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粤港澳大湾区

香港中文大学蓝饶富暨蓝凯丽经济学讲座教授刘遵义

摘要

粤港澳大湾区内一共有11个城市——香港、澳门、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东莞、肇庆、惠州和江门。2016年大湾区的总人口为6千8百万,总境内生产总值 (GDP) 为1.39万亿美元,而人均GDP为20,412美元。英国现时为全球第五大经济体,人口与大湾区相若,而GDP则差不多两倍于大湾区。以大湾区经济现时增长的速度,十年最少可以翻一番,大湾区经济规模在十年后应可超越英国,成为全球第五大经济体!

大湾区内城市各有所长,应当迈向经济一体化,才能高效利用它各个城市的资源,充分发挥它们的潜力和经济互补性,实现规模报酬,协调各城市各自专门化、分工协作与有序发展,避免重复建设与恶性竞争,构造正和与多赢局面。要组合大湾区的经济,应当考虑在区内成立试点自由贸易区,先行先试。经济要一体化,就必须做到在大湾区内四通。就是:货物与服务流通、人员流通、资金流通与资讯流通。大湾区内的基础建设,应当都可以相互共用。港深齐心协力合作,可以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成为全球创新、创投与融资中心。大湾区最终可成为一个超巨型的国际大都会,而届时人均GDP也会超过4万美元,进入发展经济体行列!

1.引言

粤港澳大湾区内一共有11个城市——香港、澳门、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东莞、肇庆、惠州和江门。2016年大湾区的总人口为6千8百万,总境内生产总值 (GDP) 为1.39万亿美元,而人均GDP为20,412美元。现时大家都很关心中国能否脱离中等收入陷阱,其实大湾区早已经超过中等收入经济体的门槛了。粤港澳大湾区内11个城市各有所长,但需要协调,多元分工与有序发展,避免重复建设与恶性竞争。大湾区的总和大于其所有部分的总和。这不是零和游戏,一定可以做到正和与多赢!

香港基本上已经没有制造业,尤其是高科技制造业,但拥有世界级的研究型大学,可以为大湾区培养科技、工程与医疗人才以及供应研发服务,尤其是基础研究。香港亦有强大与国际化的金融业,可以支援其它大湾区城市的政府与企业,以发行债券或股票方式,在香港筹集资金发展,以及走出去到海外投资。香港亦有丰富的创意人才,可支持创意产业,例如电影业,在大湾区内发展。

澳门是以博彩业与旅游业为主,还有会议与展览业务,但它的经济需要更多元化。

广州是广东省的省会,是政治与经济中心,有重工业(例如汽车制造业)、轻工业与服务业,也有一流的大学(例如中山大学与华南理工学院),也是广东省的运输枢纽。

深圳有非常成功的高科技企业,例如华为、中兴、比亚迪与华大基因等等,在研发方面有大量投入,也有蓬勃发展的深圳证券交易所,主要服务民企,但在高等教育与医疗方面,还相对比较不足。

珠海有制造业(例如电子仪器及机械),亦有可加强利用的国际机场。港珠澳大桥通车后,应当有更高速的发展。

佛山是全国出口商品的综合基地之一,产品包括家用电器、电子、纺织、塑胶、皮革、食品、陶瓷、服装、印刷、建材、铸造与机械等,主要以轻工业为主。

中山是消闲中心,港珠澳大桥通车后,也会成为香港与澳门的市郊,适宜港澳市民长期居住。

东莞正在转型过程中,从中小型轻工业转为高科技企业的后院,支援大湾区高科技产业的持续发展。中山是消闲中心,港珠澳大桥通车后,也会成为香港与澳门的市郊,适宜港澳市民长期居住。

肇庆是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优秀的旅游城市,人均GDP现时较低,有大幅度增长的潜力。

