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擴及北極圈與拉丁美洲

世界華商組織聯盟《華商世界》

「一帶一路」政策去年寫入中共黨章,地位大躍升。今年一月,中國更將北極圈和拉丁美洲及加勒比海地區納入「一帶一路」倡議的範圍,讓「一帶一路」倡議成為全球化,總面積達到約為3,370萬平方公里之廣。目前,只剩美國、加拿大以及日本尚未涵蓋在這項計畫範圍內。

摩根士丹利在今年一月發布的研究報告中表示,2018至2020年期間,「一帶一路」倡議沿線國家的投資每年將成長14%。2017年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投資佔中國對外投資總額的比例從2016年的8%上升至12%。未來十年,中國的投資還將促使「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進出口分別成長10%和5%。受惠最多的國家有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尼、俄羅斯、沙烏地、泰國和巴基斯坦。

一帶一路政策寫入中共黨章,地位大躍升

「一帶一路」是中國外交政策戰略的核心,去年10月中共第19次全國代表大會中,通過將「一帶一路」政策寫入中共黨章,使得「一帶一路」地位瞬間由國家政策提高到黨的核心價值。專家認為,「一帶一路」地位的提升反應了中共對於外交政策的重視程度,也顯示其對於全球領導能力的野心。

倡議涵蓋範圍再增加兩大地區——北極圈和拉丁美洲

今年1月22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先在力促拉美與加勒比海地區領袖,共建「跨太平洋海上絲綢之路」,接著中國在同月26日宣布「冰上絲綢之路」,並首度發表北極政策白皮書。短短5天內,中國將拉丁美洲和北極圈納入「一帶一路」倡議的範圍,讓「一帶一路」倡議成為全球化,總面積達到約為3,370萬平方公里。「一帶一路」希望新建或升級現有公路、鐵路、港口和管線網路,現在只剩美國、加拿大以及日本還沒被涵蓋在這項計畫的範圍內。

「一帶一路」全面延伸到拉丁美洲及拉勒比海地區

中國-拉美和加勒比國家共同體論壇第二屆部長級會議今年一月在智利首都聖地牙哥舉行。會議通過了《聖地亞哥宣言》、《中國與拉美和加勒比國家合作(優先領域)共同行動計劃(2019∼2021)》,並專門通過並發表《「一帶一路」特別聲明》。中拉雙方都同意共同建設一帶一路。在中國與世界各國共建一帶一路進程中,拉美應扮演重要角色。智利外長艾拉爾多·穆尼奧斯在聖地牙哥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說,現在是一帶一路國際合作來到拉美的最佳時機。

習近平主席給中拉論壇第二屆部長級會議開幕致賀信指出,「歷史上,我們的先輩劈波斬浪,遠涉重洋,開闢了中拉太平洋海上絲綢之路。今天,我們要描繪共建一帶一路新藍圖,打造一條跨越太平洋的合作之路,把中國大陸和拉美兩塊富饒的土地更加緊密地聯通起來,開啟中拉關係嶄新時代。」

16世紀中國與拉美早已往來

早在16世紀中葉,「太平洋海上絲綢之路」就連接起中國與拉丁美洲。提起歷史上的「海上絲綢之路」,人們的認知為古代中國與印度洋沿岸地區經濟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其實,在同時期歐洲「新航路開闢」的背景下,一條被稱作「馬尼拉大帆船(The Manila Galleon)」的太平洋航線,利用季風和洋流來往於菲律賓群島與美洲大陸之間,使得貿易全球化得以初步實現。這條航路中運載了大量來自中國的絲織品和瓷器,堪稱十六世紀版的「太平洋海上絲綢之路」。

當時,西班牙國力鼎盛,在完成對美洲的征服與殖民後,出於對「東方國度」的好奇以及商品的需求,1565年探險家安德烈斯.德.烏達內塔(Andrés de Urdaneta)率領一支航隊,在太平洋上開闢了這條延續長達250餘年的貿易航路。1575年,西班牙的航隊因幫助中國艦船擺脫海盜襲擾而獲得了明朝萬曆皇帝的允准,來到中國福建地區訪問。因此,隨行的傳教士馬丁·德拉達的札記是最早記錄十六世紀中國的歐洲歷史文獻之一。

