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前瞻及香港的功能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被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及「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的国家战略,可为香港发展带来不可错失的新机遇,应尽早部署筹谋,善用香港在金融、专业服务和国际联系的优势,加强与广东合作,为香港经济未来持续繁荣发展开拓新领域、新动力。

香港在金融、专业服务和国际联系的优势亦可协助推动大湾区产业升级转型发展,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世界级城市群,并作为中国重要经济引擎,带动中南、西南等泛珠地区发展,以及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发挥重要推动作用。在参考海外一些经济成熟湾区,并分析香港及珠三角的发展优势,本文就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在产业、贸易方面的发展及香港可发挥的功能,提出一些初步建议希望作为进一步讨论的参考。

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优势

1. 对外交通物流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一个经济整体,集中了大珠三角地区主要的机场群和港口群,空运及海运的货物处理量不但领先全国,更在全球排名第一;珠三角还拥有以湾区为中心的放射状铁路和高速公路干网,拥有内外多式交通联动的物流优势。相对中国内地及海外其它地区,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海陆空综合运输大通道的区位及物流基建优势明显。

2. 上下游产业供应链

广东在全国省市工业增加值和出口均排名第一,而珠三角占广东全省工业增加值和出口比重分别是80%和95%。虽然近年珠三角生产成本上升,但珠三角有物流和产业结构及配套全面的优势,大部分企业仍选择将生产线留在珠三角,并向自动化生产及高产值方面提升。香港贸发局的问卷调查显示,70%受访制造商及贸易商仍以珠三角为最主要的生产或采购基地,81%的受访企业在珠三角采购生产所需原材料及半制成品。有计扩建或迁移厂房的企业当中,59%表示仍会选址珠三角,其余的也大多会选择靠近珠三角的内地其它地区或东南亚地区。事实上,有已迁往越南北部的企业表示,当地的投资优势之一是能方便对接珠三角的供应链,提高生产效益及降低物流成本。

3. ICT及科研产业集群

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推动下,珠三角高新产业带已逐渐形成。珠三角高新产业带是由科技部批准的三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带之一,产业带内有广州、深圳、佛山、中山、珠海、惠州6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东莞、肇庆、江门3个省级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广州、珠海2个国家软体产业基地,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12个国家「863」成果转化基地和1个国家级的大学科技园。2015年珠三角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总增加值比重分别达53.9%和31.8%,研发经费支出比重达2.7%,百万人口发明专利申请量达1,728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3.33件,技术自给率超过71%。

4. 国际金融及专业服务

相对内地其它城市群,珠三角湾区的独有优势是在「一小时经济圈」内拥有香港这个国际金融中心,集合大量专业服务和国际人才,同时香港的经济和司法体系有别于内地,是跨国企业进入亚洲及中国市场的理想平台。据香港特区政府的调查显示,截至2016年6月,香港共有3,731家地区总部和地区办事处,代表其位于香港以外地区的母公司负责在中国内地、东北亚及东南亚的业务。香港亦因此连续多年成为全球吸纳直接外来投资及输出向外直接投资的领先地区。此外,截至2016年底,香港占中国内地累计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52%,以及占中国2015年底累计对外直接投资总额近60%。

粤港澳大湾区经济融合发展前瞻

虽然粤港澳三地的政治体制和法律制度存在很大差别,但通过现有政府合作架构和CEPA自贸区等合作平台,粤港、粤澳已基本实现贸易自由化,港澳已计开展自由贸易协议谈判,完成后粤港澳三地将连系成为一个自由贸易区。同时,香港作为内地引进来、走出去的服务平台,粤港两地产业集群的参与者,包括生产企业、服务供应商、资金提供者、大学、科研中心等,互相渗透参与的情况已非常普遍,实质已形成一个经济整体。这可以从粤港两地的人员流动、物流运输、资金融通、商业存在及企业投资可见一斑。