惠州有电子制造业与石化工业,还有大量发展的空间。

江门是纺织服装、化学纤维、食品、皮革与纸制产品主要生产基地之一,可供应大湾区内外市场。

大湾区内这十一个城市之间,除了地理邻接之外,还有方言、文化、历史与乡土、血缘的关系,同时它们的经济互补性大于经济竞争性,应当比较容易协调合作,创造多赢。

2.愿景

2016年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的总人口为6千8百万,总境内生产总值为1.39万亿美元,而人均GDP为20,412美元。英国现时(2016年)为全球第五大经济体,人口为6千5百1十万,境内生产总值为2.63万亿美元,而人均GDP为40,399美元。英国人口与大湾区相若,而GDP则差不多两倍于大湾区。以大湾区经济现时增长的速度,十年最少可以翻一番,而英国经济增长相对缓慢,在加上脱欧影响,大湾区到2027年就可以赶过英国,成为全球第五大经济体!而大湾区人均GDP也会超过4万美元,进入发展经济体行列!大湾区最终会成为一个超巨型的国际大都会。

3.大湾区的机遇与挑战

粤港澳大湾区的总和应可大于其所有部分的总和。大湾区应当迈向经济一体化,才能高效利用它各个城市的资源,充分发挥它们的潜力和经济互补性,实现规模报酬,构造正和与多赢局面。假使大湾区经济能一体化,它的增长速度会比现时更高。要组合大湾区的经济,应当考虑在区内成立试点自由贸易区,先行先试。当然,还有广东省自己本身的自由贸易区,比大湾区要更大。希望能够在大湾区里面先试点成立自由贸易区,再逐渐延伸到整个粤港澳。

经济要一体化,就必须做到在大湾区内四通。什么叫四通?就是:货物与服务流通、人员流通、资金流通与资讯流通。大家都说纽约大湾区、东京大湾区与三藩市大湾区都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榜样,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能做到这四通,没有限制,这是粤港澳大湾区所缺乏的。大湾区要做到全面四通,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除了需要所有十一个城市齐心通力合作外,也需要中央政府的大力领导和支持,才有可能做得成功,但也需要一段比较长的磨合时期(最少五到十年),假如在这段时间内能够做到四通,就非常不错了。

4.大湾区经济一体化——四通:货物与服务流通、人员流通、资金流通与资讯流通

货物与服务流通

货物在大湾区中能够自由流通,至为重要,若需要重重检查,则费时失事。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建立大湾区试点自由贸易区,引进高科技的办法来解决,让在大湾区内生产的商品,在区内可以全免关税、自由流通。准备跨境往来,从港澳到大湾区内其它城市,或从大湾区内其它城市到港澳的商品,可以预先设置 RFID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无线频率鉴定)”) 标记。RFID是一种可附在商品上的电子标记,可证明原产地,以便于在大湾区内可以自由通行。RFID亦可记载其它资料,例如价格、生产日期、适用时期、商品成分、质素验证与曾否课税等等。

港澳地区运到境内大湾区外地区的商品,可在港澳预检并预付关税,以RFID标记证明,经保税密封运输工具直接送到大湾区外地区。无RFID标记证明已预付关税之商品,在进入大湾区外境内地区,就必须完税,这是在高科技时代可以做得到的事情。从境内大湾区外地区运到港澳地区的商品,亦可以经过RFID标记证明,在内地预检并如有需要预缴法定税款后,自由进入港澳。

货物流通做成功之后,可以进一步考虑服务业的流通。在大湾区内每个城市的合格服务业经营者,应可申请到其它城市注册,提供服务,但需要完全符合其它城市的资格要求,并严格遵守其它城市的法律与规章。

人员流通

首先,在大湾区内各内地城市有正式户籍的居民,都可以向香港或澳门特区政府分别申请港澳通行证,获得批准之后,可以凭证自由往来港澳,比照现时港澳有永久居住权的中国公民,可以申请通行证,凭证自由往来内地。但这并不包括长期居留,长期居留还需要另行申请。为方便人员流通,也可考虑允许港澳居民在大湾区内各内地城市,成立香港或澳门子弟学校,也允许大湾区各内地城市居民在港澳成立内地子弟学校。现时在内地的台商子弟学校,就是先例。

其次,是资格互认,专业资格可以在大湾区内实行互认,标准可以用大湾区内各城市现行标准之中之最高标准,一旦获得通过,该专业人员可以在大湾区内所有的城市服务。专业可以包括工程、会计、设计、医疗、看护与法律等等,其中法律可能是最困难的,因为需要同时达到港澳与内地的最高标准。大学学位与其它学历也都可以按各城市之最高标准互认。

