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现状与成因分析

中国外经贸企业服务网

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现状

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起步较晚,迟至2007年才开始大规模直接投资。但在过去的10多年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OFDI一直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呈现出如下特点:

1. 持续快速增长趋势

从流量看,据《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公报》统计,2003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64个国家OFDI流量仅2.02亿美元,2015年飙升到189.3亿美元,同比增长38.6%,年均增速高达46.0%,比同期中国OFDI总流量年均38.8%的增速快7.2个百分点,占中国OFDI总流量的比例也从 7.1%上升至 13%。从存量看,2003年,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存量为13.2亿美元,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4%,2015年,这一指标飙升为1156.8亿美元,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存量的10.5%,2003年-2015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64个国家投资存量年均增速高达45.2%,比同期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存量的增速快11.4个百分点。

2. 近邻化分布趋势

近些年,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先近后远的特征。按照规模大小,目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最集中地区依次为东南亚、北亚(俄罗斯和蒙古)、中东、中亚和南亚,除中东地区外,均为我国邻国。其中东盟10国是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最集中的地区。

3. 集聚化趋势

从空间分布来看,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OFDI金额有明显集聚化趋势。截至2015年,有15个国家承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超过20亿美元。据此,作者计算了首位国家集中度等指标。结果发现,无论是首位国家集中度、前3名国家集中度、前5名国家集中度,还是前10名、前15名国家集中度都基本随着时间序列的推进,呈现出比较明显的集聚化趋势。

4.东道国排名变化大,与大宗商品价格涨落保持一致性的顺周期性趋势

近年来,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还出现了东道国年度排名变化比较大,与大宗商品价格涨落保持较明显一致性等顺经济周期性特征。从流量上看,2014年有10个国家承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超过了5亿美元,但在2015年,只有8个国家超过了5亿美元,除新加坡、俄罗斯、印尼、阿联酋和老挝5国外,巴基斯坦、泰国、伊朗、马来西亚和蒙古5国直接出局,新增了印度、土耳其、越南3国。而资源丰富的中亚、北亚和西亚地区,近年来随着大宗商品价格走软,已经变成了我国主要的撤资地区,其中哈萨克斯坦撤资25.1亿美元,伊朗撤资5.5亿美元,分别名列我国总撤资榜的第2位和第4位。这表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具有非常明显的顺周期性,这种结构并不利于我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获取稳定的资源供给。从存量看,东道国排名也显现出明显的变化。2015年,承接我国OFDI存量累计超过40亿美元的国家一共有8个,依次是:新加坡、俄罗斯、印尼、哈萨克斯坦、老挝、阿联酋、缅甸、巴基斯坦。其中,阿联酋进步最大,从第14位前进到了第6位;蒙古则退步最大,从第7位退到了第10位;哈萨克斯坦虽然只从第3位退到了第4位,但对其投资存量大幅下降了32.4%。

5. 产业多元化和升级化趋势

近十年以来,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的行业结构呈现多元化和升级化趋势。从三次产业角度划分,我国直接投资主要分布在农业、能源、金属、化学、其他工业和公用事业等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占比虽仅15.6%,但其占比不断提升。其中2005年-2011年,第三产业占比平均为7.6%;2012年-2016年上半年,第三产业占比升至24.9%,2012年和2016年上半年占比还分别升至34.2%和35.1%,产业升级特征明显。如表5所示,中国投资是先从能源、化学等行业起步,2006年开始扩展到农业、金属、交通、地产等行业,2007-2009年又拓展至科技教育、金融等更高技术含量行业,2012-2013年开始涉足娱乐和旅游等服务业,2015年以后还涉足公用事业,呈现出从资源导向到资金密集型行业,进而升级到高科技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趋势。