随着港珠澳大桥和深中通道的开建通车,环珠江口的交通连系和通关贸易往来将进一步加强。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目标之一,是要进一步推动湾区深度合作,协调港澳和珠三角城市的港口、机场、铁路和公路等基建项目的对接规划和建设,扩大金融和服务业开放合作,促进生产要素、产品、技术和服务在整个大湾区内更自由流动,提供一个有利于现有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和培养新的产业集群茁壮成长的生态环境,吸引更多海内外投资者和商贸活动在大湾区内集聚,为区内各城市带来更多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机遇。

美国三藩市湾区由9个县区组成,虽然各个县区各有特色和优势,但整个湾区的经济产业发展同城化程度非常高,且互动性很强。湾区内各次区域的产业集群非常类近,主要是利用当地人才优势发展的行业,包括专业、科研和技术服务等,以及与旅游相关的行业。大部分在湾区发展表现突出的行业都会在几乎所有次区域存在。虽然湾区的3个最重要、发展规模最大的产业集群主要落户在三藩市和圣荷西两个次区域,但四成三的次区域都会拥有最少两个湾区发展较好的产业集群。加上湾区内居民日常往来不同次区域工作及生活的联系非常频繁,在在显示三藩市湾区的经济运作是以一个整体共同推进。而各次区域间互动性之高,意味如一些发展策略只孤立地从一个县或次区域角度考虑,便会错过从湾区整体考虑所带来的利益[1]。

珠三角企业顺应市场及本身发展需要,已开始在多于一个城市设点。例如TCL通讯科技控股有限公司的生产基地在惠州,其中国总部便设立在深圳,而香港办事处便负责海外业务。又例如桦岭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最早期发展只在惠州,但业务不断扩充后不同体育用品的生产线便分散在珠三角不同城市,更在广州设立中国总部和产品研发中心。未来桦岭为了更好地统筹逐渐扩大的海外业务,亦会考虑在香港开设办事处。可以预见珠三角企业将越来越多会就大湾区不同城市的竞争优势和经营环境来布局其业务。因此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产业发展同城化程度亦将提高,与此同时,湾区内各城市间的互动性亦会增强。

香港在大湾区未来发展可发挥的功能

1. 环球供应链管理及物流中心

近年中国生产成本增加,不少企业将生产线迁移或扩充至越南、孟加拉等新发展国家,逐步形成连接中国、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亚洲区域供应链, 与美洲和欧洲并列成为全球三大区域供应链之一。面对工资上涨及招工难的压力,不少在珠三角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如服装及鞋等已将生产线搬迁往东南亚及南亚等热门地区,以致中国占美国和欧盟的服装进口比重由2012年的39%及42%分别下降至2016年的36%及34%。同期,中国占美国和欧盟的鞋进口比重由2012年的72%及51%下降至58%及45%。虽然如此,中国占美国及欧盟的整体进口比重同期不跌反升,而中国占全球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亦由2012年16.8%上升至2015年18.6%,显示中国的制造业及出口已逐步向高增值和上游产品发展。

世界贸易组织的数据显示,中国出口半制成品占世界比重由2010年的9.6%上升至2014年的12%,当中很大部分是输往东南亚和南亚,反映这些地区国家与中国越趋紧密的供应链关系。珠三角目前是各类消费品和中间产品的世界工厂。随着中国企业及其它跨国企业扩大在东南亚及南亚的加工生产活动,他们必须进口在其它国家生产,包括他们在珠三角的厂房及上游供应商制造的各种零配件、组件和工业物料。

此外,由于东南亚及南亚新兴产地的工业基础仍处于发展初期,本地及外资企业在这些国家扩大生产的过程中,若要引入更先进的工序,便须寻求国外的专家和服务支援,包括广泛的工程、工具制造及环境服务等。香港是亚洲的国际商业物流中心,本地服务供应商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商业网络遍及多个国家地区,在连接中国与其它地区的供应链管理上可提供一站式服务,包括上述的生产、物流及环保服务等。

除发展加工生产活动相关的供应链外,随着中国及其它亚洲新兴国家经济崛起,居民收入上升而产生大量消费进口需求,与之相关的物流供应链服务发展亦非常快。特别是近年电子商贸蓬勃发展,大大改变了经营业务的方式,产品更新流动速度进一步上升,对高效的国际供应链服务需求将进一步提升。从目前香港转口贸易的结构及增长看来,香港物流业在亚洲区域供应链中担当着重要角色。