第三,是税负理顺。港澳与大湾区内内地城市永久居民跨境就业时,除了避免双重课税之外(但也应避免双重不课税),其它与就业有关的负担,例如“强积金”与“四险一金”,可以按该雇员之永久居留地办法处理,这样就比较简单化。(例如香港永久居民在境内大湾区任职,其内地雇主可为该雇员向香港强积金供款,而不需要供内地的四险一金。内地大湾区永久居民在港澳任职时,雇主亦可为该雇员向其永久居留地付需要的四险一金,而不须付港澳的强积金或退休金或其它不是必须的保险。)在大湾区内各城市有正式户籍的学术与研究人员,跨境在大湾区其它城市工作时,可以豁免当地(包括中央政府与港澳)个人所得税三年,只需缴付永久居留地的个人所得税,以鼓励大湾区内学术与研究人员交流、促进合作创新。中央政府与澳门特区政府之间已有此协议。在中央政府与香港特区政府之间尚未达成协议之前,可能需要大湾区地方政府暂时补贴。

第四,假如大湾区人员跨境流通需要畅顺,就必须实行“一地两检”。一地两检,甚至一地多检,不乏世界先例:从加拿大去美国,是在加拿大先验证;从瑞士到法国,从欧洲大陆坐特快车 (Eurostar) 到伦敦,也是一地两检。现时假如从香港乘车经深圳湾到深圳,过境时就是实行一地两检,香港的进出口关卡就设在深圳那边。假如不推行一地两检,所有连接大湾区的跨境基建工程,成效会大打折扣,也是资源的浪费。期望“一地两检”能早日落实。

其实,“一地两检”的主要受惠者是香港居民。在“一地两检”之下,香港居民乘高铁可直接来往内地各大城市,不必在中途下车受检;不然的话,香港需要派遣官员,分驻内地各大城市高铁车站,预先检查高铁乘客之后,乘客才能上直通车赴港。另外也方便内地各大城市访港旅客,无论是商务或旅游,鼓励他们多来香港,促进香港经济持续繁荣。

此外,在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之后,可以考虑“三地车”的安排。已有粤港两地牌的汽车,如有需要,可向澳门特区政府申请在澳门行驶的牌照。已有粤澳两地牌的汽车,如有需要,亦可向香港特区政府申请在香港行驶的牌照。假如有需要控制跨境车辆流量,可以利用跨境牌照费来调整,让最有需要在粤港澳三地往来的车辆(例如大型公共汽车),能优先获得三地牌,也可考虑引进临时三地牌,只能在短时期内作一次往来使用。

资金流通

在大湾区内,应当全面实行国民待遇。跨城市投资与在本城市投资,只要合法,都一视同仁。资金在大湾区内,无论是人民币、港币、澳门币、美元、欧元或是其它货币,除了牵涉到资本帐户下资金从境内非大湾区进出大湾区时,均可随时自由流动,经常帐户下资金流动更是完全没有限制。

资本帐户下资金从境内非大湾区进入大湾区内内地城市时,不受限制,但要转到境外,就必须先存放在商业银行户口里一年以上,并需经核准后方可。就是说:在境内大湾区外的资金,转到大湾区里面,要存放一年以上,才能够继续转到境外。这是一个权宜办法,要不然,就等于全国内地资本帐户下流出境外变成完全没有管制了。同样地,资本帐户下资金从境外进入境内大湾区内内地城市时,亦不受限制,但要转到境内非大湾区,也必须存放在商业银行户口里一年以上,并需经核准后,才能再转到境内非大湾区。现款于银行入存或提出,超过十万元人民币等值,就必须登记日期、数目、来源和去处。这其实主要是倚靠高科技,就是说:每笔银行存款都有数码数据注明原始来源地、存入、转帐和提出的日期。

资讯流通

资讯一致,是经济效率最优化的重要条件。资讯在大湾区内互联网上,经过用户实名登记后,可以考虑开放,因为完全可以追踪。电视与电台新闻报导(例如天气预告),在大湾区内,经过实际负责人实名注册登记后,亦可以考虑开放。其它媒体、书籍与文化产品,经实际负责人实名注册并志愿受检合格通过后,亦可以考虑开放在大湾区内自由流通。

原文刊载于2017年8月,请按此阅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