較低端的勞動力密集工序,以及產品生命周期較長的輕工產品和零部件。除工資成本外,企業在海外生產亦須顧及運輸物流、物料供應和管理等整體成本,加上跨區安排涉及較長的周轉時間,需要高效的供應鏈管理才能配合企業把握多變的國際市場商機。因此企業部署海外生產時,宜從多方面考慮因素出發,例如是否有利開發當地市場。而歐、美及其他出口市場實施的貿易壁壘和關稅優惠,亦可以影響相關企業的區域生產和採購布局。

總括而言,在競爭越趨激烈的國際市場,以及全球供應鏈發展不斷演變的情況下,粵港企業已不再是單靠降低直接生產成本,而是積極採用轉型升級、提升業務價值策略,同時考慮市場需求及整體成本效益,優化區域業務布局以增強競爭力。

在這背景下,粵港兩地可加強合作,制訂合適政策促進兩地企業進一步發展,例如引導他們聚焦應用智能製造技術以協助產業進一步升級,同時推進兩地企業的科技合作、加速科研成果商業化;此外,粵港須進一步完善兩地之間的運輸物流網絡,便利兩地企業更有效布局他們的區域業務,並且鼓勵企業攜手「走出去」發掘「一帶一路」商機,利用香港的專業服務制訂長遠發展策略和控制風險,進一步連結亞洲日漸發展的區域供應鏈,更好利用不同地區資源開拓內地和國際市場。

按此購買這份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