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歐商機:潔淨技術模範

香港貿發局經貿研究 | 2016年06月23日

北歐商機:潔淨技術模範

北歐被譽為全球最環保的地區之一,完美詮釋了如何將國家或地區發展綠色經濟的承諾轉化為享譽全球的環保美談。北歐諸國大力推行環保措施,不僅更加重視漁林等傳統行業的環保工作,亦積極增強再生能源等領域的效益,同時發展配備可持續水源及廢物管理系統的智慧城市、智慧建築及綠色運輸。因此,若要發展潔淨技術並充分發揮這個迅速增長行業的效用,北歐是理想的合作夥伴。

北歐諸國推崇環保

北歐地區[1]再生能源的使用量領先歐洲各地。最新數據顯示,於2014年,冰島、挪威、瑞典、芬蘭及丹麥消耗的再生能源,分別佔最終能耗總量的77.1%、69.2%、52.6%、38.7% 及29.2%;與之相比,歐盟的平均值僅為16%。北歐地區的再生能源主要來自風力、波浪、潮汐、太陽、地熱、水力發電、生物質能及生物燃料。

 

表:再生能源所佔百分比(2014年)
表:再生能源所佔百分比(2014年)


北歐五國中,冰島、挪威、瑞典及芬蘭已於2014年提前達成2020年再生能源目標。北歐諸國深信其方法亦適用於全球各國,目前正積極向其他能耗大國推廣其先進的再生能源技術及應用方案。

盡管丹麥尚未達成其2020年再生能源目標(30%),但已立下雄心壯志,於2025年前將首都哥本哈根(最大城市)打造為全球首個碳中和城市,並於2050年停止使用化石燃料,轉而全部以再生能源發電。目前,丹麥靠風能不僅可滿足國內電力需求,亦已開始向德國、挪威及瑞典等鄰國輸出電力。

圖:丹麥遠大的環保目標
圖:丹麥遠大的環保目標


準備進軍亞洲市場

北歐潔淨技術公司是綠色能源先驅,鑒於亞洲對再生能源的需求不斷增長,不少都有意物色商業夥伴,抓緊亞洲市場機遇,以獲取豐厚利潤。與此同時,亞洲各國亦正大力開發各種再生能源,例如生物質能、太陽能及風能,以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

盡管各國擁有的再生能源資源不同,但中國作為全球第一大能耗國(自2010年起超越美國),能為北歐潔淨技術公司帶來無限商機。在中國,農業規模較大,水力資源豐富,而且隨著農村人口不斷遷入城市,城鎮化已成為快速推動經濟發展及提高生活水平的重要手段。專營生物質能發電、水力發電渦輪機及設備、防洪系統或城鎮規劃等業務的北歐公司,在中國應大有需求。

外商直接投資及研發合作的機遇

根據fDi信息部(fDi Intelligence)發布的2016/17年未來歐洲城市及地區(European Cities and Regions of the Future)排名,於歐洲中等規模的地區(居民介乎150萬至400萬)中,大哥本哈根地區(簡稱GCR)的外商直接投資策略最佳。GCR是覆蓋丹麥東部至瑞典南部斯科納(Skåne)的都會區,居民接近400萬,熟練僱員的數量居北歐首位。

GCR與歐洲大陸、北歐諸國及波羅的海諸國有密切聯繫,不但可接觸有逾1億消費者的市場,並有眾多頂尖公司集聚,經營再生能源、廢物及水源管理、循環及升級再造等業務,實力強勁,令這個都會區成為環保投資及創新的佼佼者。

圖:大哥本哈根地區
圖:大哥本哈根地區



GCR致力於在2020年前成為全球主要的投資及知識樞紐,與歐洲最負盛名的都會區並駕齊驅。現時,國際投資者可於GCR享受世界級的研發設施,而區內多個發展前景良好且增勢迅猛的科技領域,亦提供別具創意的營商環境。