凭藉香港、深圳和广州的机场和港口的服务网络和效率优势,加上粤港两地海关和港口的紧密合作,包括香港机场与南沙保税港区物流园区的一站式空陆联运超级干线的新型物流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在未来连接环球主要区域供应链和服务中国连接亚洲的区域供应链发展中,将可维持物流枢纽的地位和竞争力。

不过大湾区内有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和珠海五个机场,香港、广州和深圳亦各自拥有其国际港口群,彼此间如何协调,形成合理错位发展和互补合作,从而加强大湾区整体的竞争力,有赖各参与成员沟通合作。有分析指东京湾区内有六个港口,包括东京港、横滨港、横须贺港、川崎港、千叶港和木更津港。为了避免恶性竞争,这些港口都经过协调规划,促进分工与合作,各港口依据自身基础和特色承担不同功能,协同发展港口群。

粤港澳大湾区内的港口和机场等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发展,也可以参照类似的模式,以协调促进彼此分工,优势互补。例如香港作为国际航空枢纽,有较强的国际航线(客运和货运)联系,可以通过与跟深圳的机场和港口的水陆交通连系和海关合作,提供连系中国内地城市和海外市场的多式联运服务。珠海机场在港珠澳大桥通车后,也可与香港机场有更紧密合作,进一步加强大湾区作为国际物流枢纽的竞争力。在促进大湾区的物流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方面,粤港两地可进一步加强合作,提升国际贸易线上物流、通关、支付、溯源、追踪等先进高效服务。

2. 先进生产及创新研发中心

科技与创新是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要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成为具世界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城市群,科技与创新更是重要的推动元素。科技发展不单是要提升区内发展科技研发能力,还要把科技广泛应用到不同层面,例如智慧生产、智慧城市、物联网、环保节能等,以提升整体经济效率和可持续发展水平。珠三角区内工业发展本身亦可拉动更多的研发投入,形成良性循环。

广东的规划资料显示,珠三角就其已有产业优势,将建设五大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以广深、佛山等为重点,带动珠海、肇庆等市资讯产业发展,加快建设珠三角国家级资讯产业基地;打造一批新能源产业集群,以广深珠、东莞、惠州为重点,建设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以深莞和佛山、中山为重点,建设国家太阳能光伏高技术产业基地,支援深圳、江门、肇庆发展低碳经济,加快广州、深圳、佛山、东莞打造世界级新能源和环保节能产业基地;以广州、佛山国家火炬计新材料特色产业基地、新材料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为依托,打造国家级新材料产业重要基地;以广深两个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和中山等基地为支撑,打造国家生物医药和现代重要重大创新产业基地;以广深为核心,深莞惠、广佛和中江国际级LED 新光源产业一体化发展,形成珠三角LED 新光源上下游一体化产业带。

相对美国加州大湾区工业结构主要集中在专业/科学及技术服务业以及资讯业等范畴,珠三角有广泛领域的工业结构,除了高新科技行业外,仍有很多不同的传统制造业。科技的应用可在不同层面推进,除了智慧城市、物联网、环保节能等大方向外,如何促进大湾区内的科研及先进技术和现代专业服务与传统工业相结合,从而加速工业升级转型是不可忽略的发展方向。例如,珠三角内的制造业生产线正需要向自动化发展,区内各市的行业协会可加强交流合作,结合不同的产业提升资源及科学技术资源,发展适合自身行业的自动化设备。

目前内地企业具有不俗的科研能力,已开发不少在资讯科技(ICT)应用和解决方案、移动终端应用(Apps)等领域受市场欢迎的技术和产品;但较少企业能把有关技术从地区推扩至全国应用及利用符合国际标准的技术开发国际市场。另一方面,内地在部分先进技术领域正处于起步阶段,但又往往因为不同的技术规格和用者经验(user experience),难以直接引进外国技术于内地应用。