這條航路承擔東西方貿易往來的重要作用。西班牙和美洲有充裕的貴金屬,中國有發達的商品經濟,在經濟互補的情況下,多邊貿易取得發展。來自中國等亞洲國家的絲綢、瓷器和手工藝品通過該航路運往美洲以及歐洲;同時,來自美洲的貴金屬、農作物、菸草等被商船帶回亞洲,最終形成了「三洲兩洋」(歐洲、亞洲、美洲;太平洋、大西洋)的多邊貿易體系的雛形。

2017拉美對中貿易出口額增長30%

中拉共建「一帶一路」有著穩固的合作基礎。2017年前11個月,中拉雙邊貿易額達2337.6億美元,同比增長18.3%。美洲開發銀行最新數據顯示,2017年拉美及加勒比地區對中國貿易出口額同比增長30%,中國對拉美出口增長貢獻最大。聯合國一份報告顯示,拉美和加勒比地區有望結束連續兩年的經濟衰退,在2017年重新實現經濟增長。

共建「一帶一路」不僅提升拉美基礎設施水平,還為當地創造就業機會,促進經濟發展,帶給當地民眾實實在在的獲得感。阿根廷重要糧食產區羅薩裏奧的糧農,可以利用中國幫助改造的鐵路,將糧食運送到布宜諾斯艾利斯港進而遠銷世界;在厄瓜多爾,用中國技術量身打造的國家公共安全控制指揮係統讓民眾安全感倍增。

中拉將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合作和互聯互通,形成橫跨太平洋,連接拉美與亞洲的大通道。中國將支持拉美建設兩洋鐵路、兩洋隧道等關鍵通道,開闢更多海上和空中航線。另外,中方將促進同地區各國貿易和投資便利化,培育中拉20億人口的大市場。「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劃也將對接拉美,雙方可在航空航天、再生能源、人工智能等新興領域合作領域,搭建中拉網上絲綢之路和數字絲綢之路。拉美地區眾多優質農產品,通過「網上絲綢之路」和「數字絲綢之路」進入中國市場。中國消費者足不出戶就能品嘗智利的車厘子、墨西哥的牛油果。

共建一帶一路構想延伸到拉美大陸,成為覆蓋各大陸、連接各大洋、規模最大的國際合作平台。

中國北極白皮書,要共建「冰上絲綢之路」

全球氣候暖化,北極海冰面積近50年以每年1%的比率退縮,最壞的推估30年後北極將呈無冰狀態,除了是生態大浩劫外,冰層下蘊藏的巨量資源、新出現的北極航道,都將成為周邊國家爭奪的焦點,目前已被形容為北冰洋「新冷戰」。制訂北極政策、規範指導北極活動是各國通常作法,中國的近鄰日本、韓國,歐洲的英國、法國、德國等國,都發布北極政策文件。隨著中國發布首份「中國北極政策白皮書」,緊張態勢愈發升高。

中國一月發布首份「中國北極政策白皮書」,以「不缺席」及「不干預」兩大綱領,表明要與各國合作借北極航道共建「冰上絲綢之路(Arctic Silk Road)」,推動北極油氣、礦產、漁業、旅遊等發展。

白皮書內容表示,在經濟全球化、區域一體化下,北極問題已超出北極國家間問題和區域問題的範疇,涉及北極域外國家的利益和國際社會的整體利益。「中國是北極事務的重要利益攸關方,是陸上最接近北極圈的國家之一。北極的自然狀況及其變化對中國的氣候系統和生態環境有直接影響,進而關係到中國在農業、林業、漁業、海洋等領域的經濟利益。」

南北兩極已納入中國發展戰略

中國近年來把參與南北兩極的管理納入發展戰略。中國國家海洋局2017年5月發表南極政策白皮書,南極洲孤懸公海,可由聯合國訂定《南極條約》規範各國和平利用;但北冰洋與周邊幾個國家接壤,北極開發比南極更具戰略價值,各大國競爭態勢也更加激烈。北極目前的權力機構是「北極理事會」,包括6個接壤國家,及另13個非北極國家為觀察員。中國申請入會遭拒3次,搬出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才在2013年獲准成為觀察員。