舉例來說,自2010年起,馬爾默潔淨技術城市(Malmö CleanTech City)連同多家公司、大學以及多個城市一起打造綠色網絡,於馬爾默推廣潔淨技術創業。馬爾默位於瑞典最南端,是該國第三大城市(僅次於斯德哥爾摩及哥德堡),已訂立目標於2020年前實現氣候中和(climate neutral),並於2030年前100%使用再生能源。在此目標下,馬爾默已成功由污染嚴重的造船中心蛻變為潔淨技術中心,區內有眾多潔淨技術公司雲集。

相片:馬爾默被視為北歐地區的潔淨技術重鎮。
馬爾默被視為北歐地區的潔淨技術重鎮。
相片:馬爾默被視為北歐地區的潔淨技術重鎮。
馬爾默被視為北歐地區的潔淨技術重鎮。


馬爾默臨近MAX IV(新一代同步加速器輻射實驗室)及歐洲散裂中子源中心(European Spallation Source,簡稱ESS)(一種尖端科技的超級顯微鏡,能為可持續發展社會帶來新科技及創新),日漸成為尖端生命科學及材料研究的熱點。生命科學、潔淨技術與智慧城市項目可進行跨界合作,並有眾多成功實例,包括於垃圾桶上安裝傳感器、智慧電網、採用LED的街道照明、納米粒子塗層電池(太陽能發電)及閉合式循環淋浴系統。

可供中國城鎮化借鑒的經驗

到2030年,預計約70%的中國人口(約10億人)將於城市居住。逾1億人由農村湧入城市,必然需要有效的城市規劃。為此,開發智慧城市成為越來越重要的國策,而相關科技在中國內地將大有需求。

為確保城市規劃可持續發展,而且考慮周詳全面,政府必須大力介入。舊有的能源、供水、污水及廢物處理等設施一旦需要進行翻新改造,而新的環保法例卻有更嚴格的規定,令其必須訂立全新的環保方案,則政府的介入力度將會更大。但是,政府介入亦會對有關項目的私人參與及日後銷路造成巨大阻礙。

為此,斯德哥爾摩作為歐洲第一個綠色首都[2],在城市管理方面,一直保持可靠的環保信譽,並為未來制訂雄圖大計,歷來成績彪炳。例如,哈馬比生態城(Hammarby Sjöstad)是斯德哥爾摩首個生態城區,不僅是斯德哥爾摩未來發展的藍本,亦為全球城鎮可持續發展的最佳榜樣之一。

相片:哈馬比生態城為斯德哥爾摩首個生態城市。
哈馬比生態城為斯德哥爾摩首個生態城市。(1)
相片:哈馬比生態城為斯德哥爾摩首個生態城市。
哈馬比生態城為斯德哥爾摩首個生態城市。(1)
相片:哈馬比生態城為斯德哥爾摩首個生態城市。
哈馬比生態城為斯德哥爾摩首個生態城市。(2)
相片:哈馬比生態城為斯德哥爾摩首個生態城市。
哈馬比生態城為斯德哥爾摩首個生態城市。(2)



生態城市的構想誕生於1990年,當時斯德哥爾摩以此作為申辦2004年夏季奧運會的一項策略。申奧雖然失敗,但當地政府決定繼續推進計劃,將哈馬比生態城作為發展環保城市的試點,以滿足可持續房屋的龐大需求。

該生態城區由公私營機構合作共同開發,須設計及建造合共逾11,000個住宅單位,為25,000人提供獨立居所,同時須確保整體環境影響(廢物、水源及能源消耗)較20世紀90年代初期的典型城區減少50%。這個發展項目預計於2018年竣工。

哈馬比生態城所使用的環保方案根據哈馬比模式(Hammarby model)(一種閉合式生態循環系統)制訂,能形成封閉式循環,盡量減少廢物、水源及能量消耗,並盡可能進行循環及升級再造。