相对内地,香港的科研投入和整体研发能力可能较弱,但香港企业熟悉国际科技潮流趋势及技术标准,同时拥有广泛国际市场网络的优势,可与深圳以至大湾区内城市合作,加强相关技术领域的人才流通、技术应用、规格标准等方面合作,除可帮助内地科技成果进行商业化开拓海外市场,亦可有效为内地业者引进合适的外国技术,同时进行本地化应用,促进大湾区整体发展。

在部分高科技产业,例如物联网应用、下一代互联网发展等,内地一些企业目前仍缺乏部分专门知识,使有关研发及技术应用多少受到制约。香港科技业者熟悉外国先进科技,而且善于使用根据国际标准/框架开发的技术,或引进外国技术,协助内地有关项目进行商业化,切合市场需求。

事实上香港作为区内蓬勃的知识产权贸易中心,对知识产权提供良好保护,并拥有优良的专业服务,一直吸引海外科技、创意、研发及众多自设研发部门的设计生产公司以香港为平台与中国内地及亚洲其它市场进行知识产权交易。因应大湾区未来科技与创新的发展需要,香港正可发挥知识产权贸易的优势,一方面引进所需海外技术等知识产权,同时协助大湾区的科研成果推出市场并发展国际市场业务。

金融科技是另一个香港可参与大湾区科技创新发展的领域。广东省十三五规划提出要推动深圳与香港共建全球金融中心,香港本身就是一个国际金融中心,加上与内地在金融方面的联系日趋紧密,为金融科技发展提供很好的合作基础和机遇。例如若有科技金融公司有意开发股票投资的金融科技,香港股票市场与上海和深圳的股票市场均有联系,当中可以有发展空间。要从事金融科技,必须同时具备金融服务知识和技术背景,香港拥有大批具备专业金融经验与知识的人才,同时有透明的法规及建全的监管,并注重资讯安全,大可以结合大湾区内的技术人才开发相关的金融科技。粤港若能做好协调大湾区内金融科技的发展和应用,包括系统的标准和连接等,将可促进大湾区内的金融科技应用和研究,达至领先的水平。

预料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将有更多的创客及投资者受到各种鼓励,投身于各类科创企业。除财政资源外,这些科创企业亦对技术、市场网络及企业发展等方面的支援服务大有需求。深圳以至大湾区内的科创企业,可以结合香港的优势,例如资讯及资金自由流通、国际市场网络及企业管理等,提升发展能力。要推动深圳与香港共建创新中心,可以加强深圳与香港有关科研单位及科技企业的交流联系,创造技术合作平台,还要把对接平台扩大到其它相关的金融及专业服务,希望能做到结合彼此的优势。

吸引人才汇聚是带动科技及创新的重要因素。香港配合深圳,在吸纳人材方面,特别是海外人才,也可以发挥其特点。香港作为一个国际化的都市,相对内地城市的生活,部分外国的人才可能较容易适应在这里生活。因此,为了吸纳外国的专业人才与内地及香港人员组成研究团队,可以发展香港和深圳比邻的两个相连的团队。外国的专业人才既可在香港一个较为国际化的环境生活,也可与珠三角地区,特别是深圳在研究工作上保持紧密联系。香港的对外联系与国际化背景也正好定位为大湾区对外科技交流合作基地。香港和深圳在落马洲河套地区计合作发展的「深港创新及科技园」如果能够在这方面起到带领及示范作用,吸引国内外顶尖企业、大学或科研机构进驻,将有助推动大湾区未来发展。

3. 一带一路建设

「一带一路」倡议以「五通」,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当中设施联通将是的倡议首个阶段的重点推进方向,带动基建项目发展。亚洲开发银行最新的资料显示,由2016-2030年,单在亚洲发展中国家,每年所须的基础建设投资便超过17,000亿美元。国有企业是目前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基建项目的主力军。不过「一带一路」建设涉及的基建投资规模庞大、类别众多,所需的资金、风险承担、管理技术等远超政府或国有企业的能力负担。通过公私营部门合作(PPP) ,补足上述投资要素,并引入不同创新意念,对「一带一路」成功建设至关重要 。