总体来讲,"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目前还不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对象,中国对其投资尚比较有限。目前中国对"一带一路"投资主要流向有较稳定合作机制的周边国家,例如中国东盟自贸区中的新加坡、印尼、缅甸和老挝等国,上海合作组织中的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等成员国及印度、巴基斯坦、蒙古等观察员国。值得提到的是,近年来中国对老挝、缅甸、柬埔寨和蒙古等欠发达邻国的直接投资有了较大增长,但对经济发展水平更高、制度环境也更为稳健的东欧诸国以及东盟中的马来西亚、泰国直接投资的重视程度则明显不够。当然,由于近年来主权纠纷,中国对菲律宾、越南的直接投资也不多。

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中存在的问题

鉴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处地缘政治敏感区和风险集中带,这使得我国OFDI面临的问题比较多,具体说来,主要表现在:

1.空间分布不合理,大多数东道国投资环境不好

鉴于中国OFDI有近邻化趋势,而这些国家投资环境却大多不太理想。根据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2016年所编制的"丝路信息化指数","一带一路"国家总体得分均不高,其中得分最高的为新加坡,评分为7.05;排名最低的国家为不丹,评分仅为2.93。从地区分布来看,中东欧国家信息化投资环境最为成熟,平均得分在4.88分,但我国对其投资非常少。东南亚居其次,平均得分4.81,是我国对外投资分布最多的地区。独联体国家平均得分排名第三,但除俄罗斯外,我国对其直接投资都不多。中东和中亚国家虽普遍在能源资源方面具有强大保障能力,也是我国直接投资分布较集中的地区,但其平均得分分别为4.47和4.03。南亚国家平均值仅为3.62,大多数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非常薄弱,但近几年我国对其投资却增长很快。很显然,中国OFDI这种空间布局不是太好,有重构必要。

2.对外直接投资行业集中,投资失败案件比较高

长期以来,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OFDI的行业分布一直比较集中。据Merger market数据,在2005年至2016年6月这段时间内,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跨国并购的行业分类数据中,排名前五名的行业分别是能源(占比55.6%)、金属开采及冶炼业(占比11.6%)、交通制造业(占比8.2%)、地产业(占比6.8%),表现出非常明显的资源寻求型特征,资源类并购占比67.2%。虽然近年来,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投资已经开始多元化,但总体尚未形成规模。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行业结构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通过OFDI,中国获得了大量的资源补给,缓解了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导致的资源不足问题;另一方面,便利资源的获得,也会弱化国内产业结构升级的动力。随着近些年美联储不断加息和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出现明显下滑,这不仅使相关产业投资不断萎缩,也使东道国对我国资本的疑虑不断加重,中国OFDI风险不断累积。据Heritage Fundation统计,从2005年至2016年上半年,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投资失败案件51宗,失败金额686.8亿美元,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占比。其中能源业投资失败占比69.5%;金属业占比9.2%;而且从年度数据看,这些行业的投资失败事件出现最为频繁。

3."走出去"企业多为国有企业,而且主要是央企

目前"一带一路"建设仍处于初期阶段,以"道路联通",即基建、运输等项目为主。但从投资规模来看,央企是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投资的主力军,地方企业和民营企业只能发挥补充性作用。据Heritage Foundation统计,截至2016 年上半年,央企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型项目投资的存量为1333.1亿美元,占中国对“一带一路”大型项目投资总量的69.3%。与那些具备丰富投资经验的跨国公司和开发银行相比,中国企业甄别有利可图的项目和控制风险的能力更差。随着海外基础设施贷款迅速增加,由于信息披露较慢,还款期更长,这些投资未来可能会为中国金融体系带来新一轮资产质量问题。

4.培育竞争对手,可能导致产业"空心化"

长期以来,中国企业由于缺乏管理、技术、品牌和渠道等竞争优势,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时,只是一味依赖国内的低成本劳动力优势。因此,在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就比较容易培养竞争对手,导致国内相关产业出现"空心化"现象。例如纺织业,随着我国对越南、印度投资力度的加大,当地兴起的相关竞争企业越来越多,这些发展中国家企业在美国等第三市场的份额越来越高,进而导致我国纺织产业竞争优势不断下降,甚至导致一定程度的产业空心化。类似的行业还有家电、箱包等行业。

请按此阅览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