該區不僅於多個建築物表面及屋頂安裝太陽能電池及太陽能板,亦將居民產生的已處理污水及可燃廢物用作城市供暖、製冷、發電及生產沼氣。同時,生物降解物(例如食物垃圾及下水道污泥)亦可為城市巴士及約1,000個煤氣爐提供沼氣。  

 

圖:哈馬比模式
圖:哈馬比模式


哈馬比生態城採用自動垃圾處理系統,以釋放更多城市空間,並減少繁重的交通負荷。該系統設有眾多垃圾槽,每個街區均設有回收房,而每個地區則設有廢物收集站,方便居民從源頭分類及處理廢物。

該區的生活垃圾及有機食物垃圾先由樓宇天井、大堂及垃圾房的特別垃圾入口或棄置槽收集,再由恩瓦克公司(Envac)地下管道系統的真空管道以高達每小時70公里的速度運往指定的收集站或吸污車。其他可回收物品(主要包括玻璃、紙板及金屬等包裝材料)則由樓宇內獨立回收房的傳統收集箱收集。

圖:固定系統通過地下管道將廢物運往遠處的收集站。
固定系統通過地下管道將廢物運往遠處的收集站。
資料來源:恩瓦克
圖:固定系統通過地下管道將廢物運往遠處的收集站。
固定系統通過地下管道將廢物運往遠處的收集站。
資料來源:恩瓦克

 

圖:流動系統的地下儲存箱稍後會由吸污車清空。
流動系統的地下儲存箱稍後會由吸污車清空。
資料來源:恩瓦克
圖:流動系統的地下儲存箱稍後會由吸污車清空。
流動系統的地下儲存箱稍後會由吸污車清空。
資料來源:恩瓦克

 

相片:設置於哈馬比生態城內一棟建築物天井的恩瓦克收集口
設置於哈馬比生態城內一棟建築物天井的恩瓦克收集口
相片:設置於哈馬比生態城內一棟建築物天井的恩瓦克收集口
設置於哈馬比生態城內一棟建築物天井的恩瓦克收集口
相片:哈馬比生態城內每個街區均設有回收房
哈馬比生態城內每個街區均設有回收房
相片:哈馬比生態城內每個街區均設有回收房
哈馬比生態城內每個街區均設有回收房

 

除生產/使用綠色能源及管理生活垃圾外,該區亦大力推行出行環保,鼓勵大部分居民騎單車、走路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例如途徑市中心的輕鐵以及往來斯德哥爾摩內城的固定巴士及渡輪服務。同時,該區亦引入或鼓勵採用其他綠色交通方案,如汽車共乘及電動車,盡量減輕來往哈馬比生態城的交通對環境造成的負擔。

哈馬比生態城大獲成功後,斯德哥爾摩市議會(Stockholm City Council)為進一步提高該市發展為一個氣候適應社會的雄心壯志,自2010年起已著手打造另一個世界級的生態城市項目,即「斯德哥爾摩皇家海港」(Stockholm Royal Seaport)。該智慧城市位於舊有的工業及港口區,臨近斯德哥爾摩市中心,預計將於2030年左右全面竣工。屆時,皇家海港將不會使用任何化石燃料,環保要求甚至會較哈馬比生態城更高。

從哈馬比生態城與斯德哥爾摩皇家海港的發展,不難看出,瑞典不僅有決心開發、推廣及落實新能源及環保方案,亦有能力制訂全面的可持續發展城市規劃系統。該等系統所採用的創新環保技術及方案亦可推廣至其他國家,以供使用。

香港如何把握北歐商機

市場對開發及應用再生能源及節能技術有迫切需求,為香港、中國內地及北歐諸國提供進一步推廣及加強三邊合作的契機。

目前,北歐諸國已向香港及中國內地推廣潔淨技術。不僅如此,越來越多中國內地公司亦開始與北歐科技公司共同進行潔淨技術領域的研發活動,甚至直接參與北歐地區的潔淨技術項目,顯示中國內地企業極為希望開拓國際市場。