PPP项目组织可以非常复杂,涉及来自不同国家的投资者,多元的投资主体亦代表不同利益目标。香港企业除拥有丰富的PPP项目经验外,香港作为国际枢纽,可以发挥「超级联系人」的优势,有效地为项目配对各方参与者及提供融资方案。广东省向来是中国内地对外承包工程的主要投资来源,广东企业以致中国内地企业在项目总承包的优势比较突出,但香港相关专业及商业服务在个别专门细分项目有其过人之处。例如不少香港的建筑、测量及工程服务公司达到世界一流水准,服务范围广泛,可以为广东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国家基建项目工程,提供顾问、设计、规划及监理等服务。加上国际经验丰富、掌握和分析海外资讯的能力较强,可以有效地为项目进行风险评估及为项目投资提供适当风险管理。

投资贸易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另一重点内容。一方面,中国希望与沿线国家着力研究解决投资贸易便利化问题,消除投资和贸易壁垒,以便拓展相互投资领域;同时要优化产业链分工布局,推动上下游产业链和关联产业协同发展,用以提升区域产业配套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包括鼓励合作建设各类产业园区,希望与「一带一路」国家携手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香港和中国内地特别是珠三角是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地区,至今珠三角企业在国际化发展方面,不管是引进来或走出去都是领先中国水平。2015年末,广东是中国拥有最多外商投资企业数目及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最大的省份。

广东企业在技术、资本、管理等方面已经具备一定的竞争力,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不断增强,具备了「走出去」的条件,特别是当前中国内地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国内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劳动力成本上升,企业利润率水平降低,若能积极主动地抓住「一带一路」战略机遇,发挥广东制造业的优势,将可加快「走出去」拓展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战略布局。

香港贸发局研究部在2016年第2及第3季向超过200家广东省有关企业进行问卷调查。80%受访企业表示会在未来1-3年考虑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掘商机。表示会考虑发掘「一带一路」商机的企业当中,最多企业表示希望增加销售产品往「一带一路」市场,部分企业选择前往「一带一路」投资设厂生产、在当地采购各类消费品/食品/原材料等供应内地市场、亦有部分表示希望在「一带一路」国家设立中转仓库以加强国际物流效率。

受访企业感兴趣发掘上述「一带一路」商机的地点,则绝大部分选择包括东盟国家的东南亚地区,占会考虑发掘「一带一路」商机企业83%。粤港澳大湾区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交通物流枢纽,并已与东南亚国家建立有效的供应链关系。香港服务业者多年来协助广东及其它内地企业,处理在香港和海外市场的贸易及投资业务。随着内地推进「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进一步鼓励企业「走出去」投资海外,香港服务业将进一步就金融、法律、物流、税务、市场推广、风险评估等不同方面,加强与广东合作,发掘「一带一路」商机。

内地企业前往外国建立销售网络、进行直接投资、采购和各类型收购活动时,往往需要美元或其它外币资金为有关业务融资。目前企业通过内地的银行体系或其它融资渠道为海外投资项目筹集资金仍有不少限制。若内地企业能更便利地使用香港的商贸平台,利用香港资金流通和一应俱全的专业服务优势为海外业务融资,将可有效地解决他们「走出去」的投、融资问题。银行融资以外,香港其它的金融服务和投资者,例如创投及私募资金等不仅可提供股本资金,更可为内地企业注入国际元素,通过香港成立国际公司架构,为「走出去」的个别投资项目,进行具成本效益的股本和债务融资,以支持有关项目的发展和营运。

此外,港澳与大湾区内及与其它珠三角地区的港口和机场进一步加强紧密连系后,可进一步推广至与其它海外港口的合作,特别是与沿「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东南亚地区港口达成某种形式的联盟,目标是促进港口间货物进出口的便利化,例如通关安排,港区联动等。这些发展将有助提升大湾区发展生产、销售、供应链管理、国际物流库存及分拨等领域的竞争力。