中共前總書記胡錦濤2012年在十八大提出「建設海洋強國」,宣示投入北極事務,繼任總書記習近平以行動落實「發展海洋強國」,把經營北極列入「一帶一路」藍圖,北極航道被喻為「冰上絲綢之路」,短短幾年,投入北極科考經費已近千億美元。

中國對外貿易貨物進出口90%依賴海運

中國涉入北極事務,關鍵在北極航道影響太重大。中國對外貿易貨物進出口,90%依賴海運,現有東、南、西3條航線,距離遙遠外,運河瓶頸,海盜出沒的危險水域,都大幅墊高航行成本;北極航道隨著冰層融解,每年夏天可航行的天數漸次增加,2017年甚至有俄羅斯油輪無破冰船引導下東航至太平洋。

北極航道開通後,對中國的意義尤其重大。上海以北的港口,穿過白令海峽進入俄羅斯的東北航道,再接北極航道,抵達目的地荷蘭鹿特丹港;走其他3條航道都要近40天,北極航道可以省1/3時間、哩程、燃料、通行費、保險費,航行成本大幅降低。

與北極圈一帶國家積極合作

中國近年在北極活動日益頻繁,除派出多艘科學考察船赴北極圈勘探外,還與俄國合作開闢北極航道,而「冰上絲綢之路」的倡議也在極力拉攏沿北極圈一帶國家。據各家媒體資料顯示,中國在2017年北方海航道破冰引航增加20%。十年來俄國北極地區中國旅客數量增加了9倍。中國在北極的政、經、旅遊等活動都有增加趨勢。

中國在北極的發展,除了在俄羅斯的亞馬爾液化天然氣專案外,北極地區最大城市阿爾漢格爾斯克市(Arkhangelsk)的深水港口改造工程,中國企業也參與其中。中俄北極開發合作已取得積極進展。兩國交通部門正在商談《中俄極地水域海事合作諒解備忘錄》,不斷完善北極開發合作的政策和法律基礎。此外,兩國企業積極開展北極地區的油氣勘探開發合作,商談北極航道沿線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

以俄羅斯在北極地區開展規模最大的國際能源合作項目亞馬爾液化天然氣專案為例,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參與運作,截至2017年10月底,雙方已簽訂96%產量共計1478萬噸液化天然氣長期銷售協議。

建造天然氣工廠需要的142塊模組中,包括中國石油集團海洋工程等7家中國企業承攬了120個。專案建設及運輸產品所用的30艘船舶中有7艘是中國製造,15艘天然氣運輸船中的14艘由中國企業負責營運。

中國的「冰上絲綢之路」還延伸到冰島和芬蘭。2012年中冰兩國簽署《中冰海洋和極地科技合作諒解備忘錄》,目前雙方極地合作主要集中在科研領域,由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和冰島研究中心聯合設立的極光觀測台將於今年投入使用,建成後將接納來自中國、冰島及其他各國的科學家,為人類認識北極及應對氣候變化作出更多貢獻。

芬蘭北極中心表示,芬蘭積極鼓勵中國參與北極事務相關合作。目前芬蘭正評估建設一條北冰洋海底光纜,建設歐亞大陸間的海底絲綢之路。預計最快2020年建成後,將成為連接歐洲和中國最快的資訊通道。

「一帶一路」建設海上合作,共建三大藍色經濟通道

中國國家發改委、國家海洋局聯合在2017年發布《「一帶一路」建設海上合作設想》,計劃與沿線國家合作建設三條藍色經濟通道。「一帶一路」建設海上合作以中國沿海經濟帶為本,連接中國-中南半島經濟走廊,經南海向西進入印度洋,銜接中巴、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共同建設中國-印度洋-非洲-地中海藍色經濟通道;經南海向南進入太平洋,共建中國-大洋洲-南太平洋藍色經濟通道;積極推動共建經北冰洋連接歐洲的藍色經濟通道。

這是首次將北極航道明確定位成「一帶一路」三大主要海上通道之一。冰上絲綢之路有可能縮短中國到歐洲的最短航線,比傳統航線縮短25%至55%。

依據美國智庫報告顯示,中國在北緯60度以北地區的投資已經接近900億美元,其中與北極有關的投資項目達21個,價值超過10億美元。

原文刊載於世界華商組織聯盟《華商世界》第三十七期2018年4月至6月號,請按此閱覽原文