例如,於2016年2月,武漢的陽光凱迪新能源集團(目前於中國及越南設有約30間生物質能工廠)宣布投資10億歐元,於芬蘭凱米興建以木材為原料的生物質油工廠。倘該項潔淨技術投資項目取得成功,將是中國迄今為止對芬蘭的最大宗投資。

香港是中國內地對外直接投資的渠道,亦可協助北歐公司引進、篩選及管理來自中國內地的潔淨技術投資,並提供相關專業服務,方便投資。同時,香港公司亦可代表或協助北歐潔淨技術公司於香港、中國內地及亞洲其他國家尋找合作夥伴,接觸相關政府機關及投資者,並將相關研究成果及創新科技商品化,或者進行轉讓及授權。

中國內地及北歐諸國的公司樂於共同進行研發活動並分享專業知識。為此,香港公司應於北歐地區加強推廣工作,展示其作為亞洲科技交易市場的優勢,讓北歐公司深入瞭解港商可以發揮的功用。

事實上,北歐的潔淨技術公司對香港並不陌生。多間北歐公司已於香港開展項目或設有業務代表處。舉例而言,瑞典領先的潔淨技術公司恩瓦克(自動真空垃圾收集系統的發明者及主要供應商)已於1984年在香港開設全資附屬公司,為中國內地的項目提供技術支援。該公司亦於香港開展各類項目,包括中環匯豐總行大廈,並為香港房屋委員會、科技園、添馬政府總部、赤鱲角機場的空中廚房、啟德政府合署及港安醫院進行垃圾收集系統安裝工程。

北歐潔淨技術公司於香港的業務獲得佳績,加強了香港作為理想測試地點的角色,並證明北歐諸國的創新環保科技適用於人口密集的小型城市。此外,香港亦得以成為亞洲其他城市的典範,印證了經濟增長與提高環保意識及制訂更為嚴格的環保標準並無衝突。

值得注意的是,北歐多國政府以及瑞典商業銀行北歐斯安銀行(SEB)(世界銀行於2008年發行全球首宗綠色債券的包銷商)等金融機構長期以來一直大力推動全球綠色債券市場發展,此舉是吸納私人資本對抗全球氣候變化的關鍵一步。於巴黎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1次締約方會議(COP21),已將綠色債券定為全球城市、地區及政府綠色融資的重要渠道。倘北歐及香港金融機構加強合作,應可發揮一定作用,有助達成2020年前每年融資1,000億美元支持發展中國家對抗氣候變化的目標。

舉例來說,新疆金風科技公司已在香港發行中國首宗企業綠色債券。此外,於2015年12月22日,中國人民銀行及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亦分別頒布《綠色債券發行指引》及《綠色債券支持項目目錄》,令中國成為全球第一個頒布官方綠色債券發行規定的國家。目前,綠色債券迅速成為中國潔淨技術公司的融資利器。

「十三五」規劃期間,中國每年至少須投資3,500億美元(2萬億元人民幣)解決環境問題,方可為未來20年打下堅實基礎,以實現綠色、繁榮且具彈性的經濟。其中,約85%的投資將來自私人資本領域,特別是債務市場。

新出台的綠色債券指引將會改變目前由歐洲及美國公司主導的全球綠色債券市場面貌。同時,中國內地對綠色融資的需求日益龐大,亦有助鞏固及宣揚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及優勢。

 


[1] 北歐地區主要包括丹麥、芬蘭、冰島、挪威及瑞典,但本文把冰島及挪威剔除,因為前者市場規模細小,而後者的工業基礎較薄弱。

[2] 歐洲第一個綠色首都於2010年頒發,至今共有7個城市獲頒這個稱號,分別是瑞典的斯德哥爾摩、西班牙的維多利亞、丹麥的哥本哈根、英國的布里斯托、斯洛文尼亞的盧布爾雅那以及德國的埃森。

資料提供 香港貿發局經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