以跨境网上销售为例,大湾区内的交通物流网络发展成熟,十分便利消费者的网购活动,以及各类小商品生产商发展电子商贸业务。现时内地网购及电商活动,绝大部分只着眼中国内地市场,国际业务仍有待发展。香港是最受欢迎的跨境网购目的地之一,拥有完善的电子商贸平台,在网络安全和个人资料私隐保障方面,特别为重视网络安全的外国用户所信赖,而且不同的国际支付工具和第三方支付平台能为消费者的跨境网购提供便利;加上本港拥有高效的国际物流网络,有关服务供应商能有效为消费者提供集运、代购、国际转运、清关等服务,是外国消费者网购大湾区以及其它内地商品,和大湾区网民寻找外国潮流产品的理想平台,若粤港双方能协力加强相关商品流通,进一步提供例如商品进出境的海关、商检等便利措施,可促进大湾区内有关业务发展。

总结

三藩市湾区、纽约湾区、东京湾区等发展突出的区域经济体,其共通处是整个地区由多个互动性强的集群组成,而集群内的企业既能互惠发展,同时又共同享有集群赋予的竞争优势。由于这些集群的企业会分布在区域内不同城市,使整个区域的同城化程度增加,整个区域的经济运作因此有必要以一个整体共同推进,包括一些发展策略有必要从整个区域角度考虑,才能保障湾区经济带来的利益。因此国家发改委计划将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是有其必要性。

不过粤港澳大湾区包含粤港澳三个不同的政治、行政和经济体系,与三藩市、纽约、东京等海外湾区,或内地环渤海,长三角等内地湾区不同,在进行整体规划时存在不少障碍。因此在制定规划时不可以过分依赖单一方专家论证分析,而必须要有各相关持分者代表的参与,进行谘询和讨论。

有分析认为,世界其它主要湾区经济都有「单核」的特征,例如纽约湾区以纽约市为中心,东京湾区则以东京都为中心,至于旧金山湾区则主要以三藩市,其次以圣荷西市为中心。至于珠三角大湾区内则有广州、深圳及香港三个主要城市,各自在人口、经济总量方面差距并不太远。如何整合各市在大湾区内协同发展及共同到海外推广将是重要课题。

国务院关于《深化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指导意见》(「意见」)中提出构建以粤港澳大湾区为龙头,带动泛珠以致东南亚及南亚地区发展。在对中南、西南内陆地区的联系与及面向国际,辐射东南亚、南亚这个经济纽带功能上,香港与内地珠三角地区可以有分工协作。总体而言,香港作为国际商贸平台、金融中心应该继续发挥对外联系的功能,结合大湾区内联腹地的优势,提升整个湾区对更广泛地区的拉动作用。但在具体分工上,过去经验显示,不单是香港、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均希望成为区域或国际级的金融、贸易及航运中心,各市都希望吸引国际企业及商业活动落户;各二三线城市事实上亦希望参与相关竞争,发展高增值回报的产业。

参考三藩市湾区等经济产业发展同城化发展的方向,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一个整体规划的目标,应在订定未来发展的宏观大方向后,然后朝着目标,通过如「意见」中提到泛珠地区要清理阻碍要素合理流动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推动各类生产要素跨区域有序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同时,为了提供一个有利于现有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和培养新的产业集群茁壮成长的生态环境,吸引更多海内外投资者和商贸活动在大湾区内集聚,粤港应从扩大市场吸引力、优化营商环境和加强培养和吸引人才等方面加强合作,应对全球化大环境下国内及海外其它区域的竞争。

粤港澳大湾区从人口、面积、经济总量等指标比较,与大部分成熟海外湾区不遑多让,若果整个区域在市场准入、流通等方面真正做到市场融合,对吸引投资,推进高新科技和创新行业发展,以致提升大湾区作为世界级城市群都非常有利。

香港整体上可以在融资、国际运营和风险管理三方面提升功能,加强与珠三角企业合作,提升国际商贸平台作用,同时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升级转型发展,并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发挥「超级联系人」角色的核心价值。

 


[1] The Bay Area: A Regional Economic Assessment, Bay Area Council Economic Institute, October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